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短诗汉译评析

时间:2022-09-13 02:45:18

摘要:“桂冠诗人”丁尼生是英国19世纪中叶的著名诗人,一生致力于提高诗歌艺术。本文主要讨论丁尼生的一首无题短诗的翻译。在总评若干种译文的基础上,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发掘的四篇学生译作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丁尼生诗歌格律学生译作

一、诗人及作品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是英国19世纪中叶的著名诗人。丁尼生继承并发扬了英国诗歌的悠久传统,一生致力于提高诗歌的艺术。在创作技巧上,丁尼生追求严谨的格律,以讲究声韵之美而著称于世,被称为“可能是耳朵最灵的英国诗人”。在内容上,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怀旧情感,其代表作是17年的时间写就的131首的组诗《悼念》(In Memoriam)。此诗深刻地写出了诗人面对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时所感到的信仰危机,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丁尼生也因此获“桂冠诗人”的称号。

本文讨论的是丁尼生的短诗(标题不详)。原文如下:

Man for the field and woman for the hearth;

Man for the sword and for the needle she.

Man with the head and woman with the heart;

Man to command and woman to obey.

二、丁尼生短诗多种译文总评

丁尼生的这首短诗深入浅出,表达平易,诗中用field、hearth、sword、needle、head、heart、command和obey八个常见又有代表性的词语来分析男女之别,受到许多英语翻译爱好者的青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此小诗也许在今日中国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那就是一首小诗最多的汉译纪录――多达36种涵义之多!”而冯庆华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中竟收录到44种译文。

综观这36种或是44种译文,它们在形式上及用词上各有各的特点,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但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一些胡译、乱译之作。首先,从形式上看,有四言的,如“夫耕妇炊”;有六言的,如“巧妇不胜耕种”;有七言的,如“男人耕作女持家”。另外还有将原诗一句分开译的,分别译成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不等,如“男持外,女主内”、“哥哥持外,妹妹佑内”、“牛郎躬耕忙,荆钗理家瘦”、“男子外出耕作,女子烧饭沏茶”,可谓花样繁多。其次,从用词上看,仅就原文中反复出现的“man”、“woman”的翻译,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有直译为“男”、“女”的,有引申为“夫”、“妇”的,有抒情化译成“哥哥”、“妹妹”的,有古典式地译为“牛郎”、“荆钗”的,更有莫名其妙地译为“巧妇”、“强汉”的。由此,我们可以对这若干译文的质量窥见一斑。

三、学生译作评析

笔者从事翻译教学数年,当讲到“翻译的多样性”时,每每拿出丁尼生短诗的这些译文让学生评头论足,同时鼓励他们试译,竟真有不少令师生得意之作。

译文一:他耕耘劳作永无言,/她看家护院心期盼。/他浴血奋战在边关,/她勤俭持家在家园。/他思维缜密行从容,/她心细如发露真情。/他指挥若定心地广,/她谨小慎微不出行。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篇译文是一位函授本科的女生,用了一个晚上完成的。这篇译文采用拆译法,将原文的四句译成八句,其中前四句为通韵。译文中每句八个字,第一个字分别用“他”和“她”来译“man”和“woman”,选词极其简单,却又比较新颖。每句紧随其后的四个字阐述诗的核心内容,对照原文,竟分外贴近;最后三个字是出于形式上的需要而添加的,属于扩张性翻译,加大了诗行的长度和诗歌的容量,补充了诗歌隐含的内容。

译文二:农夫耕田农妇理家,/英雄建功美女绣花。/书生多才小姐多情,/夫君出谋爱妻画策。

这一篇和下一篇译文都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用时一周来翻译、修改的。这是四篇译作中惟一一篇仍采用原诗形式的,依旧译成四句。这篇译文中的每一句分前后两部分,各用两个字来译“man”和“woman”,另用两个词如“耕田”、“理家”来译诗句的其余部分,译文准确而达意,译风简洁而明快。尤其出彩的地方是用了互相对应的四对词来指代男女,令人耳目一新。此作虽没有做到押韵,但按严复的翻译标准,前三句可以说做到了既“信”且“达”且“雅”,只有第四句为了连贯使用“出谋”、“画策”而造成了对原诗的些许不忠。

译文三:农夫耕耘季复季,/农妇持家年复年。/英雄佩剑赴沙场,/佳人捻针待闺中。/聪明公子运谋略,/多情红颜动人弦。/自古君子令必行,/侍妾俯首有谁怜?

