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有效性评价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13 09:26:28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有效性评价问题研究

摘 要 目前三生教育在云南省各高校实施已初见成效,但对于三生教育的有效性评价问题研究还较缺乏。本文分析构建了三生教育有效性评价指标,通过对大理学院师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从而得出结论,大学生学习素质以及教师能力素质因素对于三生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三生教育 有效性评价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显现出生存技能缺乏、生活不和谐等问题。因此云南省提出在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就是以大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主要内容和出发点的教育。①目前三生教育在云南省各高校实施已初见成效,但对于三生教育开展效果评价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将主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1 理论评述

1.1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真实度。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应体现为实践活动的内容能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其程度和结果能够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③

1.2 三生教育有效性

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④结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1)三生教育有效性应该从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角度来考察被教育者价值观的成长性。(2)三生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目的等也需要适应大学生成长的需要。(3)三生教育结果有效性应从被教育者的理论知识、技能提升等方面考虑。

2 三生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三生教育有效性的定义以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本文认为分析三生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可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三个方面着手。三生教育者的有效性是指三生教育者所具有的有利于实现其所担负功能的属性。三生教育的有效进行体现为对教育者主体性的要求,即教育者应该具备相应主体意识与主体素质。对主体意识的评价可以通过地位意识、职责意识来反映。三生教育者主体素质表现为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理论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可概括为能力素质和非能力素质两个指标。

本文将三生教育受教育者限定为大学生。可从主体意识,学习素质两个方面来分析受教育者。主体意识表现为对三生教育者的意识;对三生教育内容的意识;接受意愿。学习素质表现为接受三生教育的知识准备和接受力两方面。教育中介系统因素对三生教育有效性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3 三生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构建

据上分析,选取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系统作为一级指标。其下分设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具体指标结构见表1。

3.2 指标权重确定

为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本文设计了调查问卷,以大理学院有关专家、教师、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5份。问卷请被调查者就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两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判断,本文以此作为建立判断矩阵的依据。之后采用和积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以及最大特征根。运用求一致性指标C.I和C.R进行判断。接下来计算总体相对重要性,即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二级指标对于总目标的重要程度由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的重要度(即二级指标的W值)乘以一级指标对于总目标的重要度(即一级指标的W值)所得。三级指标以此类推。

根据以上计算过程,针对本文的调查结果,计算得总体相对重要性结果如表2。注:C指标括号中数值为其相对于A目标的重要程度即C指标的W值。

4 结论

从大理学院调查分析结果来看,三生教育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受教育者对于三生教育内容的接受力是最重要的指标,其在所有三级指标中所占权重最高。其次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准备及其对于三生教育内容的意识因素。可见大学生自身学习素质是三生教育有效开展的决定因素。另外,教育者能力素质指标所占权重也较高,说明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对于三生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① 饶丽波.昆明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三生教育KAP现况调查[J].教育与人才,2010(29).

② 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J].教学与研究,2001(4).

③ 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④ 罗崇敏.让教育的意义深刻起来――以三生教育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J].人民教育,2010(8).

上一篇:探索问题生成策略 推进语文教学效能 下一篇:浅谈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