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合理地进行语文课外拓展

时间:2022-09-13 06:28:29

新课标下如何合理地进行语文课外拓展

摘 要:阐述目前语文教学中,拓展链接存在的误区。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拓展链接应遵循的原则: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原则;以文本为基础的原则;有利于能力迁移的原则。

关键词:拓展链接原则;文本;能力;迁移

在近年的中考试题中,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都有课外链接部分,它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产物,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它体现了新课程中“回归生活”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考试方向的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授课活动中,都会相应设置“拓展链接”环节,或将所学过的文章进行类比,将新旧知识融汇整合,或将文章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课堂学习得到拓展和延伸,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增加语文课的内涵。但是,在“拓展链接”这个环节中,有许多教师处理不是十分恰当,使语文课变了味,变成了思想教育课、环保课、探索课,甚至幻想课,导致语文课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曾听过一节语文课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升级公开课,讲的是《死海不死》。整节课是说明文知识学习,语言文字方面的探讨都很少。讲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结合文章结尾那句“到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来进行拓展:面对死海水位日益下降,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如何来拯救死海?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观点也很新颖,极富挑战性。有的学生提出为死海扣大棚,减少死海的蒸发量。有的提出把死海冻结,然后运到异地保护。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老师也不纠正和引导,而是一味地肯定和鼓励。我曾多次对那节课进行反思和推敲,但总觉得那是一节“变味”的语文课。它缺少的是课文本身具有的文体知识和文章内容,它的拓展也不是充分利用生活、社会资源,而是引导学生“胡思乱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的拓展环节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以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原则

这一原则多运用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中学课本所选的古诗文多是传统名篇,而且内容多有交叉。所以课后链接多以新旧知识的融合、巩固为目的。《三国演义》是初中新课标推荐的课外读物,学生只要粗略读过,或者看过电视剧,其中的很多典故都会知道: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有关诸葛亮的成语学生知道的相对较少,老师可以借这次拓展来引导学生积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妄自菲薄;苟全性命;欲擒故纵;作奸犯科等等。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学生或多或少知道些,可以发挥大家的力量来收集。第二题,是第一个题的加深,不但要知道关于诸葛亮的相关知识,还要能在框定的范围内答题。第三题,是文言文和诗歌的整合联系。如,杜甫的《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属于此题的拓展范围。

学习《岳阳楼记》时,可以根据本课写出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先天下忧。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醉翁亭记》的课文内容来对下联:醉翁亭下欧阳修与民同乐。从而达到新旧课文内容的融会贯通。学过《爱莲说》,让学生积累和“莲花”“”有关的诗句,都属于此类拓展。

二、以文本为基础的原则

拓展应该是在以文本为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对文本所设计的内容纵向或横向延伸。不能信马由缰,脱离文本。一中考议论文《心系一处》最后一题:请你再举出一个“心系一处”并获得事业成功的例子。也属于这类拓展,学生答题,必须联系文章心系一处,并获得成功进行论述,否则就是无效答题。可见,平时的课堂拓展是脱离文本的,是远离语文教学的。我们的课外拓展就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语言优美的特点来设置:从生活中找出能表示时间的脚印(大自然的文字)的事物,模仿文章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三、有利于能力迁移的原则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能力最终要回归到生活应用中去,变语文能力为社会实用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所以课堂的拓展链接应该注重语文能力的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语文教学通过拓展这一环节真正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可以设置一个拓展链接: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你从其他资料上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了解,写一段导游词。这个拓展题的设置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升华,也是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契机,还是语文实用能力的训练,可以说一举多得。一中考文言文试题中,出现一道有新意的拓展题: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把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新知识、新概念、新名词和生活连接起来,让语文课切实走进生活。

当然,语文课的拓展链接要遵循的原则还不止以上三点,还要遵循适时、适度、共鸣性等原则,力求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新课程问题与策略.

(作者单位 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职业中学)

上一篇: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下一篇:良言育人 枯木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