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守望母亲河

时间:2022-09-14 08:09:05

英雄守望母亲河

发源于天山北麓的依连哈比尔尕山的奎屯河,流经独山子、奎屯、乌苏。穿越德克库木沙漠,向西注入艾比湖,全长359公里。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建设边疆,农七师广大军垦战士从乌鲁木齐挥师西进,来到了奎屯河畔。

奎屯河是新疆少有的一条在冬季需要破冰引水的河流。因为。奎屯地区的冬季长达5个月,气温经常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遇上寒流,气温经常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数九寒冬,渠坡上的冰越积越厚,越积越多。如不及时破除,就会堵塞渠道,不但影响引水,还会造成漫堤毁渠事故。

每年11月中旬到来年2月,是奎屯河的破冰引水期。在这段时间里,广大干部职工早出晚归,吃干粮、喝雪水,日复一日地奋战在破冰引水第一线。

水是生命的源泉。奎屯河是60多万名各族儿女的母亲河,她滋润了200多万亩戈壁良田。就是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见证了农七师广大干部职工铸剑为犁、开拓奋进的豪迈气魄,见证了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奎屯河流域管理处,有一套资料被称为“死亡档案”。这份档案显示,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满足两岸60万名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在奎屯河的开发治理过程中,在抗洪抢险、破冰引水的战斗中,先后有76名职工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当中有男人,有女人;有做了爸爸妈妈的青壮年。也有如花似玉的姑娘和充满青春活力的小伙儿。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只有18岁。

提起牺牲的76名同志,人们不会忘记水文技术员付杓云。奎屯河的老职工们回忆,付杓云当了13年的水文技术员,人品好、业务精,还打得一手好算盘。护守职工们常年驻守在偏僻的山里,生活极为不便,付杓云就自学理发和服装裁剪,用他灵巧的双手给大家带来快乐和温暖。

1973年8月14日凌晨2点,奎屯河老龙口水位骤然上升。为了获取第一手水文资料,付杓云和同事们打着手电筒来到吊桥测量水位。他刚把测杆放进河里,巨大的浊浪咆哮而来,差点把吊桥打翻。大家见状,都用双手紧紧拉着吊桥上的钢丝绳。此时,付杓云发现,测杆就要掉进河里。他急忙伸手去抓,不料一排巨浪翻卷而来,他被掀进了河里,眨眼就消失在了激流中。3天后,职工们在几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闸口找到了他的遗体……这一年,他33岁。

俗话说,水火无情。职工们选择了守护奎屯河,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奉献乃至牺牲。7月13日,是老职工蔡模范夫妇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1989年的这一天。他们的大儿子在奎屯河里失去了生命;1994年的这一天,同样是在这条河里,他们又失去了年仅28岁的小儿子蔡玉龙。回想起这些,蔡模范夫妇眼中噙满了泪水。

1994年7月13日,林红卫带着4岁的女儿专程来到奎屯河流域管理处,看望担任助理工程师的丈夫蔡玉龙。早上天刚亮,电话铃响个不停。蔡玉龙接听电话后得知,泄洪渠被冲垮了。他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奔向大渠。听着丈夫急促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林红卫心里突然感到莫名的紧张。林红卫说,自从丈夫调到奎屯河流域管理处工作以后,她时常会有这种感觉。她曾劝丈夫改行,可丈夫说,他舍不得自己热爱的水利专业,更舍不得养育他的奎屯河。正当林红卫心慌意乱的时候,噩耗传来,泄洪渠边坡塌方,在渠里抢险的人全被埋了进去。林红卫听到这个消息后,疯一样地跑向大渠。而此时,抢救现场呼叫声、哭喊声已经连成一片。林红卫急切地寻找丈夫的身影,几个小时后,职工们在沙砾中挖出了一只手,林红卫扑上前去。她一眼就认出了,这就是丈夫的手……

团结渠沿奎屯河河道而修。一侧贴着山崖,每逢大雨。常有泥石流淹埋渠道。因此,23公里的渠道。过水涵洞就修了7座,最长的一座有365米。破冰引水是冬季最危险的工作。破冰人一旦滑落水中,生还的希望几乎为零。职工们常说,在引水渠上破冰是过“鬼门关”,进入涵洞破冰则是勇闯“阎王殿”。

