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利率法利息会税差异分析与运用

时间:2022-09-14 12:55:41

实际利率法利息会税差异分析与运用

[摘 要] 最优纳税哲学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及其会计主动配合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及其会计在透彻领悟相关税法的基础上探寻合法纳税操作空间,合法节税。本文结合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聚焦实际利率法利息,研讨相关会税实务问题,为税收征纳和谐化出力。

[关键词] 会税差异 会税协调 税前扣除 利息收入 利息费用 实际利率法 新会计准则 财税〔2007〕80号 企业所得税法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签发的财税〔2007〕80号是执行新会计准则后的会税协调文件,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相关事项处理与其基本一致,会税实务中值得深究细研,以利于税收征纳和谐化。

一、财税〔2007〕80号实际利率法利息会税差异分析

针对执行新会计准则后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会计核算的利息税务处理问题,财税〔2007〕80号明确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等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的利息收入,可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对于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的与金融负债相关的利息费用,应按照现行税收有关规定的条件,未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部分,可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扣除。”其实质含义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利率法核算的利息收入,“可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意味着“可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因为不是“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二、《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特殊利息税前扣除

实际利率法核算的利息,与《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基本一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亦明确即使向非金融企业借款,其利息费用只要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额也可税前扣除。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较财税〔2007〕80号细化,规范了特殊利息事项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之规定意味着未经批准发行的企业债券利息不得税前扣除;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非银行企业内部利息不得税前扣除,体现法人所得税制的实质;第一百零三条明确规定非居民企业源泉扣缴之收入包括价外费用,银行费等视同贷款利息收入。

如果涉及关联方,为防范资本弱化,《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比例大于规定标准的超标关联方利息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会税常识告诉我们,股息在税后分配,而利息一般可税前扣除,关联方如果有资本弱化行为,将有被特别纳税调整风险。所以,会计人应格外关注即将出台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比例规定。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利息会计科目实质内容剖析

为帮助会计同仁识别异常的科目对应关系、规避职业风险,现综合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关规定,聚焦利息会计科目(非名义)的实质内容,统计分析并图示如下。

需要强调的是,会计科目(非名义)对应关系不可小觑。异常的会计科目(非名义)对应关系,可能直接导致国家税款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例如:借记“本年利润”,贷记“应收利息”,这么简单的一笔会计分录,居然一方面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基数,一方面资产一下子蒸发了。

会税理念更新促使会计合法做账、专业判断、风险规避等素质不断提高。会计人早识别、早避险,于自己、于单位、于国家均有益。研讨利息会税实务可行方法,深谙相关会税法规乃其基础。

四、分析结论与运用

本文采用逐条逐点图示表结非专利技术(国内首创、至今公开出版文献无人摹仿),将实际利率法利息相关法规图表化, 让已成文的相关法规明晰化,通过多视角对比分析透视其精髓所在:会计不能简单化处理实际利率法利息。既要领会利息收入的合法空间、合法节税;又要――知晓特殊利息费用的税前扣除限制,主动顺应税收征纳和谐化趋势。

坚持不懈进行业内普法研究、尽可能帮助加快征纳和谐化进程,为和谐经济、和谐中国大政目标实现立功建业乃作者之夙愿。解决业内人士乐学乐用、好学好用瓶颈问题,从而弱化征纳矛盾,必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用之策易操作。应用为先,纯理论怪圈已被实践证明是一个死胡同。谨以此文与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陈淑亭 缪喜玲 张建刚等:企业所得税法一点通丛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上一篇:谈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下一篇:浅析企业难以广泛应用管理会计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