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一线”:扶贫关键在提高致富能力

时间:2022-09-14 07:13:46

三个重点:教育、医疗、救灾

一条主线:提高致富能力

核心经验:工行巴中扶贫,致力于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培养了一批农村干部队伍和致富带头人,在解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大量的资金投入只是前提,关键在于通过投入,能够帮助农户依靠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走上致富之路。

作为中央级金融单位,从1995年初进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通江和达州市万源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以来,中国工商银行为切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专,门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研究制定了《八七扶贫方案》和《2001-2010年开发扶贫方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工行的全力帮扶下,通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自己的努力,南江、通江和万源地区发展迅速,三地群众的基本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贫困境况得到了根本的缓解。工行定点扶贫工作也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单位”、“2008中国民生行动先锋”、“新中国六十华诞60个爱心榜样”等荣誉称号。

教育:扶贫先扶智

今年8月,身为南江县2009年高考理科状元的赵东海,一面在为拿到向往已久的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而高兴,另一面却在高昂的学费前陷入了沉默。就在此时,了解到他家实际情况的工行驻南江扶贫组送来了5000元扶贫助教金,使他的大学梦成为现实。赵东海是幸运的,而像他一样幸运的同学,在南江县还有很多。2004年以来,工行已经连续开展了六届“资助贫困大学生”系列活动,对两地三县考上大学但缴不起学费的优秀学生每人捐助5000元。截至今年,先后共有420名贫困学子受到资助,累计资助金额达210万元。不仅如此,从2003年开始,工行还每年都拿出数万元专项资金设立“中国工商银行优秀乡村教师奖”,对优秀山村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截至目前已经连续7年累计奖励450名教师,为稳定乡、村教师这支扶贫地区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做出了贡献。

多年来,工商银行正是这样始终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原则,一直注重扶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和科普事业,推动当地的内生式发展。为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工行在巴中和达州地区先后共投入资金273.8万元,支持了南江县凉水、贵民希望小学,通江县陈河、毛裕希望小学,万源市罗文希望小学、白羊乡小学等40所学校的建设工作,并向南江、通江两县捐赠电脑1000台、学生用床600张,捐赠图书2万册、学习用具3万件,捐助资金70万元为多所小学购置就餐就寝设施和体育锻炼器材,开通多媒体远程网络教学,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运动环境,成为当地乡镇的品牌学校。

医疗:扶贫先扶病

旧院镇是距万源城区60余公里的一个小镇,由于医疗设备落后,这里的老百姓经常要花两个多小时乘车到城里来看病。对于这些情况,工行扶贫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工行向旧院镇卫生院捐赠了12万余元的医疗设备,使得旧院镇的医疗状况得到极大改观。为方便群众就医,工行还从1995年起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资助南江、通江两县的6个乡镇建起了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2006年,又通过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基金会“红十字天使计划”活动在定点扶贫地区援建了8个“博爱卫生站”。同时,工行还向当地规范化的乡镇卫生院捐赠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为两家博爱卫生院救护车辆购置提供了资金,组织专家上百人次到边远乡、村进行地方病调查,对疑难病患者进行现场会诊,大大改善了当地的就医条件,使10多万农民群众受益。

此外,2007年工行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合作发起了“中国工商银行光明行”活动,捐资170万元,免费为定点扶贫地区17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使这些贫困白内障患者摆脱了病患折磨,提高了生活质量。2009年,该行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了“母婴平安”项目,投入资金60余万元,将帮助定点扶贫地区的1000名贫困母亲在医疗机构顺利分娩。

救灾:扶贫先扶危

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14年来,老区人民的冷暖始终牵动着工行几十万员工的心。巴中地区的通江、南江两县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山区人民因灾致贫、返贫的情况较多。考虑到这些情况,工行先后投入大量救灾资金,协助通江和南江20户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居民进行移民搬迁,彻底改变了部分群众长期居住在易受灾环境的状况。

而每次当地遭遇自然灾害时,工行各级机构和员工都会主动捐款捐物,把温暖送到了老百姓心里。2005年和2007年万源市两次发生洪灾时,工行的扶贫干部都在第一时间深入抗洪抢险一线协助工作,并两次向万源市捐赠30万元现金用于灾后重建工作。2006年,万源市遭遇五十年不遇的特大高温伏旱,部分乡镇近60%的农作物绝收,给原本就十分贫困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为帮助受灾地区群众减少损失,度过难关,工行总部组织开展了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资11万多元送到万源市石人、石窝、鹰背、草坝四乡镇灾区群众手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工行又捐赠资金96万元用于资助凉水等七所当地学校的灾后重建或修缮工作,确保了这些学校的灾后重建与按时复课。

在14年的定点扶贫工作历程中,工行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他们中有心系灾区中小学教育的蔡惠宏,有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义务为南江中学高二学生辅导英语的刘鹏生,有被贫困大学生亲切称呼 “扶贫大哥哥”的杨艺宁,有带队长途步行深入边远山区村社组织救灾的孙涛,有为改善通江边远乡镇医疗条件四处奔走的张建明,他们的事迹在当地都已传为佳话。

扶贫最终要实现提高致富能力

近年来,工行在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为定点扶贫地区引进资金和大型项目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绿色扶贫”工作的新路子。经与当地政府协商,工行把通江县民胜镇周子苹村、南江县长赤镇莲花村和万源市茶垭乡邱家苹村作为“绿色扶贫”试点村,自2008年开始,计划连续三年内投入600万元左右,资助当地村民进行沼气池建设,并对所在乡村及农户的配套道路、庭院、厨、厕、圈、坝等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和完善,形成“畜、沼、果”“畜、沼、菜” 循环发展的绿色农业新模式,并大力发展银耳生产、袋料香菇生产、农家生态猪养殖等,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以万源市茶垭乡邱家坪村为例,2008年度正式启动该村的沼气能源项目建设后,既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用能,防止了乱砍滥伐,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农民居住及生产生活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的推动了该村新农村建设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受到了扶贫点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与此同时,工行还经常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到定点扶贫地区开展科技咨询,讲授科技知识,对农民工进行各类技术培训。2006年以来,为提高当地农户养殖水平,该行累计捐资200万元港币,指定用于定点帮扶地区开展家庭养殖项目,向小型农户提供畜禽、技术培训及相关服务,帮助受助农户依靠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走上致富之路。(蒋升平)

上一篇:中国式扶贫:战略调整正当其时 下一篇:“国进民退”的问 题不在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