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雕猴系包袱形玉笔洗

时间:2022-09-14 08:04:25

2009年春季,河南郑州市王先生持一罕见的玉雕作品求笔者鉴定。此前,已有北京市的文物鉴定专家鉴定过,将其定名为“和田玉猿猴系包袱大件”,并认为属汉代器物。该器选用和田白玉雕琢,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为包袱形笔洗,右侧圆雕一蹲踞状的猴子(图1),构思奇特,布局大气。

笔洗侧视为罐形,平底,口沿外卷,俯视为盂形。器高9.8厘米,底部横长8厘米,猴体高9厘米,重870克。笔洗靠上部雕出两条带子束扎包袱口,从而形成了外伸内收的葵花式口沿。包袱外缘形成了起伏有致的褶皱,并有阴线装饰,两条带子打结后的一段就握在猴子的前肢左爪中。带子上阴刻有密集的细线纹。猴子圆眼,隆鼻,长吻,头上刻有一圈细阴线以表现毛发,颈部刻有一圈密集竖直的毛发。猴身躯丰满,肌肉发达,脊梁两侧饰细毛发,四肢粗壮,另一前肢伸在臀部之后以爪紧握尾巴(图2)。笔洗底部和猴脚底均留有部分红璞(图3)。该器玉质莹润,不见杂质,抛光极佳。采用了阴线刻、浮雕、镂空透雕、掏膛、圆雕等多种技法,用一整块玉材将容器和圆雕有机结合在一起,实属罕见。其材质之上乘,布局之巧妙,造型之美,抛磨之精,均是巧夺天工,超出人们的想象。

从古至今,猴子以其机灵敏捷顽皮而深得人们喜爱。殷代甲骨文中就有“猴”字,可以看出是猴子的侧面形象。在安阳殷墟武官村商王墓中发现有3只随葬的猴子,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商王的宠玩之物。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一件圆雕玉猴,高4.6厘米,浅绿色,圆眼大鼻,头上雕有细毛,仰面朝天蹲伏,前肢作拱状,后肢较短,短尾压于臀下。西周玉器中也有猴子形象。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M102号墓中发现了两件大小相同的猴形玉饰,两件均为扁片体,高9.4厘米,厚0.3厘米。猴子均为侧面蹲踞形象,圆眼,隆鼻,云纹大耳,头顶上有毛发竖起。其上雕琢一侧面龙首形象,龙首为菱形目,张口衔猴子头上的毛发。玉猴上肢雕成一卷曲的龙首形象,臀部有长尾支地,两面纹样相同。这里的玉猴形象实际上是拟人化的,是典型的“人”龙合雕玉器。玉猴以神人形象出现,不是单纯的宠玩之物。

《庄子・齐物论》和《列子・黄帝篇》中记载宋国有人善养猿猴,驯养的猴子成群,一次他告诉猴子,每个猴子每天早晨吃3个果子,晚上吃4个,众猴听后均表示愤怒,他随即告诉猴子那么早晨每个吃4个果子,晚上吃3个果子,众猴皆高兴不已。这是朝三暮四典故的出处。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至少战国时猴子已被驯养的事实。《礼记・乐记》记载魏文侯同卜商讨论音乐问题时,卜商提到了当时人们已将猴子驯化做游戏。从《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猴戴帽子,做戏剧表演。在汉代文物中发现了两件玉雕猴子。第一件是1957年在广州市新华侨新村竹园冈汉墓出土的,高4.5厘米,玉呈灰白色。玉猴昂首,圆眼向上视,竖耳,高鼻,阔口,身呈方形,胸部挺突,两足直立,头部有两个椭圆形小孔,身部有一横穿孔,身下有一圆孔,当是缝缀在某物上的饰物。第二件是2003年在西安市东郊西汉早期的窦氏墓中发现的,为一件双猴谍形佩,高4厘米,厚0.25厘米。圆形片状,中部透雕一圆穿,上端中部为尖形,下端为弧形,一面微凸,另一面圆孔下内凹,左右两侧均镂雕出一只猴子形象,短圆脸,圆目细眉,竖鼻小口。两只猴子均一臂上伸攀扶玉佩顶端,身体紧附于一侧,神情机警,实为罕见。出土文物证实,至少从秦代开始,猴子已成为十二生肖之一。

《礼记・玉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其中侯为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又因为侯与猴谐音,猴自然成了加官进爵的象征。此件玉雕为包袱形象,宋代已有包袱称谓,宋洪迈《夷坚三志・胡廿四父子》:“乾道元年(1165年)冬,戈阳某客子独携包袱来宿。”宋代有“抱负”一词,如宋楼钥《绩溪县尉楼君墓志铭》:“念吾兄抱负不凡,不见于用。”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稻粱犹不足,抱负岂能伸。”因此,包袱的谐音和抱负相同,其寓意自然是抱负。包袱靠上部用两条带子扎结,两条带子其寓意就是代代。扎结包袱上端其意就是封,整体器物的寓意即:抱负是代代封侯。

从造型和纹饰分析,此件代代封侯包袱形玉质笔洗与汉代玉器的造型特征多数不符,密集细阴线与汉代密集细阴线有别,应是宋元时代的作品,实为一件绝世佳作。

责编 一 粟

上一篇:郑和下西洋与“永乐通宝” 下一篇:国家该花钱买民间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