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酒业的台海风云

时间:2022-09-13 08:03:31

陆酒在台湾一直是民间有需求而令官方头疼不已的问题,1945年至1949年间,大陆酒作为国货,在台湾省内贩卖是要缴交公卖利益的,加上正处于战后民生凋敝,购买力不大,享用“国货”的是以所谓的接收大员为主的上层人物。但他们是否真的守法缴交公卖利益,以当时的政风是值得怀疑的。

这段时间大陆酒在台湾的地位是合法且崇高的,由大陆各省来台的官员都会购进其家乡的名酒。在那个时期文人雅士尚以黄酒类为好,加之来人多为闽浙两省人士,因此绍兴酒、沉缸酒为大宗,其酒质比起当时台湾本地之太白酒与合成清酒那是好多了。能喝国货的大陆佳酿令人称羡,这也是后来“公卖局”以红露酒及绍兴酒为主力产品并维持良好营收数十年的一大原因。

到了1987年,当局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在回来时允许带回一瓶故乡的大陆酒,直到现在这是大陆酒唯一合法的进口渠道。由于刚刚开始探亲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大事,去时送行固然轰轰烈烈,回来洗尘接风更是盛况空前,加之心中感伤者居多,带回来的大陆酒当然是很快被众亲友喝得精光了。由于每人只能带回一瓶大陆酒,这就成了试喝品。消费者对大陆酒过去是只闻其名,现在见其酒且尝得其味了,接下来便是到何处去买的问题。靠探亲者带是绝对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的,当然就要靠走私了。再加上自解严开始,就有法律界人士将走私大陆货的私枭一一无罪判决,造成好一阵走私大陆酒风潮。这种窘况一直到1993年制定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才获得改善。

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白酒,白酒的大本营在大陆,白酒的风味是以高粱为原料的好。如果真正遵守“公卖局”的规定进口的白酒哪能销得出去?于是便有人变换招法,首先产地一定会申报合格地区产制,产地证明自有门路,至于原料就硬着头皮标示为玉米、小麦、大麦等不一而足,反正检验出来了也顶多是不准而已。在酒的品质上分为二类,一类是大陆名优酒,但由于大陆名优酒厂都是国营重点企业,没有特殊渠道很难得到改名易装的承诺。对消费者而言喝到这种酒是福气。另一种是选大陆的廉价酒再提供商标包装,以较低之零售价格进入市场,这类产品特多特滥,变化也最大,有很多人进货后一柜都没卖出去,只有改用其他酒名设法销售。

还有一种在国外产制。由于白酒是我国传统工艺产品,西洋人根本不会生产,所以这类产品一律是以酒精调和香精制成的,再以白酒的名义申请进口的。虽然其中不乏品质稳定包装精美的,销售情况良好,但大部分是拙劣的。

由于广大的从业者历经十几个寒暑,经历大风大浪的洗礼,几乎都要在中式白酒上把这些年的青春、精力和金钱好好地捞回来。这种预期的心理造成目前台湾酒类市场较劲的态势。17种国家级名白酒,连同其酒厂之副品牌再加上一些地方名酒,在台湾都有人说是独家,而且大部分都号称独家了许多厂牌,开记者会的、登广告及刊新闻的,比比皆是。在台湾的宣传战打得火热,在大陆的争夺拉锯战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因此喻之为酒类的台海风云决不为过。

大陆酒在台湾市场造成市场排挤效应,对于现有同香型同价位之畅销品影响力相对加大。大陆的清香型白酒产大于销,除了价格优势外尚有贮存时间的优势。可预见的是玉山、金门及马祖高粱酒将卷入此旋涡中载浮载沉,台澎金马的白酒不重视贮存会成为苦果。至于大陆米酒由于与台湾米酒风味相去太远,因此虽在产量及原料价格上有许多优势,很难出现打败本土米酒的局面。

台湾的酒只要注意包装及销售手段,也能成功进入大陆市场,至少短期内是难以满足大陆数以亿计的酒民的好奇心的。台湾啤酒在大陆99%的人都没有见过。对大陆同胞而言,“台湾”这块招牌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台湾黄酒如何调和成大陆同胞喜爱的口味及包装,加上与文化结合的销售手段也可以开辟出一片天地。宝岛丰富的特殊热带水果,在大陆北方也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至于台湾白酒进入大陆则有相当难度,其中酒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重视贮存、勾兑与调和市场调查,并锁定大陆东北地区作为创业市场,大有机会成功。这些酒品牌如金门、马祖、玉山、阿里山、日月潭都会深受欢迎。

上一篇:关税下调,狼就能吃羊了吗? 下一篇:醉酒后会失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