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成本法范文

时间:2023-03-07 14:04:17

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再制造;实际成本法;PAC成本;财务分析

再制造产业是指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将废旧产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它是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的一种产业。发展再制造产业有利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从1999年提出“再制造”概念到2008年发改委首批全国14家单位作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确立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再制造产业对财务工作也提出新的挑战,因其特殊性,如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本文就前期实操经验的基础上对再制造行业成本核算的关键点进行总结。

一、再制造行业为何选择实际成本法

传统意义上,制造行业往往采取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便于进行成本分析。然而再制造却难以用标准成本进行衡量,原因如下:

(一)再制造行业生产链条长

再制造行业包括了对旧机的回收―拆解―清洗、分析、检测―修复―装配―试车―喷漆包装入库。产程非常长,期间物料根据生产计划的需求,还存在入库存放,调拨新件等多项环节,并且生产过程中没有标准的物料BOM,更倾向于定制生产,因此难以用标准成本进行成本计量。

(二)零件状态不同,成本也不同

再制造过程中同一零件存在着旧件、修复件、新件多种状态,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成本来衡量。并且经过拆解、修复等过程,很多零件成本中包含了人工、资源的消耗,因此需要经过计算来计量成本。

(三)旧件利用效率决定了成本的高低

经过拆解产生的旧件经过清洗分拣,可能存在三种状态:废弃、直接入库、修复入库,旧件是否经修复使用还需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需要专业技师的判断。因此再制造行业存在旧件利用效率指标,这一指标将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成本高低。

二、实际成本法运用的要素

(一)再制造行业运用实际成本法的原理

根据再制造行业特性,从管理角度分为拆分车间、装试车间,并以此来进行费用的归集。旧机回收后经过拆分车间的拆解、清洗、修复进行零件的入库。入库的零件状态可以是旧件或修复件,入库的旧件和修复件的成本应承担旧机回收成本和拆分工单的人工、机器及资源费率等进行计算分担。

装试车间的成本就与通常制造行业的成本计算方式相同,但是装配所用的物料是旧件、修复件还是新件?同一物料状态不同要用不同的件号加以区分,以便于投料和成本计算。

(二)PAC成本离不开系统的支持

鉴于上述实际成本法的原理,每一个旧机回收成本不同,每个拆分工单的入库零件也不同,因此再制造产品的成本是实时变化的。当前通常采用PAC成本(期间平均成本)最能真实地衡量产品成本的高低,但PAC成本需要大量的计算数据,靠人工难以实现,ERP系统可以支持大量的数据后台计算,轻而易举地获得物料的实际成本。

三、实际成本法运用中的控制要点

(一)工作流程的设置配合实际成本法的运用

实际成本法的运用存在比较严格的业务要求,因此公司的职能设置应予以配合。其中比较重要的两方面,一是采购的管理。采购订单的价格决定着旧件、修复件的成本,进而影响了产成品的成本,因此要求务必保证采购订单价格的准确性。二是工单的管理。期间平均成本需要工单的闭环管理,尽量保证当月工单当月关闭,不允许跨期工单的出现。

(二)不可避免的差异管理

从现实的业务操作来讲,不存在完美的实际成本法。实际生产经营当中,通常存在跨期结算,会采用暂估价进行估值,因此暂估价格参与了实际成本的计算,与真正的结算价格产生差异。另外,在工单的投料差异也会产生相应的差异科目。因此在财务核算过程中,要实时注意差异的产生,及时分析各项差异产生的来源,合理地进行分摊,杜绝差异的累积,真实地反映再制造产品的成本水平。

(三)成本分析工作有助于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

与标准成本法下通常的成本分析不同,再制造行业关注点有所不同。

第一,关注物料成本的变动,指导经营政策与管控措施。

定期关注物料的旧件、修复件、新件的成本比较,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可能会出现旧件的成本高于新件,这说明一台旧机经过拆解,拆出的有效旧件不足,这些旧件承担了整个旧机的回收成本和拆分费用,造成旧件成本过高。这说明公司高估了旧机的回收价格。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修复件的成本高于新件,除去旧件的问题,就是花在此物料的修复成本高于外购新件的成本,这也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因此是在分拣修复环节出了问题,需要对专业技师进行培训。

第二,关注旧件利用效率,做好成本比对工作。

再制造产业往往建立在成熟的原制造行业集团内,因此再制造产品与原生产品的对比分析就有了基础数据的支持。再制造产品的材料成本往往比原生产品低50%以上,如果材料成本过高,就说明公司的旧件利用效率过低,进而进一步分析是回收政策出了问题还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失控,从而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再制造行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是各行业核算难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由于其产业特殊性,采用实际成本法更符合其管理要求。因而其对财务管控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依据以上所述的基本要素和控制要点,必将能够更加准确的核实再制造产品成本,并且支持决策层做出准确的生产经营决策,助力再制造行业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循环经济的强大基石。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材料短缺 实际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制造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必然要消耗各种材料,作为产品组成部分的原材料来,其计价有两种方法,一是实际成本法,二是计划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指的是材料收入、发出、结存都按成本计价,它包括从采购到入库前发生的全部支出;而计划成本法指的是原材料的收入、发出、结存均按预先确定计划成本计价。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性,在运用过程中如果正常购进材料不发生短缺则比较简单,但一旦出现短缺、毁损情况时两种计价方法下账务处理就不同了。采购材料在途中发生短缺和毁损,应根据造成短缺或毁损的原因分别处理,不能全部计入外购材料的采购成本。一般情况下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在尚未查明原因之前,先按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作为“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入账,等查明原因后再根据下列具体情况转账:

①定额内合理的途中损耗。合理损耗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无法避免并且可以提前估计到的损失,是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成本,因此应当计人存货的入账价值。凡属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按其实际成本记入入库原材料成本。

②属于供货单位少发,贷款承付前,按短缺数量和发票单价,计算出应拒付金额,向银行办理拒付手续,然后按实际应支付款项付款;如果货款已支付,应填写赔偿请求单,转入“应付账款”或“其他应收款”账户。

③属于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非常损失,应将扣除残料价值和过失人、保险公司赔偿后的净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账户。

④属于无法收回的其他损失,记入“管理费用”等账户。

⑤如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不能形成销项税额时,如购进货物改变用途或发生非正常损失等,还应将增值税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材料入库时在不同计价方法下会计处理过于笼统,账务处理最易出错和最不好理解,现举例说明不同点,以供参考。

