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尽力――为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时间:2022-09-14 06:53:33

尽心尽力――为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进步!

“用最通俗的语言将深奥的糖尿病医学知识介绍给广大糖尿病患者是每一位糖尿病专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糖尿病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美好人生是我毕生的心愿。”

这是杨教授在一本自己编写的糖尿病患者教育的书籍扉页上的一段话――如此真诚、如此具体。作为一个糖尿病专家,让糖尿病患者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美好人生就是他毕生的心愿,也是他一直为之努力、竭尽全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能约到杨教授做专访真的该算是我的幸运,因为他总是比较忙。电话打过去时杨教授答应得较为缓慢,想是在看日程安排。他说,正好在后天的上午有一些时间,我可以去。

因为是糖尿病防治办公室(简称“糖防办”)的主任,所以一早对杨教授也有过听闻,接触过他的人也都说他为人随和、风趣幽默、很是善谈。我想,作为一名内分泌医生,他以患者幸福为己任、兢兢业业;作为糖防办主任,他主持整个北京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并做得有声有色;作为糖尿病专家,他重视宣传、注重预防、侃侃而谈――我总以为这样的人会是疲惫而憔悴的,直到那天随着一声温和低沉的“请进”,我推开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办公室的门,才发现我之前的推测是多么的离谱。杨教授比我想象的年轻,穿着一件灰白色的毛衣,很亲切很儒雅的样子,说话慢条斯理,更像是一个学者,淡定严肃而不乏激情。办公室里东西很多,但是不乱,尤其是两个大书柜更是整齐干净,分门别类整理利落,没有多余的物件,什么东西用起来都能方便顺手――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我顿悟,是啊,是这样的人才能把种种忙碌零乱处理妥当、把各种难题重责干得风生水起……

选定医学路 绝不后悔

杨教授从小想成为一名工程师,高考填志愿时想要学建筑,但是在家人和老师的建议下,他还是选择了医学院。选择了就不后悔,杨教授为此付出了很多,也收获很多,他在学校的的成绩突出,做医生后,从患者的信任和期盼中实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自我价值,虽然这不是最初的梦想,却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满足和欣慰。

杨教授1984年南京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从师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甲状腺组组长张忠邦教授,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从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陈家伟教授;1997年江苏省大破格为副主任医师,1998年被批准为南京医科大学内分泌专业硕士生导师;2001年12月被选拔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百人计划)和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2002年3月被选拔为江苏省委选拔为新世纪学科带头人;2002年4月作为人才引进到北京同仁医院,被聘为主任医师,内分泌科主任,首席专家;2003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这么多的“破格”、“选拔”如果还不能说明一个人的优秀,那起码能证明他对这个行业的用心与努力。

糖尿病防治 防大于治

在谈到目前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形式时,杨教授说:目前全球的糖尿病防治形势都很严峻,数量一直在增加,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状况等条件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很大改变,譬如汽车越来越多,骑车的人越来越少,这可以说是城市文明的一个表现,我们不能去改变和逆转它,只能是通过一些手段来干预和控制,尽量做到让人们的生活习惯能更健康。杨教授很注重糖尿病的预防工作,每周会做一期电视访谈;还有流动医院,也是在当地媒体做些宣传;再有同仁医院健康课堂的开展;以及糖防办每年许多的项目,比如“瘦腰行动”和“千户计划”,这都是通过专家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切实可行又确实利于糖尿病防治工作、服务于科研课题的计划。

说到糖尿病的防治,就一定要说糖尿病的教育。防需要教育,要对人们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从源头上减少糖尿病人群;但是杨教授说,所有的干预都需要患者自己的配合,要是听进去或许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要完全改变他的生活方式,还是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很难改变这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治更需要教育,而且糖尿病患者教育的价值远远高于开出一个处方。

糖尿病教育 患者观念很重要

糖尿病与其说它是一种病,还不如说他是一种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它所引发的并发症,所以许多患者很难正确的对待糖尿病,大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紧张恐惧,控制过当;要么不把它放在心上,不注重平时的管理。但是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是治疗中作用关键,这就要求患者能正确认识糖尿病。但是杨教授说,很多人许多病人来看病,是抱着根治的心态来的,想找一个灵丹妙药把病根治,但是这在于糖尿病,是不可能的。观念出现偏差,会让患者觉得骗子更深入人心,而造成危害。所以杨教授觉得所有的有关疾病的宣传,应该都有一份无利益的声明才好。做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改变患者的观念,这需要医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改变患者的观念,医生要循序渐进,耐心细致,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接受。

糖尿病其实并不可怕,所有人的人生最后可能都是一张纸片上的“因病医治无效……”,生活质量的好坏在于心态。许多糖尿病患者的积极乐观心态,也同样激励着杨教授。他说,每年他都会举办一场糖尿病患者的演讲比赛,患者们积极的心态常常会使专家领导们受到感染,惊异于他们的坚强,也激励自己进步。

杨教授是一个做什么事都特别专心的人,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摄影、爱喝茶、书法特别好。我说抓着这么多的事情,您不累么?他说其实做事专心与不专心花的时间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却不一样。譬如写字,每天我们都得写,但是只要认真一点效果就会好很多,摄影亦然。很多事情,并不一定要专门花时间去做,但是做的时候只要自己专心一点就会有很好的收获。有这样的专家在为我们的健康努力,这,是我们的福!

专家简介

杨金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系主任,北京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人大代表。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财政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审评专家。现主持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973、863分课题1项。2007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2008健康北京健康奥运优秀工作者。

上一篇:走自己的路 披荆斩棘走到底 下一篇:小病友,别再“偏爱”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