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9-14 12:08:3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及其社会表现的好坏,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比较大学生的质量与高素质人才标准的差距,进一步认识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反思过去,着眼未来。

大学生素质的内涵

1.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定形的阶段,应根据他们的思想特点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大学生们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始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2.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表现在:爱岗敬业、勤于工作、积极进取;能够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当三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够自觉地运用崇高的价值观去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是否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的源泉,有了知识才能具备改造世界和发展自己的本领。首先,应具有扎实精深的本专业、本学科知识;另外,应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通识性的知识,并且了解经济科学、技术科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向。

4.是否具有适就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素质人才能够通过实践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作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的大学生,首先,应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的驾驭所从事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其次,具有独立思考、敏锐观察、科学思维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能力。第三,具有能适应在快节奏、高效率、系统复杂、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的应变能力。第四,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在顺逆环境中,具有心理承受能力。

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坚定素质教育信念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的唯一宗旨。遍观传统教育现状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则提倡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围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质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深刻的教育革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我们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勇当教育改革的先锋;坚定素质教育信念,勇开历史先河;摒弃观望、等靠思想和畏难情绪,克服困难,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

2.加强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提出了几年,但是,总的来说目前仍然处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验阶段。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索寻找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奠定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

首先,要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正确理解其基本的概念,分析构成人的素质要素,各要素特性及其形成和发展,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及有效性进行研究和探讨,便于追求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而通过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人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第三,对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促进正确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为此,应当加大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利用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

3.强化当前教学的薄弱环节

首先,应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教师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走出单纯的理论说教误区,讲求实际应用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性;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开辟实践教学、兴趣教学的广阔天地,提高并调动学生对德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应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当前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文化日新月异。为适应新科学、新文化、新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建设,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打好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探索和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再次,要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当今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广阔的科学视野。不仅要精通本学科,还要了解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及时了解到新的学术思想和科技信息,激发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学校可以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多角度、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手段,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解决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已掌握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很好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情趣、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去创造,体验和发现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一定要摒弃“上完课放散羊”的现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社会性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内容丰富促人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

4.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以改变目前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举止言行、良好的师德教风影响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内容上有意渗透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自己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关。素质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首先要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观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逐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再次,要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但是,根据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如果教师的知识老化,结构单一,使教学处于枯燥乏味状态,那么就无法更新知识,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作为一名现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尽可能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活跃教学气氛,适应现在科技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新变化。

最后,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应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素质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一个新层次。

上一篇:加强诚信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 下一篇:学术图书市场的调查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