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亚邮轮产业发展的生态监控与修复研究

时间:2022-09-13 08:26:05

基于三亚邮轮产业发展的生态监控与修复研究

摘要:指出了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三亚邮轮产业面对着重大发展契机,也对三亚“双城双修”的建设构成压力。邮轮母港的建设与运营构成的生态风险包括:污染物的排放对周边地区的生态改变与破坏,港区建设对生态聚类的直接改变,邮轮船员集中泊港停靠与出行对生态承载的压力,外来物种的风险与突发事件的威胁等。结合三亚的“双城双修”建设,提出了三亚邮轮旅游区生态修复机制的主要实现途径。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实行前置性生态规划、完善生态功能区建设、健全碳排放与补偿机制,宣传与强化全民生态友好观念等。

关键词:邮轮;邮轮产业;生态预警;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76-02

1 引言

2015年6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致函海南省政府,原则同意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三亚成为全国首个“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试点城市。根据由若干专家组成的团队经调研、摸底所形成的三亚市城市生态修复方案,生态治理的目标集中在山体、海岸线、河岸环节。

三亚市是除三沙市之外的我国最南端城市,面向我国南海海域及东南亚诸国,是世界著名的海滨旅游度假城市之一,这里也是我国最早开展邮轮接待的城市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三亚相关港口就开始接待来此停靠的邮轮。2006年,三亚市在凤凰岛开工建设全国第一座邮轮专用码头。2007年,一个8万t级的邮轮码头建成,并接待了首艘国际邮轮在此停靠。2014年,三亚邮轮港二期开始建设,在回填的人工岛周边新建4个邮轮泊位,分别为10万t级泊位1个、15万t级泊位2个、22.5万t级泊位1个,项目竣工后,三亚邮轮港将成为亚洲最大的邮轮母港。2014年,三亚邮轮港接待靠泊邮轮71艘,旅客吞吐人数为15.6万人次。占全国邮轮港份额的9%,规模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天津两港。

近年来,三亚邮轮产业发展正谋求着更大的突破。三亚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要冲,临近重要的国际航运线,是我国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桥头堡。为充分发挥与整合三亚的资源优势,2013年1月,三亚市批准实施《三亚市邮轮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2-2022)》,确立建立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辐射区域的邮轮产业发展目标。2014年11月4日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随之确立的一系列国家层面的发展指引与规划,也均将发展重点指向了三亚邮轮产业的发展。2015年10月中旬,在三亚举行的海南省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大会,也让三亚邮轮产业的发展渐入佳境。然而,发展往往又是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面。三亚邮轮产业浪潮式的大发展对三亚基于“双城双修”的建设构成了不可小觑的压力。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促进三亚邮轮经济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是不可忽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三亚邮轮产业发展的生态风险

从2006年三亚在凤凰岛兴建第一个8万t的邮轮专用码头,到2016年二期扩建项目中的15万t级的专用码头投入使用,三亚邮轮母港的接待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15年8月8日,新建码头既迎来13.8万t的海洋航行号邮轮,该船载有乘员4771人一同抵达三亚。巨轮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游客资源和经济收入,同时也带来了数千人所携带的垃圾、污水,以及这些游客到港抵岸所产生的交通、消耗、排放等各方面的承载压力。根据发达国家的研究数据,一艘船员和旅客总数为3000人的邮轮每天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如表1所示。

从已有的信息所知,邮轮港并无处理这些固体污染物的设施及能力,要解决固体垃圾的问题,就必须进行转运处理,从而又产生了转运过程中的再生污染问题。对邮轮进港、出港、泊港期间所产生的水体污染、气体污染,目前也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由此可见,没有环境监控机制的邮轮产业发展势必会是环境保护的极大挑战。大量的污染固体物的处置、废水、废气的产生与排出对三亚邮轮港区的生态必将产生极大的破坏。

2.1 港区海岸生物聚落遭到破坏

富营养的污水排放改变海域的生态结构,油污覆盖影响海水内生态光照等,固定垃圾滋生与形成新的有害生态系统等,都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破坏,港区附近的鱼类、珊瑚、沿岸红树林、栖息鸟类等失去固有的生活环境,生存面临挑战。

2.2 港区的建设对海岸原生形态及近海域的直接破坏

通过人工造岛、填海等施工,会直接毁损原有的海岸生态存在,对填海区域的海域更是直接的破坏,并极大地破坏了周边海域或其他生态区的存在形式。

2.3 邮轮游客的泊岸旅游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压力

以近期泊港的“海洋航行者”为例,有约3600名邮轮乘员上岸旅游,大量的人员在短时间、小范围的集聚,密集地从凤凰岛进城,也会导致港区周边生态承载的超量负荷,可能造成不可自行修复的生态破坏。

2.4 可能携带的外来物种对周边生态的危险

由于邮轮无论是吨位型号,还是从所其搭载的乘客数量来说,都无疑是一座移动的城市。船体本身、游客、随船货物中都可能夹带着某些动物、植物种子等,它们很容易随船来到港区,并在周边地区生存下来,形成外来物种。一些强势的外来物种可能鸠占鹊巢,形成自身的生物聚落群,逐步吞噬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已有的生态平衡,破坏现有的生态修复能力。

