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礼物宜少不宜多,宜虚不宜实

时间:2022-09-14 07:30:17

支招:礼物宜少不宜多,宜虚不宜实

“孩子不能比别人差”折射出现代父母在教育方面的浮躁心理,家长的虚荣、攀比心态,是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主要因素。孩子年纪尚小,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到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那么孩子的人际关系也会处于良性状态,如果家长起的是负面影响,那么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长远的不良渗透。礼物是心意的表达,还是裹着糖衣的炸弹,这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家长必须冷静下来,带领孩子走出礼物的误区。

别拼数量,少送礼,少操心

收礼1次,回礼1次;收到50,回礼60……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陷入了比拼数量的怪圈中,生怕送少了没面子。如果家长们都能克制一些,不主动送礼物给孩子,那么也就没有后面没完没了的回礼,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跟礼物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少送礼,不仅节省了金钱,还大大节省了家长的精力。最重要的是,送礼的多少并不会影响孩子之间的友谊与感情。

别拼价格,送大礼其实不恰当

在孩子单纯的心灵里,礼物并没有贵贱之分。但是家长会用世俗的眼光来帮礼物定价,并且将这种信息传达给孩子。在挑选礼物的时候,家长考虑得更多的是:“我的礼物,其他家长会怎么看?”完全忽略了孩子才是礼物的馈赠者和接受者,应该以他们的想法为主要依据。贵重的礼物会为其他家长带来压力,对于经济能力欠佳的家长,更是一种极大的心理负担。在礼物价格的暗示下,家长要么一起带着孩子踏入攀比的怪圈,要么就是命令孩子远离经济能力太好的同学。

别评价,让孩子自己感受

在孩子的眼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作为礼物,地上漂亮的小石头,翠绿的叶片等等,都是他们向其他小朋友表达心意的礼物。但是家长总是先入为主地考虑礼物的价格,并且把这种信息传达给孩子。家长不必过分关注孩子收到礼物这件事,这也是孩子人际交往中的正常情况。对于礼物,家长可以问孩子是谁送的?为什么送?并且引导孩子用感恩的心情对待礼物。切忌对礼物本身作过多的评价。

别偷懒,买礼物不如做礼物

有些家长怕麻烦,觉得自己做礼物耗时长费工夫;有些觉得自己做的礼物上不了档次。种种借口之下,家长宁愿掏钱让精明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也不愿意动手制作。其实家长和孩子动手一起做礼物是极有好处的:首先能够增进亲子感情,其次孩子参与其中,知道礼物来之不易,容易养成爱惜物品的好习惯;第三,有助提高孩子对礼物的正面认识,知道礼物是要费心费力的。

专家:孩子的人际关系不需要“礼物”来

“人际关系”技能已被列为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正像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所说的那样:”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这样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家长的认同,并且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为的是让孩子长大后,能够凭着出色的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家长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急功近利的做法却往往事与愿违。在幼儿园送礼的家长中,多少都存着这样一个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有利地位。先不说孩子是否能够凭借礼物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其他孩子看在礼物份上的认同有意义吗?家长要准备多少礼物,才能保证孩子的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拥有认同,拥有所谓的良好人际关系?送礼抹杀了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作为主导者的努力,也掩盖了孩子自身的魅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会让孩子对人际交往产生以物质论输赢的认识。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应当是一个指导者,而非实践者。无论何时,家长都不要越俎代庖,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干涉孩子正常的成长。

上一篇:孩子“人来疯”,家长不用“懵” 下一篇:让孩子跟害羞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