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期末测试中典型题型的分析与教学改进建议

时间:2022-09-13 05:50:14

三年级期末测试中典型题型的分析与教学改进建议

依据“大连教育学院常模构建与追踪服务项目”的要求,深入了解某区域小学三年级学生达成课程目标规定要求的程度,查找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区域教育发展。

一、 命题意图与考查指标结构

1.1 命题意图。

1.1.1 全面考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检测学生基本学业水平。

命题以《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点,本着“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评价功能,旨在考察学生语文素养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力求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1.1.1.1 命题能全面落实《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及三年级教材的知识点。

1.1.1.2 命题能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

命题能从“积累与运用”、“阅读”和“习作”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既重视基础知识,关注核心内容,又重视情境创设,关注语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这样,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实现全面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1.2 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业能力,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新课程提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命题能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各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权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1.1.2.1 重视基础知识,关注核心内容的考查。

测试突出考查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如字音、字形、字义,词、句的积累运用等。

1.1.2.2重视情境创设,关注语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命制情境新颖、背景公平的语文应用性试题,达到全面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1.1.2.3 尊重学生的差异,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试题中的习作部分属于范围命题。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成长经历,确定习作的具体内容,赋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1.1.3 命题力求引领教学方向,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1)引领教师“用教材”教,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提高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2)引领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断创新试题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1.2 各项考查指标结构

二、典型试题分析

2.1 每一小题的得分状况

2.2 典型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部分着重考查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义”、“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四方面的能力。下面将结合“积累与运用”部分的一些典型题目来做具体分析。

2.2.1 读准字音。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字的读音是错的。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括号里。

lí tuò shì jiǎo

题号4 : A 黎明 B 唾沫 C 似的 D 比较

考查能力:

读准字音•能分辨常见误读

读准字音•能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读准字音•能读准多音字

正确答案:D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读准字音的能力。每道题的四个选项都分别针对四个考查点――读准多音字、分辨常见误读、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和读准除此之外的一些常见字。学生在哪一方面掌握得不好,或者说能力有欠缺,就会选择错误。也就是说,通过纵向比较学生题目间的表现,就可以推断出他字音上的能力发展情况。

上面题正确选项“D”。选择A说明学生在“分辨常见误读”和“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上均有问题,是i与ei不分;选择B说明学生在“分辨常见误读”和“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上均有问题,是uo与u不分;选择C说明学生在“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和“读准多音字”上均有问题,平翘舌不分。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选择A的占人数的1%,选择B的占人数的4%,选择C的占人数的10%。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多音字中,缺少对规律的提炼,即引导学生在组多个词语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似”这个字选择范围比较窄,只有在“像…似的”、“似的”时才读shì,其它的如“似乎”、“相似”都读sì。这样,学生才能扎实掌握。因此,对西岗区学生来说,读准平翘舌的多音字是读准字音能力中最薄弱的。

2.2.2 认清字形。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都有一个词语含有错别字。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5. A 莲蓬B 诚实 C 鱼翁D 恼怒

考查能力:

认清字形?能分辨形近字的误用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分辨形近字误用的能力。四个选项中,A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莲”和“连”, B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诚”和“成”,C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渔”和“鱼”,D选项考查学生能否分辨形近字“恼”和“脑”。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故正确选项为C。

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选择A的占人数的11%,选择B的占人数的1%,选择D的占人数的15%。本题选项A、D的人数偏多。对于“莲”“恼”字,如果能够结合汉字的构字规律来识记,就很容易记住。因为“连”表示字音,“草字头”表示字义;“恼”字的右半部分表示字音,“树心旁”表示字义。因此,对西岗区学生来说,加强形近字比较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字源字理等多种方法,在比较中明晰。

2.2.3 理解词义

典型题目

(1)无语境。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词的意思最接近?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1.机 灵

A 灵气B 灵活C 灵动D 灵光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分辨词义间的差别

正确答案:B

本题要求学生能够分辨词义间的差别,并做出判断。找出与目标词“机灵”最接近的词语。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均在字面上与目标词有相近之处,但与目标词词义最接近的是选项B“灵活”。

从学生在这道题目上的作答表现看,选择A占人数的13%,选择C占人数的15%,选择D占人数的2%,选择干扰项A、C人数较多,主要是由于“灵气”的意思或指人机灵劲,或指神话中超自然的力量,“灵动”的意思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这说明,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大致意思,但是对于词语的精细辨析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有语境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3.春节晚会上,刘谦表演的魔术让我感觉很 。