2.5 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生态破坏

一艘邮轮本身存在巨大的不可控性安全隐患,如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船舶损伤;船舶及岸上设施的爆炸、火灾等事故;船只搁浅、倾翻、人员落水等事故;毒害气体、物体的泄漏等,均可能造成生态风险。

3 邮轮旅游区生态预警、治理及修复机制

如何预防、控制与治理邮轮旅游区的生态问题,这不仅是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的中国邮轮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些邮轮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北美地区污染与生态问题

北美地区是世界上邮轮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经济发展指数、人们环境需求较高的地区,但他们在邮轮污染防治与生态友好方面也处于落后的水平。根据有关描述,其污染与生态问题有如下方面:

高增长(big growth):邮轮乘客在十年里增加一倍;大船队(big fleet):美国地区营运的邮轮船只从1996年的131艘上升至2006年的200艘;大吨位(big ships):1996~2010年间,最大邮轮的载客量从1800人上升至5400人;高污染(big pollution):仅在美国海域,邮轮每年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排量为4.2亿加仑。根据相关规定,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仅限制于离岸3英里外;大漏洞(big loopholes):在监管上存在巨大漏洞,海岸警卫队对排污的检查次数为零;1973年制定的海岸清洁法(cleen water act)对邮轮企业豁免时间达33年;没有全国性的邮轮污染控制法案,等等。

3.2 北美邮轮污染控制法案分析

针对上述情况,在一些国际组织和民间社团的推动下,美国正在联邦法的体系里研究制定“邮轮清洁法案”,以期从法律层面上确立全国性的邮轮污染控制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在距离美国海岸12海里内禁止排放任何生活污水、油污水和固体垃圾等;在距离美国海岸12海里以外进行限制排放;并由海岸警备队和环保署制定排放标准,以期在2015年达到邮轮污染物“零排放”;利用取样监测的手段对邮轮污染物的排放设备等进行监管;允许中立监测机构及人员随船进行排污情况监督;由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部门鼓励和促进污染物排放监测技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形成商业化;对揭发雇主的随意排放污染物的违法行为的雇员予以保护措施;允许市民对违反排污法规的个人和机构进行抗议活动;建立邮船污染基金,由邮轮交纳费用,海岸警备队制定基金管理章程等。

3.3 我国港区及近海生态区海域生态保护方案

对于我国邮轮港区、近海生态区的环境保护,研究者们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1)建立相关的污染处理设施。包括在邮轮港区就地建立固体垃圾处理中心,也包括在邮轮船上增加并改进污水、废气的处理设施和净化能力。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邮轮的排污、邮轮及港区的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邮轮旅游区建设的环境友好的生态保障要求等,均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加以明确与完善,从制度上保障邮轮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3)建立污染与环境的监控体系。通过环境指标的监控、GIS系统的应用、旅游区生态友好标准体系的建设,通过规划设计、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与及时预警、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及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有效的环境与生态保护管理。

4 三亚邮轮旅游区的生态修复思考

根据北美等国的经验,保护邮轮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法律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控制手段。通过立法措施,规范邮轮港区环境保护设施的强制性标准,入港邮轮的环境保护设施的配置与排污标准,确立生态补偿机制,规范碳足迹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等。当然,这在实践中会遇到邮轮招商与发展与强化环境标准的矛盾,管理者可能会因为希望吸引更多的邮轮船商而降低对其环境保护设施的要求。

4.1 建立生态预警系统

将邮轮旅游区的生态变化纳入到三亚市的海洋环境生态监控体系中,通过GIS系统等预警手段的应用,通过对海域地貌分析、化学物质分析、生物聚落的动态变化等,及时发现三亚邮轮港区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达到预警目的。

预警监控体系中应将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作为重要内容,通过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与相关预测,进行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经济环境承载力和旅游社会环境承载力各子系统的预警,划分健康生态区、适载区、预警区等相关区域。

4.2 借鉴生态旅游认证的相关标准

作为邮轮旅游区各主体单位自我生态性建设的相关标准。以欧洲的“蓝旗”生态认证标准为例,可参考其对游艇码头及海滨沙滩的生态标准,制定适用于改善本地邮轮港区的生态友好的指导性标准。

4.3 强化与完善生态功能区

通过在邮轮旅游区建立具有较强修复能力的生态功能区,如建设生态绿化带、建立各类陆地、湿地或海域区的生态保护区等,通过维系较为强大的生态聚落,以自我修复为重要途径来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4.4 做好邮轮旅游区建设的生态规划

在邮轮港区及邮轮旅游区的规划设计时,就要进行前置性的生态规划,并纳入到总体规划之中。除了常规的环境保护规划之外,还应将生态调节与生态自修复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总规划中。

4.5 建立碳足迹及碳补偿机制

通过对碳排放超标的相关主体进行罚款,获得改善生态环境的资金,惩治环境保护方面表现落后的单位,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此外,确立文明的社会行为规范,弘扬包括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的生活、旅游、管理行为,不仅仅是邮轮乘客与船员、还包括港区工作者、居民都应秉持的行为规范,保护环境,生态友好,是基于精神文明的社会环境修复功能的扩展。

5 结语

无论是一带一路给予三亚邮轮产业的发展契机,还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双城双修”建设,都可以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中实现统一。三亚邮轮产业正面临高速发展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承载的压力与生态风险的挑战,唯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三亚邮轮产业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

上一篇:关于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 下一篇:脱贫攻坚 首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