例: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2年6月12日,向长江厂购入乙材料400公斤,单价50元,价款计20000元,增值税进项税为3400元,另发生运费500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20日,材料验收入库,发现短少100公斤,其中供货单位少发40公斤(已同意以后补发),运输部门责任丢失20公斤,定额内损耗10公斤,其他30公斤原因待查(假定运费全部由入库材料负担)。29日,假定上述30公斤原因查明,属于非常损失。

实际成本法下账务处理:

(1)采购时:借:在途物资——乙材料2046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35

贷:银行存款23900

(2)入库时:借:原材料——乙材料15965

应付账款2000

其他应收款——运输部门1170

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500

贷:在途物资—乙材料2046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

(3)查明原因处理:借:营业外支出1755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1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55

计算说明:(1)原材料成本=入库部分买价+运费+定额内损耗成本

=300×50+465+10×50=15965元

(2)应付账款(供货单位)=40×50=2000元

其他应收款(运输部门)=买价+税款

=20×50+170=1170

待处理财产损益=买价=30×50=1500元(查明原因后再处理税款)

以上可以看出,采购数量400公斤,入库数量按实际数量300公斤,但入库材料成本按310公斤计价,10公斤合理损耗计入了材料成本,入库材料实际单位成本约为53.22元(15965÷300)。这样由于原材料成本负担原材料的短缺和损耗,提高了入库材料实际单价。

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可以为产品成本提供直接实际材料费用资料,便于产品成本的归集。

计划成本法下账务处理

资料同上,假定入库材料计划单位成本为53元。

(1)采购时:借:在途物资——乙材料2046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35

贷:银行存款23900

(2)入库时:借:原材料——乙材料15900

应付账款2000

其他应收款1170

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1500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965

贷:在途物资—乙材料2046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

(3)查明原因处理:借:营业外支出1755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15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55

计算说明:(1)原材料成本=入库材料计划成本

=实际入库数量×计划单位成本

=300×53=15900元

(2)材料成本差异=运费+定额内损耗成本

=465+10×50=965元

以上可以看出,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入库始终按计划成本进行,合理损耗计入材料成本差异。从制定计划开始,是留有余地的,采购单价为50元,考虑可能发生的相关费用,确定计划单位成本为53元,但本例中应为节约差的计划,负担了损耗等费用,掩盖了节约额,结果造成是超支额。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化了存货日常核算,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工作业绩。

总之,在进行原材料入库核算时必须明确采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计价还是计划成本法计价,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同一业务不同核算方法可以看出,在材料收入、发出、结存频繁且具备计划成本资料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计价法更简单。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存货 》财政部编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在途物资;拓展运用

现行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在途物资科目作出了普适性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但在实物中我们还可以让在途物资科目核算更合理和科学。

一、在途物资科目及原材料科目概述

按准则的规定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本科目可按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商品等物资的采购成本。

在途物资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购入材料、商品,按应计入材料、商品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在途物资”,按实际支付或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科目。涉及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二)所购材料、商品到达验收入库,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库存商品采用售价核算的,按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按进价,贷记借记“在途物资”,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原材料的主要账务处理:企业购入并已验收入库的原材料,按实际成本,借记“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贷记“材料采购”或“在途物资”科目。

二、在途物资、原材料、应付账款科目的不足

在概述中,我们会发现在途物资账户反映的是发票已到达企业,货款已支付供应商而没有入库存的情况,而原材料账户反映的是原材料商品已到达企业。

原材料到达企业,但是发票是否到达企业我们无法从原材料账户上直观地反映出来。根据准则的规定还需要单独设置应付账款暂估料款来反映。于是我们的应付账款的在同一个供应商情况下就存在两个明细账户。发票已到达企业,我们记入应付账款-材料款明细科目,发票未到达企业时,我们记入应付账款-暂估料款。发票到达后我们还得红冲上月所作应付账款-暂估料款,同时作应付账款-材料款。

对于已经付款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发票账单已到但尚未到达的材料、商品。这时我们记入“在途物资”。如果已经付款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发票账单未到但尚未到达的材料、商品。我们记入“预付账款”。

在实务中我们清理往来账户和在途物资需要从几个科目来进行查询。业务过程比较冗余。

三、在途物资科目的拓展运用

在实务中为了能直观地区分发票未到还是货物未到,笔者认为可仅仅通过在途物资的使用便能区分上述情况。我们把在途物资视同为一个过渡科目。

我们试着打破准则的账务处理顺序。外购材料、商品到达验收入库,我们不区分发票账单是否已到,统一作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在途物资”。同理,收到发票账单时我们也不区分货物是否到达统一作借记“在途物资”,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实际支付金时,我们仍贷记“应付账款”,同时我们借记“应付账款”,贷记货币资金科目。

通过“在途物资”明细账我们可以发现相同供应商的余额有些物资是借方红字,有些物资余额是借方蓝字。借方红字事实上反映的就是发票未到的情况,而借方蓝字反映的就是货未到的情况。

我们可以设置辅助台账在途物资对账表,收料情况表,收发存明细表对上述拓展运用进行反映,并作为实务中在途物资清理的依据,格式见图1。

在途物资对账表以供应商作为清理对象,本月数根据库存物资收发存明细表的收入栏进行填列,核销年初数及期初数在录入借记在途物资,贷记应付账款-材料款凭证时根据应付账款的供应商进行录入。年初数-核销年初数=年初余额,期初数-核销期初数+本月数-核销本月数=期末余额。

库存物资收发存明细表是对原材料明细账的汇总。以大类物资作为填列对象,只对金额进行汇总,收入数按大类汇总入库材料的金额,发出数按大类材料汇总出库的金额。格式见图2。

收料明细表也是对原材料数量金额明细账的汇总。以供应商作为填列对象,只对金额进行汇总。格式见图3。

原材料明细账通常是数量金额式,格式见图4。

四、上述拓展运用的理由及依据

“在途物资”核算内容根据会计准则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条件的要求可以理解为:只要企业实质上拥有材料的所有权,不管材料已到企业发票账单是否到达企业,或发票账单已到达企业材料是否已到达企业入库,都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和计量,就可先通过在途物资先行归集成本。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途物资科目不仅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已取得发票货物尚未到达的这一状况,而且能很好地反映货物已到发票尚未到达的状态。如将其拓展运用于实际成本的核算,可取消“应付账款-暂估料款”科目的设置,达到简化的目的。“在途物资”会计科目的拓展运用既便于学习,也便于实务操作,同时也符合会计可理解性、可比性及统一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胡梁辉,王致用.建议取消“物资采购”及“在途物资”会计科目[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4篇

