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13 03:17:4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本教案是笔者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原子的构成》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肯定,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培养运用想象、归纳等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本节在学生已有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本节只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初步了解。由于缺乏粒子的观点和微观想象力,对初三学生来说,研究一种看不见粒子的构成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直观的视频图片,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引导学生对课本上图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加强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4 教学过程

导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在其他情况下能不能再分呢?(在此投影原子弹的爆炸图片,课前发原子弹爆炸的相关知识卷)如果能再分,原子由什么构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的构成。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原子的发现过程,播放卢瑟福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提问视频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补充a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粒,异性电荷相互引吸,同性电荷相互排斥。提问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极少数被直接弹回?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 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腔,使绝大多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

2 原子内还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且带正电荷的核,极少数a粒子被直接弹回。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发现过程,通过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微观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构成。

教师活动:投影课本70页图4-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投影电子运动视频。

得出结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教师活动:投影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图片,并解释原子弹是通过原子核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进而总结原子核虽然很小,但还能再分。

提出问题: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

教师活动:投影课本70页表4-1,提问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电性与质子数一样。

教师活动:投影课本71页表4-2,提问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讲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近似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

提出问题: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没有单位,但是其大小能反映原子实际质量的大小。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的卓越贡献。

投影:附录相对原子质量表,指导学生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演示、图片展示等方法,把微观的内容宏观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突出重点,力求突破难点,基本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知识点的衔接和过渡上不够自然顺畅;对课本上图表的分析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找规律,还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图表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规律,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不足;由于是公开课,听课教师较多,而且本节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发挥,交流讨论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问题要进一步改进,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上一篇:浅谈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合作学习中的运用 下一篇:初中生起始阶段数学教学的要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