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就业的基石

时间:2022-09-13 10:28:07

良好的心态是成功就业的基石

摘 要: 本文重点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心态问题,以及合理调整心态的对策,帮助大学生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从容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态问题 转变心态

当今社会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和热点讨论的话题,尽管2010年国际金融风暴浪潮有所消退,2011年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就业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个人问题。在大学生自身方面,心态是最大的问题。面对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大学生需要针对市场需求,重点合理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消极的、错误的就业心态是导致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而只有拥有积极、乐观、正确的良好心态,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扬帆远航。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拥有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就目前来看,大学生中存在常见的三种心态问题。

1.缺乏自我认识,没有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在心理学中可以称为职业规划,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高校毕业生依旧采取“坐以待毙”的态度。据调查,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占总数的84%。但只有1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一定的规划,约56%的大学生并没有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合理具体的规划。此项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由于事先缺少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清楚认识和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在进行工作选择和参加招聘活动时存在盲目心理和侥幸心理,缺乏严肃性,在对待所承担的工作明显缺少责任感。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会导致就业目标不明确,甚至频繁“跳槽”的现象出现。

2.盲目攀比,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没有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渴求走捷径达到成功,盲目追求高收入的工作,而自身又思想浮躁,缺乏对用人单位和岗位的全面了解,个人期望值过高,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寄希望于拉人情找关系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现在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部分学生求职时只顾眼前利益,乐此不疲地和周围亲人朋友追高比低,盲目追求繁华发达的目标城市,追求体面的工作条件,只把工资待遇收入等利益放在眼前,而不考虑主观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自身情况,不考虑工作性质、特点是否适合自己,不考虑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与前途,不愿意去偏远艰苦的地方奉献。这样就难以实现个人能力和岗位要求相匹配。

3.心理素质低,抗压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多是“80后”,成长备受呵护,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抗挫能力弱,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协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缺乏具体岗位对诸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素质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要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他们在学生时期处于“温室”环境,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旦步入社会,面临残酷的就业现实,往往不知所措,诸多表现为焦虑、抑郁、茫然、自卑、逃避等消极心理。在求职中遇到失败和挫折时,他们常常会失去信心,干脆放弃一切努力,“破罐子破摔”,开始怀疑自己的才能,或时常抱怨“有千里马,没有伯乐”,“怀才不遇”,而不是静下心来,好好从自身方面找原因,从而错过很多就业机会。

由于存在以上三种心态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就业竞争力,就业路上屡屡受阻,所以大学生急需转变心态,早日走出心态误区,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身体状况等。找工作之前,大学生必须先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一定要知道自己能做哪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找工作不能眼高手低,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却偏要做,结果一定是被拒之门外。全面了解自己,才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不竭动力。其次,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可以向亲朋好友中做过相关工作的人了解有关情况,也可以向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其他人请教,他们经验丰富,体会深刻,能给你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对你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他们的成功经验又是你可以借鉴的。从这两方面入手,做到知己知彼,会大大增加求职信心,提高就业成功率。

2.合理定位,适度调整期望值。

大多数学生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心存高远,“削尖了脑袋也要进京”。但往往现实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也就是说,大学生此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期望值偏高。而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自然就会产生一系列自卑、茫然、消极的心理,并最终导致企业用人难,而大学生就业难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合理定位,适度调整期望值。我们可以打破成规,转向思维。为什么许多企业不喜欢雇用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而企业往往不舍得花费时间精力去培养他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积极响应时代的要求,到基层去创业、就业,摒弃任何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资本。求职择业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大学生要打破“一次择业,终生就业”的观念束缚,增强创业信心与能力。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但不鼓励为了目的不择手段,频繁“跳槽”的现象。此外,相当一部分同学偏爱发达的一线城市的工作地点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择业地点的过度集中化,必然导致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人才闲置和浪费,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难度。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应该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观,竞争激烈、充满压力的大城市和充满机会、前景开阔的中小城市,后者会带来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机遇,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面对挫折,泰然处之。

毕业后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比如专业就业前景差,工作性质上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求职面试屡屡碰壁等情况。但仔细想想,这已成趋势,你不可能改变社会的大环境,而只有自身做适度调整,勇敢地面对挫折,泰然处之,迎接挑战,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困难的时候,大学生需客观冷静地认真分析事情的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当今社会,职场竞争激烈,在就业浪潮中谁都可能被淘汰,大学生应时刻做好心理准备,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此外,对待困难应充分发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精神,需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只有敞开胸怀,乐观看待,就能拨云见日。大学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4.多渠道就业,正确对待创业。

目前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和财政上都积极鼓励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这种渠道获得了成功,但一部分失败了。对待创业,大学生要做充分的准备和规划,锁定自己的兴趣爱好,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等内容,但同时也要抱有失败的心理准备,须知:努力过,付出过,就是胜者。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民关注的焦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与国家宏观调控,改善经济体制,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大就业需求;需要高校进一步改善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在努力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重点调整心态,充分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以顽强、勇敢、奉献的精神迎接挑战,最终实现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马贤永.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高教探索,2011,(4).

[2]冯丽,孙巍浩.对现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硅谷,2009,(16).

[3]胡秀,范晓玲.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与调整.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新时期实现河北省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相关对策研究》(201103039)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新形势下探析大学科技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 下一篇:苏州经济转型时期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