一、引入案例,介绍实际成本法。

教学刚开始时,我并没有先介绍几种实际成本下的方法,二是先引入案例,让学生们自己分析,如果不用特定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期末发出存货的成本是很难计算出来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理解了为什么要有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应用的。案例如下表所示:

通过该表,让学生计算期末发出存货的成本,而且是期末一次结转成本,并写出会计分录。学生经过思考后,我才引入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运用几种方法,把期末发出存货的成本数计算出来。把数据计算出来并没有结束,方法是为结果服务的,数据的结果就是写出会计分录,即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是不同的。下一步就是介绍每一种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按照这样的思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实际成本法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大概需要4-6课时。

二、在实际成本法的基础上,引入计划成本法

学生经过思考、练习,已经掌握了实际成本法,下一步就是引入先前的案例,假设该公司本月的收发存货非常频繁,收发次数要远远多于本案例中的次数,那么该用实际成本法中的哪种呢?学生经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最简单的方法。可是越是简单的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就越不接近实际情况,也就是信息越失真,所以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不可取的,可是用其他方法,比如先进先出法,工作量太大了,所以此时引入计划成本法。这样运用比较教学法,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计划成本法大概需要课时4课时。

三、总结两种存货发出计价方法

经过学习和实训,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最后一步就是回到海华公司的案例,让同学们自己体会如果材料收发频繁,用计划成本法是不是可以简化工作量,并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因为教学的每一步学生都参与了讨论、计算,最后学生对两种方法是深有体会的。经过以上的过程,学生能够较深入的理解两种方法并知道该如何应用存货计价方法。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划成本法;材料成本差异

在现中,计划成本法深受上市公司喜欢。这种方法减轻了上市公司的日常工作量,给上市公司带来了便利。但是,对于初学会计的人来说,计划成本法却是一个难点,“材料成本差异”这个账户也不好理解,本文拟对计划成本法进行说明。

一、超支和节约的含义

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就是超支;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就是节约。计划成本是相对不变的,可以认为是企业的目标成本,如同物理里面的参照物。打个通俗的比喻:女儿要买裙子,父亲给200元,200元是个标准。如果女儿花300元买回裙子,实际成本300-计划成本200=100>0,是超支:如果女儿花100元买回裤子,实际成本100-计划成本200=-100

二、“材料采购”和“原材料”账户

“材料采购”账户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异。以上是很多教材中对“材料采购”的表述,这种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却人为地把问题复杂化了。事实上,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材料采购”科目对应的始终是实际成本,“原材料”核算的是计划成本,二者的差额体现为“材料成本差异”。为了展示二者的区别,准则中强制规定:在计划成本法下,购入的材料无论是否验收入库,都要先通过“材料采购”科目进行核算,以反映企业所购材料的实际成本,从而与“原材料”科目相比较,计算确定材料差异成本。

[例题1]某工业企业购入甲材料100件,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单价为10元,增值税170元,运杂费1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材料计划单价为13元。

购入的时候按实际成本,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11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

贷:银行存款 1270

入库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甲材料 13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 1300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20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00

在本例中,“材料采购”借方登记的是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入库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的是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将两笔分录进行合并,材料采购在任何时候都是核算的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这样问题就简单化了。分录即:

借:原材料-甲材料 13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 1100

材料成本差异 200

在这笔分录中,“材料采购”核算的是结转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

三、“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理解

范孝周和李寒在《财会月刊》2008年第8期《材料成本差异账务处理的改进》一文中提到:在现行会计准则下,“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余额既可能出现在贷方,也可能出现在借方,与“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性质和记账方向不符。笔者对这种说法不赞同,“材料成本差异”是由“原材料”衍生出来的一个账户,当然是资产类账户。不过这个账户比较特殊,有备抵和附加双重性质,该账户在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这里借贷方登记的内容很不好理解,在这里笔者可以换一种说法来描述一下。事实上,在分录中,只要“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出现在相同方向,就表示超支差异:出现在相反方向,就表示节约差异。反之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有超支差异的时候,“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总是出现在相同方向:有节约差异的时候,“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总是出现在相反方向。

可以参考上面的例题1,因为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所以是超支差异,“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出现在相反方向。在进行结转的时候,笔者的说法也是成立的。上面的结论可以用来验证分录是否正确。

[例题2]接上面例题1,生产领用该批原材料,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1100

材料成本差异 2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1300

在这里,因为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所以是超支差异,“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仍然出现在相反方向。

四、计划成本法下的“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共同表达实际成本法下的“原材料”

对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的相关业务,很多初学者都能很快掌握从“在途物资”到“原材料”再到“生产成本”的核算过程。在计划成本法下,只需要稍作调整就可以了。一是需要使用“材料采购”账户替换“在途物资”账户。二是在实际成本法下涉及到“原材料”的地方,在计划成本法下都需要使用“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账户,这两个账户共同表达实际成本法下的“原材料”。当然,极端情况下,如果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相等,就用不到“材料成本差异”这个账户了。换句话说,除去极端情况,在计划成本法下,有“原材料”账户出现的地方,一定会同时出现“材料成本差异”这个账户。上面的例题1和例题2可以印证笔者所说的结论。

五、入库实际转计划,出库计划转实际

计划成本法下强调的是库存原材料用计划成本计量,即在仓库中的原材料是在计划成本法计量的,这是在内部使用的。所以,入库的时候实际成本要转化为计划成本,出库的时候计划成本转化为实际成本。

六、“材料成本差异率”是母子率

在计划成本法下还有另外一个难点就是“材料成本差异率”,很多会计初学者觉得计算公式不好记忆,事实上只要理解了公式的含义,是不难记住的。从“材料成本差异率”这个概念的命名就可以得出,分子是差异,分母是材料成本。差异就是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超支用正数,节约用负数表示。分母一定是计划成本,这很好理解,因为只有单位计划成本是恒定的,而采购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是不断变化的。

[例3]:甲企业采用计划成本发进行材料的日常核算,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是80万元,成本差异是超支20万元,当月购入材料一批,实际成本是110万元,计划成本是120万元,当月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是100万,当月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是多少?

