阅读教学破题技巧谈

时间:2022-09-14 09:01:32

阅读教学破题技巧谈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教哪篇课文都会遇到一个如何破题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词素分析法、引导质疑法、直奔重点法、学后反扣法、以误导正法、人物简介法、媒体导入法、巧设悬念法等。

【关键词】阅读教学;破题;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教哪篇课文都会遇到一个如何破题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设计独具匠心,会起到许多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启发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能提纲挈领地介绍课文主要内容,能设置悬念,能创设特定情景等等。因此,讲究破题技巧就很有必要了。这里介绍几种技巧,旨在抛砖引玉。

1.词素分析法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老师首先板书一个“岛”字,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岛”是三面或是四面环水的陆地。然后板书“群”字,要求学生说说“群岛”的意思,明白“群岛”是表示许多小岛的组合。接着板书“西沙”,这时老师出示祖国版图,在图上指出“西沙群岛”的位置,从而使学生理解“西沙群岛”是我国南面的海防前哨。最后板书“富饶的”,指导学生理解“富饶”这个词的意思,是指物产丰富。这样的破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记叙的对象,一开始即有较粗略的认识。

2.引导质疑法

如教学《“你们想错了”》,老师板书课题后,说:“请同学们围绕题目设计一些问题,看谁说的好。”一般来说,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1.“你们”是指谁?2.这些人想干什么?3.他们“想错了”,错在哪里?4.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诸如此类的质疑,能有效地将学生快速的引入对课文的研究探讨之中。

3.直奔重点法

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板书课题后,老师在“夺”字下加着重号,问:怎么样做才叫“夺”?学生理解是“要通过一番搏斗,才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才叫‘夺’。”老师在“飞”字下又加着重号,问:夺泸定桥的是红军战士,他们是人怎么能“飞”呢?既然人不能飞为什么还要用“飞”字呢?学生理解:用“飞”不仅表示动作,又表示“夺”的速度。学生又说,不加快速度抢在敌人的前面,就夺不到泸定桥,所以一定要用“飞”。这样破题,使学生一下子就悟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

4.巧设悬念法

如教学《温暖》,板书课题后,老师问:“温暖”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暖和”。老师追问:什么季节才暖和?学生说:春天。老师启发: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看课文写的什么季节。学生一看就回答说是写“深秋”。老师问:深秋季节天气怎么样?学生会齐答“寒冷”。老师说,既然是写寒冷的深秋,为什么课文却以“温暖”为题呢?学生一个个小脑袋在轻轻地摇,悬念造成了。下面带着悬念学课文,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5.以误导正法

教学《中国石》,板书课题后,老师不准打开书看课文,要求学生讨论课题的意思。有的说:表示课文写的是中国的石头。有的说:表示一种石头的种类,好像什么花岗石、水晶石一样。还有的说:表示一种石头的来历。由于没看课文,谁也想不到有一块神奇的石头,鬼斧神工天造而成与中国版图肖形像一只雄鸡。学生一开始看课题有误解,一读课文,一看插图,立即得到矫正,印象深刻,且有新奇感。

6.人物简介法

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板书课题后,老师问: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学生答:是汉朝的天文学家张衡。老师在肯定了学生答案之后,就可以较详尽地向学生介绍张衡其人。如果掌握史料比较充足的话,还可以讲讲张衡研制浑天仪的大致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媒体导入法

如教学《海底世界》,未板书课题前,先放一段有关海底景物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海底景物的奇丽,物产的丰富。然后老师说:这么美丽神奇而又充满奥秘的海底世界,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学生齐答:想。老师接着说:好!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题为《海底世界》的课文。这样就会使同学们如身临其境一般,真切地感受海底的奥秘。至此,老师方板书课题,达到刺激求知欲的目的。

8.学后反扣法

如《草船借箭》,教学完全文再来破题谓之“反扣”。老师问:草船两面受箭驶回南岸数一数,十万有余,那么这批箭真是借来的吗?学生答:不是借,因为“借”必然通过主人的同意,这批箭是诸葛亮设计“骗”来的。老师问:那么为什么课题却用“借”而不用“骗”呢?学生语塞。老师说:大家分四人小组讨论,看能说出什么观点来。一阵讨论过后,学生提出了这样几种说法:其一,诸葛亮是不怕周瑜妒忌的正面人物,用“骗”字有损他的形象;其二,课文中有一句话叫“谢谢曹丞相的箭”,这说明是“借”而不是骗;其三,“骗”为贬义词,“借”是中性词,用贬义词会使抗曹卫国的战争蒙上不光彩的阴影;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借”反映了诸葛亮是“智取”,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课文教完了,反扣文题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破题之法重在一个“巧”字。只要我们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一定会使之更新颖,更有效。

上一篇:谈监理对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的控制 下一篇:汉语文课程的知识构建和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