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至尊”何所指?

时间:2022-09-14 03:03:2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68-02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记述了诗人757年闰8月由凤翔到州省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关于《北征》:“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在多家的注释中,均把“至尊”解释为一年前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李享,比如,“至尊:指唐肃宗,他逃离在外,蒙受风尘之苦”。哦们认为,这里的“至尊”所指的应是身在成都、被奉为上皇天帝的玄宗李隆基。理由如下:

一、从诗意看。“至尊”所指人物的地位应高于唐肃宗

关于《北征》,倪其心认为“它象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在《北征》当中,杜甫称唐肃宗为“皇帝”、“君”,如“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杜甫提及“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一个“尚”字表明这里是递进和深切的意思,“至尊”应是比陈情对象唐肃宗地位高的人。

二、从名实看,唐玄宗的实际政治地位高于唐肃宗

《资治通鉴》卷218记载,至德元载(756)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城南楼,群臣舞蹈,上流涕欷。尊玄宗日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一般来说,皇帝可以称为“至尊”;但是,从名实分析看,“上皇天帝”比“皇帝”的地位更高。

常强研究指出:

“太上皇”与“太上皇帝”,这对常被混为一谈的政治词汇,虽然仅有一个“帝”字的差别,却涉及到了担任者秉政掌权之名正言顺与否的重大政治问题。有“帝”之称,便可视为身居权力圈之内者;反之则为有位尊而无权之“泥菩萨”。唐先天元年(712),唐睿宗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李旦决定把儿子“扶上马”后再“送一程”,故他“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联,五品已上除受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皇帝则“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旧唐书?睿宗纪》)对于父子俩的分工,《新唐书》则简而言之曰:玄宗“听小事”,而睿宗“听大事”。

当年唐玄宗即位时,自称“予”,尊父亲唐睿宗为“太上皇帝”,睿宗“听大事”,玄宗“听小事”。到至德元载(756)七月,唐肃宗踵继而行、善继善述,即位就尊玄宗为“上皇天帝”。“上皇天帝”这一有“帝”的称号,表明了唐玄宗是身居唐中央政治权力圈的人。从字面上看,“太上皇帝”高于“皇帝”,“上皇天帝”与“太上皇帝”意思接近,“上皇天帝”的地位自然高于“皇帝”。所以,唐肃宗虽然是皇帝,但是唐玄宗是高于皇帝的“上皇天帝”,正像当年唐睿宗是高于皇帝的“太上皇帝”一样。

与唐玄宗的“上皇天帝”的尊号相应的,是任士英指出的唐肃宗时期中央的二元政治格局。任士英在《唐肃宗评传》指出,唐肃宗在群臣拥戴之下先斩后奏即皇帝位于灵武,改年号为“至德”,尊奉父亲唐玄宗为“上皇天帝”,立即派人报告在成都唐玄宗,争取父亲的支持、承认。“唐肃宗为了获取政治上的合法正统之认可,又不能不接受拥有相当势力范围的父皇的安排,他们父子各以平叛为目标,互有妥协、让步,形成了由唐玄宗(太上皇)与唐肃宗(皇帝)各掌大权、共同进行平叛战争的二元政治格局”。

在唐玄宗颁布的《明皇令肃宗即位诏》中,唐玄宗保留了以“诰旨”形式处理军国事务的权力,把放弃权力的时间划定在收复长安以后。唐肃宗的五位宰相有四位系玄宗任命;唐肃宗平叛所需的财赋由玄宗支持供应的;唐肃宗先取两京的平叛战略也深受唐玄宗的影响。虽然玄宗自称“太上皇”,但是肃宗君臣一直尊奉其为“上皇天帝”。肃宗君臣提到的“上皇”,应是“上皇天帝”的省称,并非“太上皇”的省称。至德三载(758)正月,收复两京后,玄宗为肃宗授玉册,肃宗为玄宗加尊号“太上至道圣皇天帝”,“圣皇天帝”正是对“上皇天帝”称号的沿袭和提升。762年,肃宗在临终遗诏中,述说自己一生的主要作为:“南奉圣皇,北集戎事”,“圣皇”即是“太上至道圣皇天帝”的省称。

三、从情势看。在唐中央二元政治格局中,唯有唐玄宗可称“至尊”

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在中央政治二元格局中,肃宗屈己尊父,自觉地以太子、臣子的身份自居,以父子、君臣、家事原则,处理与玄宗的关系,玄宗处于主导地位,肃宗居于从属地位,唯有唐玄宗可称“至尊”。

