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舞出竹叶龙

时间:2022-09-14 01:58:16

竹乡舞出竹叶龙

2010年5月8日,安吉县昆铜乡上舍村,虽然是个细雨的天气,但喧天的锣鼓和人流却让这个小山村一反往常的宁静。

绍兴的“古越醉龙”,宁波的“奉化布龙”,衢州的“滚花龙”,金华兰溪的“断头龙”……来自全省各地,极具地方特色的舞龙队齐聚在这里,举行一场名为“龙舞大赛”的盛会。

天气的阴冷并不能阻止人们对龙舞的热情。每一支队伍的上下场,每一次舞动旋转,引来场下观众的阵阵叫好声与热烈的掌声。许久之后,终于等来了这次大赛的真正主角――安吉竹叶龙。

这是一条全身碧绿的长龙,竹叶为衣、竹笋为尾,龙头龙须以竹叶竹根制成,在一片青翠的竹海中,显得格外和谐秀气。当地人告诉我们,竹叶龙是安吉最具本土色彩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

一脉同源 出身不凡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因人们为了增加晚上舞龙的美观性而诞生。因此大凡晚上舞之龙,都通称“龙灯”。

史料记载,清代嘉庆年间,上舍村民间一朱姓老人根据当时庙会、灯会的需要,试着制作龙灯。它的独特之处,是以取安吉本地的竹材为道具骨胳材料,以彩纸为裱糊材料,制作龙和花灯进行表演,用花篮、花瓶灯走四角阵,同龙形道具合并同演。聪明的安吉人给这种竹骨龙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花龙灯”。

到清朝道光(1821―1851)年间,上舍民间艺人杨九龄与其哥哥杨茂青、杨红寿三人,进一步研究发扬“花龙灯”艺术,他们以花篮灯、荷花灯边舞边衔接成一条彩龙,并结合当地传统民间舞蹈,打破了原来阵式单调、缺乏变化的格局,并改名为“化龙灯”。

表演时,先由花灯围成圈。“化龙灯”在以花篮灯、荷花灯、鲤鱼灯首尾相衔接时,花灯用热烈的舞蹈、震天的锣鼓,吸引着观众的视线,当“化龙灯”腾空而起时,花灯立即散开,给人们造成瞬间“花灯”瞬间“龙”的感觉,以此达到表演的高潮。

这是今天还珍藏在湖州市图书馆里的《湖州文史资料》中,一段描写“化龙灯”表演的文字,只言片语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表演现场气势磅礴、夺人眼球的情状。

耐人寻味的是,化龙灯的影响力,还不仅仅局限于安吉。

据《长兴县志》记载,清代长兴天平桥村一位姚姓村民到上舍岳父家做客,见到化龙灯后深受启发,回村后,他和同伴们结合本地传说,以化龙灯为原形,制作了一条浑身铺满荷花花瓣的布龙。一舞之下,吸引了远近村民的围观和争相效仿。

谁都没想到,这条布龙日后名声远扬,亮相北京奥运会,博得满堂喝彩,成为湖州地区最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就是长兴百叶龙。

稍晚之后,安吉竹叶龙也在化龙灯的基础上诞生。民俗学家们说:长兴的“百叶龙”和上舍的“竹叶龙”,均与“化龙灯”一脉相承,是在吸取了其精髓的基础,分别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而形成。

深藏百年 孕育传承

说到竹叶龙,那么杨榴芳,就是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自从杨九龄兄弟创作了化龙灯后,几代艺人不停地完善这门艺术,在“变”字上下功夫,形式更加丰富,龙舞的造型不断增加。杨九龄的儿子杨柳春还用布替代纸制作的化龙灯,并改名为“竹叶龙”,至此,安吉竹叶龙正式诞生。

百余年的历史孕育了竹叶龙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经过改革发展,竹叶龙成为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成的艺术整体。表演时有分有合,“动则变、变则化”,时而翠竹摇摆,时而竹龙滚翻,有竹海腾龙之气势,给观众造成“瞬间花灯瞬间龙”的艺术感受。

竹叶龙也造就了上舍独特的龙舞文化。自竹叶龙诞生以来,每逢年关,上舍村村民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成为必演的一个传统节目,舞龙一直要舞到二月二“刹灯”,一把火烧掉,来年舞龙时重新制作。

可是,正是这一门舞蹈绝技,却一直通过家族传承。说它深藏闺中,恐怕也不为过。直到解放后,传承人杨榴芳才打破“不传外姓人”的规矩。如今的传承人胡启华、朱承高都师承于杨榴芳。年届七旬的胡启华老人对我们动情地说,没有杨榴芳,竹叶龙就没有如今走出深山,直面世人的机会。

名扬四海 龙舞盛世

如果说早已作古的杨榴芳博得了我们的敬仰,那么眼前这位头发花白、身板挺直、精神矍铄的传承人胡启华老先生,就足以让人尊重。面对我们热切的目光,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20年前的胡启华,还只是普通的木匠,当地的竹叶龙因为而中断,一直未见新的腾飞。一日,胡启华与人闲谈时听到有人叹气:“我们安吉是竹乡,为什么这舞龙却没有半点竹乡特色呢?”

作为“化龙灯”传人杨榴芳的弟子,胡启华心中一动:我们并不是没有竹乡特色的龙,而是一直被中断了!于是他联合自己的师兄弟,倡议要求恢复中断20多年的民俗文化竹叶龙。倡议得到组织的大力支持,当时很快筹集资金1万元,胡启华重新制作竹叶龙,一直演到今天。

近年来,胡启华老人还一直致力于竹叶龙文化的延续。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奔波建立健全“化龙灯”民俗艺术灯会、民俗艺术研究会,组织力量开展深层次的挖掘。对表演队伍和制作工艺不断进行充实和创新,使民俗文化后继有人。

人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07年初当地政府拨出专款进行保护开发,由原有田间地头的演练变成了现在的舞台艺术表演,由舞龙变成了龙舞。

竹叶龙民俗文化的保护也是当地近年来力推的工作。2006年申报湖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年12月又积极向省文化厅申报第三批民间艺术保护项目,2007年6月被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9年,竹叶龙舞进北京,参与奥运广场文化演出,随后应邀飞出国门,降落在遥远的法兰西海岸。在异国他乡,竹叶龙向人展示来自东方的竹乡民俗风情,在场观众无不拍掌惊叹,为之倾倒。

就在竹叶龙“游”出国门赴法国巡演之际,去年7月28日,中国首个民间龙舞文化博物馆――安吉县昆铜乡上舍村龙舞博物馆及龙舞文化主题广场正式动工兴建。9个多月后的今天,龙舞文化博物馆在安吉上舍落成开馆。龙舞博物馆包括龙博物馆主建筑、龙文化广场、龙文化长廊三个部分,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博物馆里陈列着全省各地龙舞代表作的相关资料。

安吉上舍,孕育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叶龙、省级非物质遗产――花龙灯和竹叶龙;有着民间老艺人手编竹龙;还有中国首个民间龙舞文化博物馆。人们说,这就是“中国龙舞第一村”。

上一篇:世博会上的民俗长卷 下一篇:善待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