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9-13 03:24:51

关于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言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这正是新课程对理想的教学状态的期盼。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思考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优秀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学生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还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因为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教师,这时如果教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就可能自己解决了。如果鼓劲还不行,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和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应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二)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应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例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能大大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时,是知难而退,是指望教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只要让学生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这样能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而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上一篇: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培养学生从小写真话抒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