这篇译文的前四句虽然字数上与“译文二”有所不同,但两者在本质上极其相近。每一句先用两个字表达男女,然后用五个字铺陈原诗内容,较之“译文二”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发挥起来较自如,内涵较丰富。与“译文二”有明显不同的是后四句。第五、六句将表达男女之意的“公子”和“红颜”嵌在中间,前面用两个形容词做前置定语,而实际上这两个形容词正是“with the head”和“with the heart”的忠实翻译,后三个字只是为了照顾七言而垫上去的。到了最后两句,译者突然译风一转,用了典型的汉语诗歌语气,一变而为疑问句,避免了前面几句的平铺直叙和单调。仔细分析发现,原诗最后一句的“to command”和“to obey”其实在译文第七句中已经用“令必行”三个字作了高度概括。那么,最后一句看来属于增译,主要是为了形式完整的需要。同时,“侍妾”完全属于汉语词汇,表达一种“可怜”的意味,与原文有出入。综合来看,这篇译文的精彩之处在于最后两句,不忠实之处也在最后两句。

译文四:汗牛耕犁好把式开山种田,/红苗舔灶巧手妇体暖察寒;/披坚执锐大丈夫保家卫国,/挑针弄线贤内助刺锦绣衫;/胸怀大志好男儿志在四方,/心有所属俏佳人情系一身;/魂牵梦萦有情郎执伊之手,/甘情愿多情女与子偕老。

这是四篇学生译作中惟一一篇由男生来完成的。看得出译者确实是煞费苦心,将原文的34个单词摇身一变而为88个汉字。应该说,这是丁尼生短诗汉译的几十种译本中字数最多的一种。王宏印曾说到小诗翻译之难:“小诗之意不在小,而在以小见大……译不小,不行。不能见大,则更为不幸。故而小诗的翻译,实在是难上加难。”据此看来,该译作将小诗译得稍大了些,有些不妥;但是,从整体来看,也有许多可取之处。首先,是全篇自始至终用了统一的形式,即将表达男女之词置于中间,再用汉语的四字结构平衡于两边。四字结构的使用,尤其是重复使用,加强了原文的气势。这篇译作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分别用了八个三字结构的词语来表达男女,这在诸多的译本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并且,其中的“大丈夫”、“贤内助”等词的选用与它们各自的作用又极吻合,实属不易。回头再看前四句的翻译,内容上严格忠实于原文,形式上又较之原文灵活。后四句译文较之前四句稍有逊色,形式上不太工整,没有做到押韵;内容上也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后两句的表达在汉语译文中还算协调,但背离了原文的意思,抒情意味过浓,“有着意追求而难免造成的失误”。

四、结语

许渊冲在论及诗歌翻译时提出“三美”说,即意美、音美、形美。译者要用目的语中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准确地把原语中的意义、音韵、形式等方面的特质表现出来,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对丁尼生这首短诗的若干译本进行评论,以领会掌握‘意美、音美、形美’这一诗歌翻译标准。学生通过比较,确实获益匪浅,待到自己拿起笔来试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译诗之难,从切身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得与失。笔者从学生的若干译作中遴选这四篇在此和大家交流,也算是教学之余的一大乐事吧。

参考文献:

[1]潘丽:《丁尼生诗歌创作的怀旧情结》,《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2]毛荣贵:《译采纷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王宏印:《英诗经典名译评析――从莎士比亚到金斯伯格》,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5]金萍:《诗歌翻译赏析――读〈枫桥夜泊〉的两首译文》,《甘肃高师学报》,2004。

樊丽霞: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孰料异乡有唐韵 下一篇:新时代的女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