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探讨

时间:2022-09-13 05:39:59

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

方法:对26例躯体形式障碍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

结果: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阳性检查结果,常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疾病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冲突密切相关。

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宜早期接受专科的治疗,在临床中实施针对性有效的护理,通过药物和心理、行为等康复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尽早的回归社会。

关键词:躯体形式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46-02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据资料显示,躯体形式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0.2%-2%[1]。其临床特征繁杂、含糊不清、多变,可累及多器官的多种躯体不适为主诉而无相应器质性病变,且呈慢性病程,经常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国内孟凡强等利用ICD-10诊断标准,发现综合医院门诊就诊病人18.2%为躯体形式障碍。由于环境、人口,医疗设备的限制,综合医院一般医师缺乏精神科专科训练,很少对病人进行定期心理治疗,病人只能在繁忙拥挤的医疗机构中隐藏起情绪症状,而以一些直接的,易被接受的躯体症状为主诉,常被误诊。现将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分析,对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26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病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0岁,其中农民16例,商人4例,公务员2例,工人4例。病史4天—6年,平均1.15年。住院天数2—65天,平均22天。

1.2办法。对2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对其护理要点进行讨论。

2结果

2.1躯体形式障碍的主要特征。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相信医生的无躯体疾病的诚恳保证[2]。经常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但患者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同时过分注意躯体症状本身及影响。

2.1.1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患者表现出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且存在多种多样、反复出现变化多端、查无实据的躯体症状,且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疾病来解释上述症状;不断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解释的忠告与保证;注意力集中在症状本身及影响,过度使用消除症状的药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不愉快的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甚至存在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时也同样如此。患者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的行为。大多数患者有与医疗保健机构长期接触的复杂经历,其间进行过许多没有阳性发现的检查或一无所获的手术。

2.1.2躯体形式障碍的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恶心、呕吐等);异常皮肤感觉(瘙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疼等);皮肤斑点;常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也可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通常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和焦虑。

2.1.3躯体形式障碍分类。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及其他形式的躯体形式障碍。

2.2躯体形式障碍的护理。

2.2.1躯体不适的护理。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多有明显的躯体不适,且主诉多变,多为非特异性。应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医护之间态度一致,且勿过分关注、迁就患者,做过多的检查和随便给药,以免增强其病理信念。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督促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如散步、打球、听音乐、打扑克等,转移其自我中心观念,帮助患者学会放松:如静坐、慢跑等,以松弛其焦虑、恐惧的紧张情绪。

2.2.2心理功能方面。

2.2.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以和善、真诚、支持、理解的态度接触患者,对患者的疾病及症状不应急于持否定态度,如说:“你的症状根本不存在,是你心理作用”“其实你根本没有病”等易遭到患者的拒绝,并破坏护患沟通。应耐心反复用科学常识进行讲解,并以坚定的态度给予保证;同时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抚摸等让患者感受忽视的同情心,使患者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关心[3]。同时,由于病程长,多次求医,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家属往往不理解,甚至抱怨,认为在装病,因此取得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给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家属了解此病与压力、情绪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起与医生和护士达成共识,目标一致,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共同战胜疾病。

2.2.2.2增强患者的自我概念。以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去鼓励患者,摆脱“此病难治”的思想包袱,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愉快的感受,引导患者识别和接受负性情绪及相关的行为,协助患者识别它和接受它,对正性反应要及时鼓励,逐步深入。鼓励和督促患者多与外界交往,在社交和工作学习中找到乐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使其逐步适应社会和承担一定的社会家庭功能,为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2.2.2.3健康教育。对疾病的不正确认识是患者症状持续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给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及药物不良反应;协助患者及家属了解身心健康与生活事件、个性特点、应对方式、社会家庭环境的关系;支持和督促完成药物治疗计划、观察药物疗效和副反应、给予服药指导;与患者探讨与疾病有关的应激方式,协助消除应激;提供环境和机会协助患者实践新技巧,并经常告知患者的进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轻无助无望感。

2.2.3社会功能方面。

2.2.3.1帮助患者认清人际资源,并扩大社会交往,使患者的情绪需要获得更多的满足机会,减少使用身体症状表达情绪的倾向

2.2.3.2协助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躯体症状常常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护士应耐心引导、改善和协助做好生活的护理,增强患者对自己的重视,随时感受护士的关注,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和仲.精神病学[M].2版.济南:山东省科学出版社,1995:569

[2]李小麟.精神科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窦天舒.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2

上一篇:探讨护理干预对断肢再植病人焦虑的影响 下一篇:脑梗死患者72例的整体护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