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市场寡头垄断外资助二线品牌突围

时间:2022-09-13 06:26:43

乳业市场寡头垄断外资助二线品牌突围

在3到5年内,蒙牛和伊利两巨头掌控国内乳业市场的局面不会有所改变,产品结构的完善与否,决定了其后劲发展是否充足

目前作为二线企业的光明和三鹿等乳业企业也各有自己的所长,目前国内市场这块大蛋糕还在不断扩大,这也为这些二线的地方企业提供了做大的机会,但是在近3至5年内,很难有企业追赶上蒙牛、伊利两巨头。

“今年1至6月份,集团收入100.212亿元,同比增长32.8。营业收入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9月19日,蒙牛集团公关部的吴女士告诉记者。

9月12日,蒙牛集团了其2007年度中期业绩报告称,其营业收入首次跃居国内同行业首位。

也是在9月12日,由花旗银行牵头的六大国际银团宣布向太子奶集团提供5亿元授信贷款。

国内乳业企业的频频动作,似乎将使得国内乳业市场的格局发生变化。

乳业专家陈连芳告诉本报记者,在3到5年内,蒙牛和伊利两巨头掌控国内乳业市场的局面不会有所改变。

寡头格局

9月12日,蒙牛集团的2007年度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1至6月,该集团收入100.212亿元,同比增长32.8%;净利润4.851亿元,增长41.3%;每股基本盈利及每股摊薄盈利均为0.35元,同比均上升40.0%。其营业收入首次超过国内另一乳业巨头伊利,跃居国内首位。

“目前蒙牛与伊利谁赚得更多并不是很重要。”陈连芳说,“因为无论伊利、蒙牛哪个赚钱,都不能改变二者垄断整个国内市场的情况。”

“产品结构的完善与否,决定了其后劲发展是否充足。”陈连芳说。他认为,目前伊利、蒙牛作为两个巨头都凭借自己的品牌和规模上的优势,处于垄断地位。“拿蒙牛来说,它在全国有二十几个加工厂,它的任何一个加工厂都比当地的乳业企业要大。”

国内有关专家认为,持续不断的科技投入,是蒙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记者采访获悉,日前蒙牛刚刚启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和日处理鲜奶2000吨的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总计投资将达12亿元。

陈连芳认为,虽然目前蒙牛通过不断的科技投入取得了营业收入冠军。但是伊利也存在自身的优势。

蒙牛发展的比较好的是常温奶和乳饮料。但是奶粉做的规模比较小。而伊利在上半年的奶粉收入达12个亿,比去年增长30。据估算,伊利凭借奶粉一项,今年一年能实现收入20.30个亿。

另外,伊利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乳业行业的奥运赞助商。“这或许能为伊利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陈连芳说。

二线企业突围崛起

事有凑巧,就在蒙牛集团宣布问鼎乳业冠军的当天。作为二线企业的湖南太子奶集团,得到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六大外资银行的5亿元无抵押、无担保的三年期低息人民币贷款。

陈连芳分析说,“太子奶得到外资银行的青睐可能与其特别的营销方式有关。”

太子奶一直把自身定位为高端产品,并且进行大量的广告投入,加之给营销商高回扣,使其很快在国内市场上声名鹊起。

去年11月,摩根、英联以及高盛三大私募机构联合向湖南太子奶集团投资,金额为7亿元人民币。三大财团也因此分得太子奶集团三分之一的股份。而此次的融资是属于商业贷款,花旗等六大银行不拥有公司的相关权益。

对于此次贷款,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黄晓光表示,“非常看好太子奶的未来,此次授信是经过审慎考虑的。”

“太子奶的融资可能会使其拥有更加充足的资金,也有传闻太子奶即将上市”。陈连芳说,“但是太子奶只是在乳业的细分市场乳酸菌这块有一定实力。”

据记者了解,蒙牛、伊利两大集团也有乳酸菌的相关业务,而且市场份额似乎也比太子奶大很多。对此,陈连芳没有否认太子奶有自身炒作的嫌疑。

目前作为二线企业的光明和三鹿等乳业企业也各有自己的所长。陈连芳认为,像光明和三鹿这样的企业,包括太子奶都在不断做好自己的细分市场。三鹿的发展重心偏向于自己擅长的奶粉和酸奶。据记者了解,目前三鹿乳业的酸奶规模已经是全国第二,但是三鹿还是在继续地把酸奶做大做强。而光明则利用巴氏奶不断巩固着自己的市场。

陈连芳说,目前国内市场这块大蛋糕还在不断扩大,这也为这些二线的地方企业提供了做大的机会,但是在近3至5年内,很难有企业追赶上蒙牛、伊利两巨头。

上一篇:私募爱水泥,天元铝业爆发等 下一篇:上港集团重组九江港“长江战略”再下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