一是年号“至德”的内涵是孝道。唐玄宗时期,大力倡导而且亲自注释书写《孝经》,为《孝经》立碑。《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曰:孝为“至德要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世说新语?排调》刘孝标注引《尚书大传》周公教育伯禽的故事,其大意是说,乔木仰而尊,父道也;梓木俯而卑,子道也。父尊子卑,父慈子孝,孝道是处理父子关系关系的重要规范。唐肃宗用“至德”作年号,昭示天下,自己践行事亲、事君、立身的原则,敬奉父亲,敬奉社稷,恪尽太子、臣子的责任,平定叛乱,恢复宗庙。“至德”这个年号弥补了唐肃宗擅自即位在道义上的欠缺,妥善地协调了与唐玄宗的关系。“上皇谓高公曰:我儿嗣位,应天顺人,改元至德,孝乎惟孝。卿之与朕,亦有何忧?”,二是唐肃宗坚决不接受唐玄宗派人送来的宝册和传国玉玺,对宝册、玉玺如对父亲,每日朝夕探视,行定省之礼。唐肃宗收复两京、迎还唐玄宗以后,他才从唐玄宗手中接过传国玉玺。三是唐肃宗在平叛过程中曾打算封皇后、立太子,李泌说:“至于家事,当俟上皇”。提醒唐肃宗是奉行孝道、主持平叛的太子,此事应作为“家事”,待父皇回京、父子团聚、由父亲来决定。唐肃宗真正封皇后、立太子,是回到长安接受了宝册、玉玺之后的事。四是唐肃宗把自己的亲信太监李辅国任命为太子家令,当时唐肃宗未立太子,意在表明自己的太子身份。五是肃宗在平叛当中从未间断与成都的联系。据《资治通鉴》卷219载:“上自散关通表成都,信使骆驿(胡注:往来不绝日骆驿)。”任士英指出,“表疏本来就是臣子向君父奏事常用的一种形式。”是长安收复之初,肃宗派人人京“陈告宗庙之礼,有司署祝文,称嗣皇帝。真卿谓礼仪使崔器曰:‘上皇在蜀,可乎?’器遽改子。中旨宣劳,以为名儒,深达礼体。”由颜真卿的质疑与崔器的修正,从“中旨宣劳”看,颜真卿、崔器与唐肃宗本人都清醒地认识到在二元政治格局当中的“臣子”的处境。七是至德二载(757)十一月壬申,唐肃宗于两京收复后曾颁一道制书云:“今两京无虞,三灵通庆,可以昭事,宜在覃恩,待上皇到日,当取处分。”明确讲出“覃恩”事当待玄宗自巴蜀回京后“处分”。八是唐肃宗派人迎还唐玄宗时,明确表示要还东宫,复修人子之礼。父子二人在咸阳望贤宫相见,“上皇索黄袍,自为上著之,上伏地顿首固辞。上皇曰:‘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馀齿,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吼是唐肃宗临终遗诏,总结自己一生的作为是“南奉圣皇,北集戎事”,反映出他当时是敬奉圣皇、担纲平叛的孝子,最多是皇帝而已。

在二元政治格局当中,肃宗不能称“至尊”,实乃情势使然。唐肃宗返回长安后,受国玺,封皇后,立太子,改“至德”年号为“乾元”,表明他已走出了二元政治格局。“乾元”出自《易?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表明他从以太子自居的皇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的皇帝。

四、《北征》“至尊”所指的是掌握权力的父亲加皇帝――“上皇天帝”

唐人诗赋多习称玄宗为“至尊”,反映了历史事实和情感沉淀共相作用的结果。杜甫《丹青行》:“至尊含笑催赐金”,张祜《集灵台》:“淡扫蛾眉朝至尊”,指的都是唐玄宗。肃宗即位前,玄宗自然是“至尊”,《资治通鉴》记载马嵬父子分兵时,父老、太子提及玄宗时称其为“至尊”。在中央政治二元格局中,如上所述,只有玄宗才能称“至尊”。

《北征》:“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在这里“至尊”有两层含义,第一意出自《仪礼?丧服传》:“父,至尊也”,指父亲;第二意出自《孝经?圣治章第九》:“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指的是掌握实际权力、起主导作用的父亲加皇帝――“上皇天帝”。

杜甫作为左拾遗,与李泌、颜真卿、崔器等都是体制内人士,对当时唐玄宗、唐肃宗的关系应有共同的认识,《北征》称唐玄宗为“至尊”反映了历史真实,也符合唐肃宗的自我认知。“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这两旬诗的大意是说,您的父亲、上皇天帝至今尚且颠沛流离、蒙尘于外,什么时候够才能收复两京、恢复社稷,让军队得以休息?杜甫之所以这样说,应包含着迎还上皇、唐肃宗才能真正掌握权力的意思。

上一篇: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观察方法与感受方式的“直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