在奎屯河流域管理处。有一名职工叫常俊青。1991年1月29日,他与同事像往常一样,来到7号涵洞破冰。那天天气特别冷,进水口的冰坝将要形成,水位还在不断上升。为了尽快破除冰坝,常俊青系上安全绳后进入了涵洞。涵洞内径不大,结了厚厚的冰后很滑,他只能一点一点匍匐前行。然而,就在他到达指定地点、准备破冰时,一个大冰块向他冲了过来。常俊青来不及躲闪,被撞进了冰水里。涵洞狭长,外面的人无法看到洞内的情况,攥着绳子的李子朋,感到安全绳有些异常,便一边紧紧地拽着绳子,一边高声呼喊。同事们闻声赶来。一起抓住安全绳,硬是把常俊青从涵洞的激流中拖了出来……此时的常俊青已是遍体鳞伤,左腿被冰块砸成了粉碎性骨折,成为终身残疾。

李子朋救了常俊青一命,可谁知时隔两年,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与常俊青相似的一幕。那年冬季的一天上午。李子朋正在7号涵洞里破冰。此时,上游冲下来一大块冰,卡在了涵洞的出口。顷刻间,小块冰凌接连不断地涌来,迅速形成了一道冰坝,洞内水位迅速上升,很快没过了李子朋的膝盖。他临危不乱,冷静地处理险情,可谁知脚下一滑,跌进了冰坝里。冰块如利刃般割破了他的衣服,割伤了他的身体……渠上,常俊青和另一名职工一边拼命拽着安全绳,一边大声呼喊李子朋的名字,1秒、2秒、lO秒……绳子突然断了……巨大的水流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把李子朋带走了……

追悼会上,白发苍苍的母亲在儿子的遗体面前,没掉一滴泪。她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脸庞,默默地把儿子送走。

在“死亡档案”里,有一名职工叫白银花。她牺牲的时候,儿子彭玉林只有5岁。现在,彭玉林也是奎屯河流域管理处的一名优秀职工。

彭玉林回忆,那年冬季的一天,爸爸去了奎屯,妈妈把他和妹妹关在家里,嘱咐他要照顾好妹妹,还许诺破完冰回来给他们做好吃的。可是,还没到中午,爸爸被人搀扶进家,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都跟了进来,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他和妹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非常害怕,赶紧跑过去,依偎到爸爸身边。爸爸没有说话,静静地看着他和妹妹。爸爸突然紧紧地把他俩搂在怀里嚎啕大哭了起来。虽然兄妹俩被吓得不知所措,但从爸爸绝望的痛哭声里,从叔叔阿姨们宽慰爸爸的话语里……他明白了,妈妈不在了。

时光荏苒,在历届党委的努力下,奎屯河流域管理处职工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机器破冰已经部分替代了人工破冰。但是,奎屯河地处深山峡谷,不具备办学条件,职工们的子女只得被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年轻的父母们,没有时尚的衣服,没有多彩的生活,甚至很少与家人团聚。尽管如此,一批批职工的子女们长大后毅然选择留在了奎屯河流域管理处。他们继承了父辈们的事业,用青春和生命守望着母亲河。

2010年,农七师党委在奎屯河边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碑文至今尚未刻上。许多职工说,纪念碑无言无字挺好,因为任何文字和语言都无法承载这条河的过去和未来。都难以承载生命之重。

面对逝去的生命,他们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们是一种永存的精神,他们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正是这种力量,正是这种精神,正是这面旗帜,激励着兵团一代又一代儿女,高举着兵团这面鲜艳的旗帜,在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洪流中,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兵团人的血汗没有白流,昔日的大漠戈壁,因为有了奎屯河水的滋润,花开了、草青了、林茂了;麦浪滚到了天边,棉花堆起了银山。被誉为“瀚海明珠”的奎屯市。现在已经成为北疆地区的交通枢纽、通讯信息中心和中国西部连接亚欧市场的桥头堡。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养育他们的奎屯河,永远不会忘记为之奉献的兵团人。

上一篇:生态卫士筑长城 下一篇:“幸福工程”撑起希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