分析:当月材料成本差异率=(20+110-120)/(80+120)×100%=5%

当月领用材料应该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100*5%=5万元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6篇

一、信息化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均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同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另行设置“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反映,期末计算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应分摊的成本差异,将发出存货和结存存货由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的方法,该方法对简化会计核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信息化环境下,单纯从核算的难易繁简上看,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差别不再明显,但是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计划成本法能够简化核算的优势仍然存在。在大中型企业存货的简化核算方法中,首选还是采用计划成本法。根据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分布于东部、中西部和老基地,涉及九大行业的“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的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从材料成本核算的方法采用情况看,有40%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从行业角度看,机械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最高,为68.4%;从资产规模看,资产大于1亿元的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比例为44.4%,多于资产小于1亿元的企业近20个百分点。例如,大型船舶制造业,在船舶的制造过程中,一年需要采购2000多个品种、3万多个规格的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自制多种半成品,还要委托加工许多材料,全年的采购资金支出多达13.5亿元,如果都按实际成本计价,尤其是当一种品种的材料有几十或上百种规格,其实际采购价格又不一样时,如果每样都按实际价格计算成本,不仅会大幅度地增加每月材料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会影响到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成本。而采用计划成本,不但简化了核算过程,而且通过每月“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将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方法简便,也保证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信息化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的管理功能不容忽视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已不再是难事,但计划成本法的优势不仅仅是简化了核算,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式都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替代,但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如拟订物资采购计划、业务程序控制等仍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应用信息,进行真正的变革与创新。实践证明: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

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财政部《国营工业、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结合水泥制品企业特点制定的我国《水泥制品企业成本管理规程》的规定中,第十五条:“制定厂内计划价格。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厂内计划价格制度,对原燃辅料,备配件、低值易耗品、水、电、气、风、在产品、工时等,制定统一的厂内计划价格。同时编制便于查询的价格目录。小型企业根据需要与可能酌定。原燃辅料、备配件、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应根据其采购成本制定,包括:买价、外地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包括整理挑选中发生的损耗,并扣除下脚、废料价值)。计划价格目录由供应部门负责制定,财会、审计部门负责审定。水、电、蒸气等计划价格由辅助生产车间核算员与厂财会部门根据已有实际成本、目标成本或据实测算的单位成本制定。设备维修结算计划价格应由设备管理部门制定,由财会及审计部门审定。运输计划价格,包括汽车运输单价、火车、汽车装卸单价等,按生产组织的实际情况,由有关部门制定吨公里或货物计量单位运输、装卸价格,财会及审计部门审定。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入库成品的计划价格,由财会部门根据实际成本资料制定,由审计部门审定。”为缩小厂内计划价格与实际成本的差距,企业每年在编制下一年度计划之时,检查修定一次,对差距较大部分编出目录予以调整。

以上制定厂内计划价格的做法符合我国目前预算管理的要求,而且即便是采用实际成本法,仍有必要进行材料成本差异的事后分析,既然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都能对材料的成本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相比之下,实际成本法就不如计划成本法直观,计划成本法更能发挥对材料成本的分析与实时控制管理功能。

三、计划成本法在信息化系统中的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计划成本法在系统中的基本实现过程如下(以速达e2pro为例):

(一)采购收货

对发生的采购收货业务,系统将以实际价记录到相关报表中,同时生成会计凭证,月末一次性将收入的货品以计划价转到原材料中,计算出采购差异,进而计算出差异率。

(二)采购退货

将退回的货品按计划价冲减原材料,将实际退回的货品金额以负数形式冲减采购收入,参与月末的差异计算。

(三)领用、销售材料

生产领用或销售原材料,均以计划成本价计算发出金额,并冲减存货的账面数量,月末计算发出货品总金额及差异分配金额。 (四)退料、销售退回

生产(销售)退回的材料,作为负数直接冲减本期发出材料的账面数量,只记数量,不记金额。月末参与计算成本差异。

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设置差异率的合理参数,设定该参数的浮动范围,对超出范围的事项进行预警提示,并要求根据预警提示做出合理分析,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出实时控制的作用。

四、采用计划成本法的注意事项

制定恰当的计划成本,既有利于企业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制定考核标准,分析采购成本升降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构成内容要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要求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口径保持一致,包括买价加上相应的附带成本。如,原材料的计划成本应和实际成本的构成一致,包括买价和途中的运输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二)计划成本应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虽然计划成本的高低可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发生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无法随时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因此,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应尽可能使计划成本接近于实际成本,以利于计划成本的执行。可由采购、财会等有关部门参照同类存货以往实际成本并根据物价涨幅制定。当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发生重大差异时,应作调整,这一点应引起加倍重视。《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关于对中国证监会青岛特派办巡检的整改报告(2003)》专门对存货计划价格的制定与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即“我公司关于存货计划价格制定的原则是:公司对存货实行计划成本核算,原材料计划价格根据预测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而制定。计划价格确定后一年内保持不变。其中高铬、烧结镍、镍返回钢部分原材料采购价格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基价并考虑成份变化联动与供应商进行结算,计划价格亦采用基价与成份变化联动结算,基价在一年内保持不变。证监会检查所提出的计划价的变动,主要是原料成份波动及各料号综合加权后的结果。因此,我公司的计划价格的制定与执行中均不存在问题。”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ERP理论 案例教学 实际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已成为大多数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其蕴含的众多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成果对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主动适应这一重大变化,尝试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ERP理论与实验课程探索新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然而在ERP系统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结合ERP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以抛砖引玉,和各位同行探讨。

一、超越数字:应用型会计本科ERP理论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IT技术的发展,会计的技术核算职能将会进一步弱化,会计也已远远超越数字本身的范畴而演变为企业资源的信息系统,如何为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可靠和决策有用的信息将成为会计的主要功能。ERP系统是大多数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然而,在ERP实验教学中,由于ERP软件实验结果的快速自动生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ERP系统所蕴含的的管理理论,更谈不上利用ERP生成的会计信息管理企业,这就需要我们加强ERP理论的教与学。