A 神奇B 奇怪C 神气D 奇异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意思,并在简单的语境中恰当运用。

正确答案:A

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常用词语的基本能力,并在简单语境中恰当运用的能力。选择B、D的意思与答案意思接近,但不是语境应用的范围,不能搭配,选择C根本就不是这个语境的。

从学生作答的表现看,选择B的占人数的8%,出现这种错误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考虑给定语境的限制。“奇怪”是跟平常不一样,“奇异”奇特惊异,而在测试题目给定的语境中,“神奇”才能与“魔术表演”相匹配。这说明在有语境的词义理解中,学生结合语境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尚需要加强。

典型题目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6.我看到中国运动健儿 地登上了领奖台。

A 神采飞扬 B 出神入化 C 神通广大 D 神气活现

考查能力:理解词义?能理解常用成语的基本意思,并在较复杂的语境中恰当运用。

正确答案:A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常用成语的基本意思,并在较复杂的语境中恰当运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选择出最符合语境的一项。句中“登上领奖台”是理解本句语境的关键点,与语境最相符的成语应该是选项A

从学生作答的表现看,有27%的学生选择了D,“神气活现”可以形容自以为优越而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子,但题目所给的语境是登上领奖台,选择错误的学生显然没有结合所给语境选择成语。

2.2.4 积累和运用常见古诗文

典型题目

下面三个小题中,哪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

答案写在括号里。

题号18. 画线处应该填入的一句是: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A 水村山郭酒旗风

B 无边光景一时新

C 家家乞巧望秋月

D 长河渐落晓星沉

考查能力:古诗文积累?能准确记忆学习过的古诗文

正确答案:D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能否正确记忆学习过的古诗文。李商隐的《嫦娥》是学习过的古诗文。正确选项为D。94.63%的学生在这道题目上作答正确,说明学生对学过的古诗文掌握比较好。

典型题目

题目20.下面选项中,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是:

A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C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D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考查能力:古诗文积累?能正确理解学习过的古诗文

正确答案:B

这道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基本意思的能力。A选项表现船行“速度飞快。”C选项表现“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D选项表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B选项表现诗人思念家乡。正确答案为B。选项A、C、D具有一定的干扰性,仅有59.36%的学生选择正确,表明学生虽然能够记忆古诗文,但是在理解内容上还不够正确。

第二部分:阅读

“阅读”部分着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和“体会情感”四方面能力。

第三部分:习作

“习作”部分考查学生记叙一个游戏,通顺连贯地表情达意的能力。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书写及标点”三个分项考查学生记叙游戏的过程。从测试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中,能选定一个游戏,比较清楚地叙述游戏的过程,标点符号的使用基本正确。

三、语文学科教学成绩、主要问题与建议

3.1 成绩

3.1.1 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扎实有效。

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是指学生后续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即所有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技能。如字音、字形、字义和古诗文积累运用等。

(1)学生能利用汉语拼音纠正方音。

试卷中涉猎字的读音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容易读错的,包括大连地区的方音,像声调乱用、平翘舌不分,i与ei、b与p、uo与u等的混淆。通过学生答题来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分辨,准确认读。这说明教师在认读字音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基础上,能注意纠正学生的方音。长此以往,学生掌握较为扎实。

(2)学生能正确分辨部分音近形近字。

试卷中涉猎的正确书写的字,如“记与纪”属于形近字,如“望与忘”,属于同音字,通过学生答题来看,学生基本能正确分辨,正确书写。这说明,教师能把握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字源字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分辨。这样,学生掌握了区别音近形近字的方法,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3)学生能准确理解部分高频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语意思。”因此,对词语的理解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通过学生答题情况看,无论是有语境的,还是没有语境的,学生基本能正确理解。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能主动提取一些高频词语,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方法进行理解,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4)学生能正确记忆学过的古诗文。

试卷中所呈现的古诗文均是二、三年级教材中的,也是《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学生能依据题目要求,正确记忆已学过的古诗文,答题得分率较高。虽然与学习该篇古诗文的时间已相距半年甚至一年,学生仍能正确识记,这说明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达到熟读成诵,因此,学生记忆很深。

3.1.2 习作教学扎实有效。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在学生习作中能清楚、具体地表达。

