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资年底增持

时间:2022-09-13 09:24:08

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一直以来被业界看作是价值投资的典范。弱市之下年关将至,上市公司陆续打出增持牌,星星点点此起彼伏,曾在2008年风靡一时的“增持潮”若隐若现。产业资本的跃跃欲试,让人感觉春天真的要来了。

年关将至 产业资本“扫年货”

自2010年11月11日上证指数达到3186.72点的区域性高点后,股指开始震荡调整。伴随股价下行,部分上市公司股东也开始逆市增持自家股票。据统计,从 2010年11月11日至今的两个多月时间内,有28家公司了股东或高管增持公告,累计发生增持案例44宗。其中,有16笔为大股东的增持,12笔为事业企业股东的增持,12笔为高管个人增持,4笔为财务投资型股东的增持。累积增持公司股份达45224.32万股,参考市值达24.95亿元。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东们已陆续展开增持的行动,从已披露的增持公告来看,津劝业、ST长信、华能国际、青山纸业等多家公司都进入了“被增持”的行列。健康元计划自掏腰包3亿元进行回购的公告,也明显表现出股东对公司当前市场价格低于价值的积极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增持中,公司股东的意图也各有千秋。津劝业、ST长信算是一类,公司前两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都不超过20%,股东的增持某种程度上,是对控制权的争夺。如津劝业,公司股东天津市中商联控股有限公司,去年2月开始,该股东曾进行过几次减持,将持股比例从9.04%降至7.45%,而至去年年底该股东突杀回马枪,开始进行增持,经过三次增持,持股比例已提高至12.45%,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但距实际控制人天津国资委控股比例差距不足2%,股权争夺的意味趋浓。ST长信的前两大股东则是轮番增持,使持股比例的差距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有一类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其本身持股比例就很大,增持使控股地位进一步增强,包括华能国际、海信电器,增持耗资都在4000万元以上。

实际上,除了二级市场中直接行动,在上市公司的增发中也可看到产业资本的影子,此次民生银行的定向增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史玉柱掌控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公司、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旗下公司、泛海控股等都参与了民生银行的增发。浙企雅戈尔去年四季度以来,也频频参与黔源电力、华鲁恒升、凌云股份等近10家公司的定向增发,累计耗资超过45亿元。产业资本,或者说民营资本正在摩拳擦掌,酝酿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超额收益。

股东增持短时提振股价奏效。由于长航油运股东计划在6个月内持续增持,公司股价自年初连续10个交易日上涨。截至1月19日收盘,股价较年初累计上涨16.46%。津劝业在1月19日股东增持公告后,当天股价也大幅上涨了9.94%,收于7.30元。除了增持利好外,上市公司直接回购股份的行为也对股价表现产生了正面刺激。健康元于1月18日公布了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的预案。对于此次回购股份,公司表示,近期公司股价持续下跌,价格表现与公司内在价值极不相符,公司的投资价值被严重低估。公司拟回购部分股份,增强公众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受回购股份的带动,健康元18日和19日分别上涨7.56%和0.85%。

尽管增持似乎已经成为提升股价的一剂良药,但是投资者需注意的是,股价上涨的持续性有待考察。尤其是在弱市之下,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经历须臾振奋后很快又走入随市下跌的通道。数据统计显示,自去年12月份至今,共有23家公司的36笔增持被套牢,涉及资金达19.69亿元。

增持未达高峰 星星之火待燎原

增持除被当做个股投资机会的判断标准外,也已成为弱市之下大盘何时见底的表征之一。以2008年10月为例,当时A股市场正值熊市尾端,大量净增持现象出现,对相关股票的股价起到了很好的提振作用,并带动A股市场最终走出“熊”途。但是,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9-11月市场大底以及2009年8-10月、2010年5-7月市场阶段性底部时,公司及高管增持累计家数分别为198家、60家和49家。目前,增持数量还远未到这一水平。

目前来看,被股东增持的上市公司虽然值得关注,但星星之火能否“燎原”,需要一段时间继续观察。阳光私募上海名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聪表示,增持现象开始增多,但尚未形成明显的增持潮。在A股下跌的过程中,个股分化比较明显,一些个股可能先见底,公司股东认为价格下跌的差不多了,于是开始零星出现增持,不过数量上还没有产生规模化的效应。还有分析师认为,上市公司股东增持的增加,对A股正面的效果将慢慢累积,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加快A股市场底部的形成。

“破净”增多,增持成潮可期。破发的新股逐渐形成规模效应,跌破净资产的公司也开始不断增加。钢铁股仍然是“破净”的重灾区,同时一些纸业、电力、房地产、银行等周期性行业个股,市净率较低。还有一批公司,其股价已跌破增发的价格,触发了股东的增持,如此前的华能国际,股价跌破5.57元的增发价,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开始进行增持,并称未来12个月仍可能增持。

分析人士表示,除认为自家公司价值被低估进而增持“抄底”外,大股东们此轮掀起的增持潮亦有可能是为后期的相关资本运作做准备,如一家公司近期有意实施定向增发的话,若当前股价低于或接近于增发价,那么为吸引投资者认购,大股东在此时的增持举动无疑有力挺股价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大股东增持,监管部门在2008年曾正式修改后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豁免申请由“事前申请”改为“事后申请”。而在此轮增持中,相关上市公司大股东大多也明确表示了在今后一年内拟增持不超过2%的股份。不过,回看2008年增持案例,绝大多数大股东最终并未完成相关增持目标,个别大股东甚至在首次增持后即“收手”。在此背景下,本轮增持对否再次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颇值得投资者关注。

上一篇:房地产:利空出尽是利好 下一篇:产资增持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