与高职院校的会计毕业生相比,应用型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通过ERP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商业实践中转化为效益,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能力,这是ERP理论教学应当达到的教学目标。

ERP所涉及的理论非常广泛,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如果把这些知识用“填鸭式”的教学法讲授给学生,学生可能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我们通过案例教学法,将现实中的商业事件作为教学手段,适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处理新业务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积极思考。

二、温故知新:实际成本法与计划成本法特点分析

ERP理论中涉及的财务管理、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知识点,学生在专业基础阶段都已经学过,如何将所学知识通过ERP管理软件在商业实践中应用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教师应通过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将实践上升为理论。通过案例叙述还原商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商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下面以笔者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个案例分析某公司是如何选择成本核算政策的。

案例背景:某公司是特大型制造企业,下属多家独立核算的二级单位,每年的采购资金达30亿元。在信息化工作开展前对原材料的核算采用计划成本法,限于手工核算的局限,材料成本差异只能按大类进行核算。由于核算粗放,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存在人为任意性,从而使得各下属单位内部效益的核算受到影响,下属单位的意见很大,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打算在ERP系统实施中将原材料的核算改为实际成本法。

(一)问题一:手工会计下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

对于本案例,首先要弄清楚:基于传统手工会计理论,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有何特点,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同会对企业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由此引出案例的问题一:分析基于手工会计理论的计划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的特点。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按实际成本法计价的材料成本相对比较真实、准确,对于规模较小、材料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一般采用实际成本进行原材料的日常收发核算,但实际成本难以从账簿上反映材料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按计划成本法计价则便于考核各类材料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可以剔除材料价格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简化材料的计价和明晰分类账的登记工作;缺点是材料成本的计算准确性相对较差。

通过回答第一个问题,学生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就可以设置新的问题情境:在ERP信息技术的新环境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有何特点呢?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比较有难度了,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切入点,运用所学管理学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知识分析新环境下核算方法的新特点。

(二)问题二:ERP环境下实际成本法的新特点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采用实际成本法,业务的频繁和核算的复杂不再是难题。在ERP系统,所有的基础数据随着物流信息输入,财务人员不需要另行输入,资金流数据来源于物流信息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与存储。在ERP系统中,物流信息和资金信息的集成采用“事务处理”方法,与成本相关的业务中,初始设置采购系统时设置采购业务的数据项包括编码、会计科目及借贷关系等(如表1所示)。在ERP采购模块输入物流信息时,财务模块根据实务处理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大大简化了原始数据输入以及会计凭证录入的工作,并且减少了数据间不一致的现象。另外,采用实际成本法时,每一张出入库单据在确认时由系统自动进行记账,可以省掉计划成本法下材料差异分摊的过程,节约期末结账的时间。

其次,采用实际成本法可以提高实际成本控制水平。企业管理者通过ERP系统,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各产品、各生产车间、各部门的实际发生物料成本,实现成本的事中实时控制;可以改变有些企业为了填写成本数据,在核算产品总成本后再分摊到物料上去的做法。

(三)问题三:ERP环境下计划成本法的新特点

首先,ERP系统中使用计划成本法的关键是细化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度。本案例中,该公司采用的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成本差异”按照大类核算,并且分配不合理,导致产品成本核算不精确,这也是公司打算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的主要原因。在ERP系统中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对出入库单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每一笔业务进行明细处理,从而分析每一笔业务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并分析其产生原因,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细化材料成本差异可以使计划成本尽可能接近实际成本,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其次,计划成本在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ERP系统中,传统的核对、计算、存储等内部会计控制方法都将被计算机替代,使用计划成本法可以在事前控制物料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及各项费用,并且在事后分析各项材料成本差异,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应用信息,进行真正的变革与创新。

三、突破创新:ERP环境下成本核算的解决方案

在案例结束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案例阅读、资料查阅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自己对案例的理解以及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收获。下面是笔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总结的几点ERP环境下成本核算的解决方案:(1)ERP条件下,提高企业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应采用信息技术与管理制度相结合的方法。(2)在ERP系统实施的过程中应突出:以企业财务管理需求为起点解决从会计政策的选择―软件的初始设置―系统的日常应用―企业信息管理全过程的使用问题。(3)ERP环境下采用计划成本法,可以用预算控制价格作为计划价格,这也符合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目标。材料采购科目的余额作为衡量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的依据。另外,按材料的具体规格品种设置材料采购差异明细科目,准确核算材料成本。(4)ERP环境下采用实际成本法,为了加强企业存货管理,应当制定相应制度以便控制采购价格和采购费用。如设置单独的价格审核机构负责控制采购价格和审批采购计划。

四、总结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与讲解,学生了解到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孰优孰劣,是否适合某企业的发展不可一概而论,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才是最优的。ERP系统中成本核算方法选择适当,可使企业真正做到事前预算管理、事中实时控制、事后考评管理。教师通过综合型案例教学,既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也可以把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的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管类和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管类人才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周玉清,刘伯莹,. ERP与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activity-based cos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variable the method of existing cost accounting, introduces different cost drivers and apportion way to calculate the actual cost of products, thus calculates the actual profit and loss situation when enterprise produce different products at the same time and calculation formula of operations cost in machinery enterprise.

关键词: 成本;作业成本法;成本――效益;分摊

Key words: cost;activity-based cost;cost-benefit;share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02-02

0引言

在实际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大家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公司无法以实际成本核算的背景下,如何精确核算每个产品的实际盈亏状况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则来计算每一种产品的实际盈亏状况,下面先来介绍一下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原理。

1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产生满足了新型生产企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传统的成本计算分配系统对产品制造费用的分配形成了扭曲,无法得出真正的成本。因而无法计算产品的实际盈亏差状况。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力求消灭非增值作业,它所关注的是怎样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在企业决策、控制的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作业成本法(ABC)的理论基础是认为生产过程应该描述为: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从而导致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的发生。这与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中耗用成本的理念是不同的,是以作业成本的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从“前因”上讲,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应该是对价值链的分析,而简直连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所以成本分析首先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环节开始;从“后果”上讲,要搞清作业的完成实际耗用的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成本分析才算结束。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就是在资源耗费和产品耗费之间架设“作业”这个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最后形成产品成本。

2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应用[1][2]