批阅作文从内容组织、语言表达、错别字、标点和书写三方面打分。通过试卷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出发,体现出学生选材角度的多样性;对于游戏记叙得比较清楚与具体,体现出学生语言的丰富性。由此,折射出教师平日习作教学的扎实、有效,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3.2 问题与建议

3.2.1 继续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教学研究。

(1)加强多音字的教学,要寻找规律。

对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多音字,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加强多音字的教学,不是让学生一遍遍反复认读,既浪费时间,又毫无效果。因此,对于多音字的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读音进行组词,然后对每个读音的多个组词进行归纳,并总结出每种读音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准确识记的目的,最后要让学生在练习和实践中不断运用,掌握规律,形成能力。

(2)加强字形的教学,利用汉字比较和字源字理等方法,形成记忆。

所谓加强字形的教学,不是就某个字的反复强调与书写,也不是就某个字的死记硬背,这样,既枯燥,又没有意义。相反,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字形的基础上,要适当进行拓展练习,由这一个字想开去,可以勾联这个字的同音字、形近字、音近形近字等,并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区分,在区分中达成明晰。另外,在识记字形的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借助字源字理让学生明晰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而准确记忆字形,形成深刻的记忆。这样,让学生头脑中的汉字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字,而应该是由一个个汉字穿成的一条条线,由一条条线连成的一个网。这样,学生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正确提取。同时,也不要给学生造成某种定式,一定要学生依据发生的实际情况灵活。

(3)加强正确运用词语的教学,掌握辨析的方法。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理解词语明确提出,“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这就要求并对课文中出现的高频词语或成语不仅要理解,还要正确运用。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还要在此基础上能准确运用。特别是学生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意思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所适用的不同场合、范围、情况、对象及不同的语言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准确理解与运用词语的能力。

(4)加强理解古诗文教学,要凭借多种方法。

试卷中涉及古诗文理解的内容就暴露出诸多问题,学生对哪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举棋不定,难以决断。原因在于试卷中呈现的古诗文距离学生实际学习已有一段时间了,学生有一定的遗忘。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可能只是对古诗文中词句的串讲,接着就是熟读成诵。而对古诗文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一带而过。这样,随时间推移,学生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渐渐就淡忘了甚至遗忘了。考试时,出现类似的题目,学生往往无法形成勾联而正确解答。因此,加强理解古诗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运用注释,借助学习资料,运用画面想象、反复吟咏等方法,在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深刻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情感。这种教学才不是标签的教学,是深入学生内心的,甚至是渗入学生骨髓的教学,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忘怀。

3.2.2 加强阅读教学研究,要明确年段阅读要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词句理解的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文理解重点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涉及的阅读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和体会情感四方面的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贯彻落实这四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学生答题来看,学生不能静下心读,对短文整体感知把握不准,学生只浮于表面理解,浅尝辄止,理解不到文字背后的内容,对于提取信息或形成解释等内容理解均不够准确或全面。

究其原因,就是阅读教学中对于年段目标要求不够明确,阅读教学常常被串讲串问所代替,常常被没有目的的琅琅书声所代替,常常被支离破碎的讲解所代替,教师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充斥于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这一现状,非加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可,明确年段阅读要求。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例子,实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能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通过“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和体会情感四方面的能力。

3.3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方法与规律。

本次考查的内容不仅涉及读音、字形、词义,还考查学生积累与运用词语的能力,对短文内容准确理解能力及习作能力。由于这次考查内容距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已有半年多时间,教师对知识的归类、整理及对新旧知识前后渗透的训练相对不足,学生对于一些知识存在淡化甚至遗忘的现象,导致引导学生对综合性较强试题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得分率不高。这是客观原因。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审题能力也较差,更缺乏理解的深度。

3.4 加强习作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从批阅学生习作来看,尚有5%的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因此,仍需要加强习作教学研究。

重视平日的习作课。上好教材中的八次大作文,特别注意要上好习作讲评课,重视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和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5 重视习惯培养,提高学习效益。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无论培养什么习惯,都应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方成正果。

总之,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我们要牢固地树立质量意识,加强对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正如肖川教授所说,有效教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其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通过此次检测,旨在促进师生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探讨加强和改进语文教学的策略,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几个主要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质量检测等,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推动区域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上一篇:任务式教学在《计算机地图制图》课程改革中的... 下一篇:高校旅游客源国课程教材的品牌化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