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应具有“四性”

时间:2022-09-13 09:54:40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应具有“四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传授知识、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间思维的碰撞,还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出学习效果,便于教师以学定教,提高教学实效性。可是目前教师上课随意性强,课堂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不能称之为问题,却在反复让学生思考,浪费了学生的许多时间。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使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体现出提问的艺术呢?

一、问题要具有新异性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有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新奇蕴疑的提问,才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让兴趣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其次,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最后,提问时除了注意内容的新颖、形式的丰富外,还可以在组织的问题里面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或一些“见惯不怪”的现象,在学生面前设置一些“悬念”,以增强学生的好奇性。一般来说,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教师如果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际、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记得在《春晓》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利用一个“知”字,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一问题紧紧扣住一个“知”字巧设“悬念”,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在表面的涟漪之下让他们的脑海中涌动着汹涌澎湃的思潮。

二、问题要具有思考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是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与现有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过难,挫伤学习积极性;过易,有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简而言之,挑战性的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在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得出结论的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是教学提问的价值所在,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五年级时,在教学《推敲》这一课时,有个孩子提出王安石在作诗《泊船瓜洲》时,和孟郊一样多次推敲,最后定稿时才确定用“绿”字,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我知道孩子们在思考,如果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诗人严谨的创作态度,还能让他们领悟到祖国文字的巨大魅力。于是我顺势抛出问题:试着想象一下,作者作诗时可能还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这一问题包含两问,重在后一问。前一问比较容易,处在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孩子们可以轻松做答。然而,第二问就具有一定难度,处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此时第一问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后一问的垫脚石,提升了学生思维运转的高度。孩子们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第一问结论的基石上大胆想象,得出后一问的答案。这一问题的设计就具有思考性,难易适度,让学生有所思,但又不畏于思;有所得,但又得来不易。

三、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针锋相对、一针见血的提问方式是提问中最常用、最具实效性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提问设计,应体现本课的教学目的,有助于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无视重难点,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教师在授课前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少而精,做到有的放矢,以点带面,具有针对性。反之,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问题答案要具有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发散思维自行推断。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不唯一性。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聚合式的提问,尤其是那些只需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要多采用诸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形式的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及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我觉得只要他们的想法是有见解的,是符合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导学生寻非探奇,探明底里。更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问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明眸亮目善传情 下一篇:浅议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