实施作业成本法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越好,关键好要考虑其成本。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它增加了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等内容,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与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所以在目前企业的核算模式下,运用作业成本法可以不限于某一种方式(采用手工核算方式或者手工核算与计算机系统结合的方式进行核算都行)。当然,信息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实行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结果会比较准确,但如果一个企业无法完全做到按成本库归集费用的电脑化核算,那么实施作业成本法便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便可以采用选择性地使用作业成本法了。

下面我们以机械制造企业为例来说明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机械制造企业所生产的多种产品的实际成本。

要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各种产品的成本,首先要采用标准成本法核算各种产品单台实际利润。由定义可知:单台实际利润=单台售价-单台实际成本,因为每一种产品都有一个明确的售价,也就是说只要应用上述公式求出单台实际成本,即可计算出单台实际利润。但在计算单台实际成本时,就必然会涉及各种见解费用的分摊方式的问题。传统的成本计算方式采用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来分摊间接费用的,但是由于间接费用的成本驱动动因不同,与工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一种产品的单台实际成本就往往显得不准确,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计算每一种产品实际成本时的一个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就是实施作业成本法。下面我们以OEM代工生产电脑机箱的A企业为例来说明如何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不同产品的实际成本。

2.1 对成本、费用进行分类对成本、费用进行分类时可分为直接归集成本费用和间接分摊费用。直接归集成本费用就是可以直接归集到产品的材料成本,包括产品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费用两部分。其中材料成本一般按产品BOM表计算(Bill of Material,简称BOM)。产品材料成本=Σ材料单位成本×BOM用量,这里不存在分摊问题;对直接人工费,我们可以按直接人工费=Σ人力工时×人力费用率公式进行计算,人力费用率会涉及到分摊问题,因为不同熟练程度的工人人工成本也会不一样,所以取标准工资率来计算。例如,冲压生产部门按最近三个月的平均工资,加上特殊工种的补贴、奖金、其它津贴等,作为直接人工的平均每月人工费用,除以每个月正常上班时数,即可得到单位时间内的人工费用率。而人力费用=人工工时×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率得到了,人力费用也就不难算出。

下面着重对间接费用如何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进行讨论。产品成本包括生产产品和运输产品的费用,按产品费用产生的顺序,我们可将费用分为:开发费用、间接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几项,我们逐项分析如何准确计入相应产品中去。

开发费用是在产品正式得到客户的认证之前为了确定A企业的制造能力而发生的费用,开发费用应单独归集并摊入新产品量产后第一年的产品成本中,不应计入当期新产品费用中,也不能分摊入其它产品中。开发费用就按专案费用进归集后再用手工方式进行分摊。对于开发费用的分摊可视同对递延资产费用进行分摊。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出版社;财务管理;成本核算

一、出版社出版成本的组成

出版社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

(一)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出版社出版物相关的、能明确计入出版物价值的成本。出版社直接成本主要由内容购买成本、纸张成本、排版印刷成本和其他直接成本构成。内容购买成本是指出版社从著作者处购买内容所支付稿费,并将内容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审核的成本。由于出版社出版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而内容购买尤为重要。纸张成本是指出版社购买纸张用于图书出版的成本,这是图书出版的固定成本,根据纸张的规格、类型的不同,这部分成本也不尽相同。排版印刷成本是指出版社对图书进行排版,并交由印刷厂按照约定的质量、数量、版式进行印刷的成本。其他直接成本是指不同出版社由于业务类型和经营模式不同而产生的特定直接成本,例如图书包装费、排版设计费等。

(二)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是难以直接从出版社产品的角度所观察出来的成本,其隐含在整个图书出版的过程之中,其可能需要在多个图书出版项目或不同时期进行分摊。出版社间接成本包括编辑人员的编辑费用、政府项目申请费用、图书书号申请费等。编辑人员的编辑费是指图书在印刷之前,编辑人员需要进行校对和内容的最终确定,该部分往往难以通过直接成本展示,一般通过编辑人员工资的形式计入成本。政府项目申请费用是指图书出版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政府补助和基金项目资助,于是需要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项目的申报,在项目经费下发之前出版社需要对项目成本进行预先的垫付。图书书号申请费是指出版社需要向当地新闻出版主管机构申请图书书号所花费的费用,将其载入到国家新闻与出版核准发行的目录之中,从而获得合法的发行与出版的“许可证”。

(三)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是指出版社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所要支付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这三类费用也是出版社会计成本核算中的常见费用。出版社管理费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等。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包括出版社高级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员等公司管理者的工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出版社办公电脑、打印机等日常办公资产和排版与印刷机器等生产固定资产,由于这些固定资产对于出版社主营业务的影响至关重大,因而也需要明确其折旧比例。无形资产的摊销是指出版社所获得的著作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一些无形资产,在规定的期限内进项摊销的金额。由于图书著作权是出版社重要的无形资产,因而需密切关注对于著作权的摊销。财务费用是指出版社进行利息支出、钱款划扣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息费用、手续费等。由于出版社进行图书出版业务涉及到印刷厂、政府部门、设计公司等众多利益主体,因而常常会出现资金支付和延期付款等问题,这就会产生利息费用和手续费。营业费用是指出版社在营业中所产生的业务销售人员工资、差旅费、仓储运输费等费用,这是支持图书出版之后进行产品总价值实现的费用。

二、出版社成本核算方法

出版社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两种。

(一)实际成本法是指在进行出版社成本核算时将所有实

际发生的成本计入到出版社成本的一种方法。我国目前大多数出版社均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该方法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可回溯性特点。直接性是指实际成本法以出版社出版业务进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成本为基础,将直接成本作为图书成本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对出版发生的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摊,从而得到不同图书项目和出版业务的实际发生成本。现实性是指实际成本法不需要过多的测算与预测,仅通过可得的实际发生成本进行简单加总和入账,便能够得到实际成本,对于财务人员而言,没有很大难度,简单易行。由于这种做法便捷而简便,得到众多图书出版社的认可。可回溯性是指在实际成本法之下,出版社可以明确其成本的构成,并可以根据成本追溯产品成本的具体内容,例如,直接成本比例与金额、期间费用承担金额等,这对于出版社进行利润核算和产品定价具有一定的方向指引性。

(二)计划成本法是指出版社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年度

经营目标,制定一定的生产与经营计划,在这个计划之中对成本进行预算,从而保障在整个年度中的成本适度和利润目标实现。计划成本法具有计划性、可调性和复杂性特点。计划性是指出版社成本核算按照事先规划进行,事先规划的依据是往年财务管理的产品成本比率和成本发生额,规划能够有效防止经营过程中成本发生的盲目性和成本扩大的风险,通过计划对可以利润进行大致锁定。可调性是指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会产生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此时出版社可采用“产品成本差异”科目进行成本的调整,从而保障会计账目的真实性。复杂性是指在计划成本法中成本的计算不是简单的加总,而是通过一定的比率来进行核算。出版社会根据成本码洋率和产品成本差异率对成本进行核算,成本码洋率是指图书出版成本在图书总定价中所占的比率,产品成本差异率是产品计划成本与实际发生成本之间的差异比率。两种比率确定之后,还需要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规定进行差异的年度调整和产品成本差异的核算。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相比较,实际成本法简单实用,是适合出版社经营初期规模较小阶段所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出版社如果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成本核算上降低风险并增加利润,应当采用计划成本法,因为计划成本法能够将利润锁定,并且通过不同年度的调整和成本的比率计算,帮助出版社更加科学地进行成本核算与定价。

三、出版社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版社成本核算面临着计划成本法尚未普及、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

(一)计划成本法尚未普及

出版社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企业日常经营和长远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关系着其在图书发行市场的地位和占有率。在目前的出版社机构中,大多数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其能够体现图书出版所发生的各类成本。但是,如果出版社达到一定规模,实际成本法就会给出版社财务人员带来巨大的核算负担,因为出版社图书出版所发生的成本项目十分复杂,且不同图书会有不同的成本支出,且在不同图书项目的不同时期还有不同的核算要求,这越来越难以适应逐渐壮大的出版社实际需要。计划成本法能够通过计划与比例计算的形式,将成本在计划中进行核算,并根据实际成本进行调整,这会大大减少大规模出版的核算业务量,也能较好地管理风险和保障利润,但是该方法尚未普及。

(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成本核算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核心环节,关系到企业的主营业务和未来发展,因而必须通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出版社进入到改革改制期,面临重大的不确定性,且实体经济不振,大量电子图书的出现冲击了出版社的核心业务,进而导致整个行业利润水平下降,因此很多专业的财务人员由于工资水平的降低而离开了出版行业,一些优秀大学毕业生也由于行业的不确定性和较低的工资水平而选择不进入出版行业。这严重影响了出版社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很多成本核算人员仅具有大专学历,难以在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上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判断与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出版社成本核算的顺利进行,还会影响其经营业绩和产品的创新。

(三)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

无论是实际成本法还是计划成本法,均会涉及到较大数量的成本录入和计算,因而传统的记账与核算工具越来越难以适应规模不断扩大的出版社。现代化技术应用包括财务会计记账软件、成本核算自动化系统、成本收益测算系统等,其通过计算机、电算化技术、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出版社进行成本核算与电算化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但是,目前现代化技术的普及程度较低,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普及程度。

四、提高出版社成本核算水平的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全面推行计划成本法、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成本核算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面推行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出版社成本核算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应当全面推行计划成本法,提高整个出版行业的成本核算科学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计划成本法的全面推行可以按照大企业和小企业分步骤进行,大的出版集团由于规模较大,图书出版和图书项目种类较多,实际成本法带来较多的核算难题,因而可以率先进行计划成本法的试点,通过计划成本法来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小出版社由于规模较小,可以在实际成本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业务量,并在大出版集团进行计划成本法之后积极进行经验借鉴,等到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进行计划成本法的转换。

(二)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出版业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成本核算的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当进一步提高,可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引进的方式进行。内部培训是指出版社内部应当制定关于成本核算的培训计划,邀请具有成本核算经验或研究成果的专家对成本核算进行讲解,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获得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并懂得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密切联系。还可以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通过“专升本”、“申读硕士”等形式来提升其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外部引进是指出版社可以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其既可以是有丰富经验的成本核算专家,也可以是知名大学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从而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三)提升成本核算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且在互联网经济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重要。应当在出版社财务管理体系中引入财务会计记账软件、成本核算自动化系统、成本收益测算系统等现代信息化操作工具,并在财务管理人员中进行普及与推广。此外,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出版社也应当考虑将该类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实践当中。出版社应当密切关注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创新,必要时可以采用SaaS形式进行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为出版社成本核算和未来发展增添动力。

作者:何安 单位: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赵维凯.计划成本法在出版社图书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国际商务财会,2014(01).

[2]李桂春.作业成本法在出版社成本核算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12(20).

[3]徐晓明.定价法下出版社“产品成本差异”的核算[J].财会月刊,2012(08).

实际成本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制造企业;问题;应用

一、标准成本法概念及种类

标准成本法是企业在事前对成本进行计划、控制、计算,以及对其最终结果的预测为一体的成本管控集成系统。根据企业的年度战略目标,编制相应成本,设置不同产品的标准成本。以此作为标准,用以衡量实际成本的节约或超支部分。在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中,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和制造费用,而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在当下企业沿用的标准成本法中,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而形成了不同的标准成本,其种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理想标准成本。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最佳状态刚好满足其预期值,也就是说实际成本必须达到标准成本的最低下限,不能产生其余浪费与支出。在理论上来说,理想的标准成本是可行的,但是在企业实操中,基本上不能实现;二是基础标准成本,是指企业以某一年为标准制定出来的。形成之后在未来的多年使用中基本保持不变,以此作为未来年度的成本对比;三是预期标准成本,即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经过企业的不断努力可达到的成本水平;四是实际标准成本。代表着企业正常的成本水平;五是正常标准成本,即企业根据现有的生产环境、能力、技术水平以及生产要素,达到的生产水平。

二、制造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的重要性

(一)更好的反映出单位成本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运转,资金成本始终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尤其是制造企业。同样,为了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支出,换取最大经济效益,企业的管理层也会基于对战略目标的思考,对企业各部门所花费的成本进行核定,对建造流程和工艺进行剖析,明确规定各流程的耗用量和价格,包括生产车间、加工车间等。标准成本法在其中发挥了自身的作用,它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单位成本,在后期的的核算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差异分析,以此反作用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实现企业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二)透明化成本核算方法

标准成本法明确了企业成本各环节的成本耗用,使其成本支出清晰明了。从采购环节来说,涉及使用标准成本法计算的原材料,在入库时也应采用标准成本计价,极大的节省了采购环节的耗能。到后期生产环节,原材料领用、生产到后期的结转等,都是采用标准成本法计算。如此一来,在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结转环节,只需要考虑实际与标准,这样的结转将使得会计核算更为简便,成本情况更为清晰、明了。

(三)降低企业管理风险

相对分步法、分批法来说,标准成本法的使用更加高效,通过对实际生产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能够使企业相关职员更快的了解生产环节的成本使用情况。同时基于实际情况对未来成本支出进行预测,实现成本支出的动态监测,通过实时成本差异分析,能够使生产环节工作更加程序化和规范化。通过科学的手段获取相应数据,经过汇总整合,形成生产流程成本核算中心。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对比,达到调整企业决策的目的,降低决策风险,不断提升决策与企业发展实际需要[1]。

三、标准成本法在制造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成本管理方法限制其发挥

目前,很多制造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对新时期成本管理的范围、方式以及目的模糊不清,很多企业受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影响,一时无法转换思想,影响了成本管理的质量。现阶段,只有做好企业相关职员的培训,定期展开标准成本法的教育工作,深刻了解标准成本法的内涵,使其得到各部门各职员的认可。并积极主动运用到成本管控中,形成制造企业全局观念,不断增强标准成本法的规模效益,更好的适应当下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提升企业的持续运营能力。

(二)缺少对硬性应用人才储备

标准成本法应用的最终成效掌握在相关执行者手里,而当下很多制造企业的具体执行人员都是从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下过渡过来的,对标准成本法的认识理论多于实践,缺少相关经验。再加上职员已经适应了传统成本管理办法,对标准成本法难免有所抵触,且标准成本法对成本管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企业缺少相应应用人才储备,导致标准成本法的应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制造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养成计划,强化人才储备,同时加强对成本差异性的分析能力。通过对量差和价差的详细分析,不断提高企业制造工艺,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三)信息化水平限制标准成本法应用

信息化时代,制造企业标准成本法的推进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必须提高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前期各项标准成本数据收集需要耗费大量成本。而对于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制造企业来说,很多成本资料存在格式、代码不统一问题,且制造企业的制造流程和工艺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那么相应的系统参数等也会随之改变,导致企业资源分散和标准成本管理短期化。针对信息化受限的问题,企业必须提升标准成本的合理性,同时具备一定前瞻性,在企业成本可控情况下强化线上ERP信息系统应用,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科学监管,实时监控。通过各项资产信息的录入,系统自动进行对比核算,生成相应报表,减少手工操作的误差,强化标准成本法应用的信息基础[2]。

四、标准成本法在制造业成本控制中的表现

(一)标准成本法应用的事前成本控制

第一,源头管理和进度管理相结合。源头管理主要是制造企业产品研发阶段,该阶段的通透分析能够减少非增值作业,实现源头成本控制。在后期产品制造环节,其中超过70%的成本已经确定,余下则是在销售环节等产生,因此产品源头管理十分重要。同时强化生产环节的进度成本管理,发挥部门协同效应,尽可能实现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零差距,以源头管理为起点,辅以进度管理,通过进度的适时管理反馈到源头标准成本管理,不断提高标准成本的科学性,强化企业成本管控能力;第二,价值链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结合。通过对作业的标准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对各环节的作业与实际产出进行比较,通过既定标准成本效率与生产效率的对比,提出控制成本的优化方案,持续跟进作业层的逐个环节,以实现整条价值链的成本优化[3]。其次,着重强调了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成本控制理念才能够推动标准成本的应用,标准成本法是死的,人是灵活的。人本思想应从人的角度出发,调动职员积极性,从而更好践行标准成本法理念。

(二)标准成本法应用的事中成本控制

具体生产环节的作业识别和作业分解是标准成本法应用的必要前提,是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的所有资源的分析和定义。对作业的识别包括确定标准成本、分解标准成本、实际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差异分析。首先,展开基于成本动因的标准成本控制。从绘制作业流程图入手,逐层上报,再由部门重新进行调研工作,明确各部门的核心任务和作业清单。基于作业标准成本要求,将不同作业层次中涉及到的成本进一步归类,汇总到前期生产准备作业、制造加工作业、质检包装作业以及生产管理作业,通过实际的成本支出情况对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以及制造费用进一步优化;其次,进一步强调其成本差异分析。标准成本法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判别出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因此,关于成本差异的分析,制造企业必须结合实际作业流程展开。根据每项作业的成本以及实际成本将消耗的资源分别计入作业中,进而分配到对应的产品上,得出实际成本,以此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对其中存在的差异进行作业量和作业效率的比较,总结成本改进方法,实现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标准化管理[4]。

(三)标准成本法应用的事后成本控制

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的关键,是能够将标准成本划分到各责任中心,当下很多制造企业都是以部门职能进行划分,对标准成本进行简单拆解,精确责任确定较为模糊。因此,标准成本法的事后成本控制,必须将绩效作为标准成本与各职员的媒介,按照作业动因形成回溯,责任到人。当成本差异发生时,根据差异性质对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不仅能够提高差异的精确性,也能够增强职员责任成本意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成本管理效率。同时明确绩效考核指标,提高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制造企业作业中心为单位,基于成本差异进行考核评价,杜绝“大锅饭”现象的存在,实现“差别对待”,让成本管理的相关职员能够看到自身价值被企业发现、认同,增强企业职员归属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标准成本法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企业的常用成本管理办法,这是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由于其应用时间不长,相关经验和案例较为缺乏,企业也在不断实践中对其内容和理论进行充实。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标准成本法更利于制造企业查漏补缺,有助于成本管理质量的提升,促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本文对目前制造企业标准成本法应用环境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策略,着重介绍了标准成本法在具体作业中的表现和应用,希望能够进一步为制造企业优化标准成本法的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禹铁山.标准成本法在制造业的应用研究[J].时代经贸,2018(32):55-56.

[2]李炎燕.标准成本法在医疗器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会计师,2018(20):63-64.

[3]陈春玲.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探讨[J].新财经,2019(15):77-78.

[4]汪贵旺.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8(175):121-122.

上一篇:沉淀成本范文 下一篇:项目成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