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古典性分析

时间:2022-09-13 02:14:46

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古典性分析

摘要:勃拉姆斯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巨匠,和巴赫、贝多芬齐称为“3B”,为德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当时其它音乐家所不同的,勃拉姆斯被称为是浪漫的古典者,在作品中表现了众多的古典因素。鉴于此,本文从浪漫主义音乐谈起,就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古典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勃拉姆斯 钢琴作品 理想因素 研究分析

一、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传承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音乐发展史上两个最为重要的阶段,两者之间是一种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更是一种音乐发展的必然。18世纪下半叶,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巨匠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称、理性和严谨的音乐风格,虽然其在形式上十分完美,但是却使情感抒发受到了限制。而从当时的社会发展环境来看,伴随着欧洲各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生产力极大丰富,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上的变化则是:对于人的价值有了进一步肯定和明确。最先强调在艺术创作中抒感的是文学,当时的一些文学家,特别是诗人,经常喜欢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个场景,然后将自身的情感,倾注在这些场景中的人物身上。受到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一些音乐家如舒伯特、舒曼、肖邦等,也开始将更多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而且为了使情感表达更为充分,则对音乐形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由此拉开了浪漫主义的帷幕。可以看出,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多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二、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古典性分析

首要需要明确的是,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发展,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音乐观和音乐风格的变化,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界定和优劣之分。古典主义音乐家可以创作出浪漫主义风格音乐作品,同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也同样可以创作出古典风格的作品。勃拉姆斯无疑是后者的代表,被称为是浪漫的古典者。下文中,笔者将以勃拉姆斯的两首代表作――《b小调狂想曲》和《g小调狂想曲》为例,对其中的古典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曲式的古典性

曲式是整部音乐作品的骨架,对于音乐作品中风格有着决定性影响。从两首作品的名字看来,两首作品都叫做狂想曲,通常意义上来说,为了更好地表现这种狂想,创作者一般会选择较为丰富和超前的曲式。但是在这两首作品中,勃拉姆斯却意外使用了古典调式。前文中提到,古典主义音乐讲究对称和均衡。作为其曲式来说,更像是一个架构,这个架构一旦被确立,所有音乐变化都要在这个架构中展开。《b小调狂想曲》中,勃拉姆斯使用了奏鸣曲式,这是古典主义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式结构,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部四个部分十分调理和清晰,将整首作品有机分为了四个部分,却不给人以孤立的感觉,四个部分还是组成了一个整体。《g小调狂想曲》中,则使用了三段式结构,ABA′三个部分有条不紊的徐徐展开,给人以完整和统一之感。虽然是两首狂想曲,但是勃拉姆斯却使用了古典的调式,仅从形式上来看,可以说是古典主义钢琴音乐的典范之作。

(二)旋律的古典性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在浪漫主义时期,旋律更是成为了音乐家们所重点关注的要素,并在多个环节上进行了创新,使旋律成为了情感的有力载体。而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对于旋律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多数作品的旋律走向都比较平稳,多按照极进向前发展,最终结束在和弦的主音上。在勃拉姆斯的这两首作品中,也表现出了这种特点。《b小调狂想曲》中,整个旋律线条是由两个对称乐句共同组成的,两者之间的交替出现,共同推进着旋律的发展。而且这种交替本身,还为作品凭添了几分活力。《g小调狂想曲》中,则是一条旋律线的反复展开,即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所有的音乐变化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而进行的,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

(三)主题的古典性

主题是音乐的主旨,音乐作品的主题一旦明确之后,所有的音乐创作都要绕围绕着主题的表达而展开。一般来说,古典主义音乐的音乐主题在形式上都较为短小,且数量不多,与浪漫主义音乐的形式庞大、数量繁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勃拉姆斯的这两首作品的主题,显然是古典性的,两首作品中,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形式,选取一个短小的、具有动力性的乐句为主题,然后用丰富的手法对其进行发展和变化。如《b小调狂想曲》中,开篇的第一句就出现了整个乐曲的主题,这不仅让观众对后来的音乐发展有一些担忧,但是勃拉姆斯却凭借着自身精湛的技法,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表现,丝毫没有单调和枯燥之感。《g小调狂想曲》中,则将全曲中多次出现的三连音作为了主题,从而使整个作品的情绪更加欢快,音乐发展也有了持续的动力。

(四)调式的古典性

古典主义音乐中,所有的转调都要和曲式特征相一致。如《b小调狂想曲》中,呈示部是g小调,展开部是d小调,再现部是c小调,而尾声则又回归到了g小调,这种T―S―D―T的调性变化,正是典型的奏鸣曲式调性布局,在古典主义的奏鸣曲中十分常见。《g小调狂想曲》中,运用了皮卡迪大三度,即不论之前的调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后都要终结于主调的大三和弦上,由此体现出一种结束感。这种处理方式因为被音乐之父巴赫所推崇,几乎成为了古典主义音乐在调性变化上的标志特征。所以两首曲子的调性布局都是在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之内的。

三、对勃拉姆斯钢琴作品古典性的思考

通过对勃拉姆斯两首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勃拉姆斯确实是一个“浪漫的古典者”,其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古典主义因素。但是其又是一个浪漫主义风格的音乐家,那么两者之间是不是相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从音乐创作角度来说,浪漫主义音乐虽然强调情感的抒发,但是如何抒发却是一个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换言之,就是将情感和作品更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越紧密,越和谐,情感的表达也就越充分。对此很多浪漫主义音乐家都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如舒伯特,其善于在作品中营造出一个个意象,并选择一个意象作为自己的化身,对于这个意象的描绘过程,也就是自身情感抒发的过程;又如舒曼,其在意识到自己具有双重人格之后,便在作品中虚构出了弗洛列斯坦和约斯比乌斯两个人物形象,一个冷静沉稳,一个热情大方,正是自己性格的真实写照。而肖邦则将戏剧的结构融入到了钢琴作品中,效仿戏剧的形式,为作品设置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情感获得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而勃拉姆斯则从音乐形式上入手,在他看来,情感的宣泄是需要有一个载体和渠道的,否则就会陷入一个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尴尬境地,而这些规整的古典主义形式,则像是一个个有序的河道,使情感得到了顺畅的流淌。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其实是一种旧瓶装新酒和一种创新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这是勃拉姆斯的个人特色之一,也是其音乐创作上所做出的独到贡献。

综上所述,浪漫主义时期之所以被称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该时期诞生了多位世界音乐巨匠和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而且每一位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不同,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同,共同构建出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盛景。勃拉姆斯就是一位优秀的代表。在崇尚情感表达的浪漫主义时期,勃拉姆斯并没有盲从,而是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通过对古典形式的追求,为这些情感的激流架起了一条条渠道,反而使其流淌得更加流畅。其独到的思考和创新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充分学习和借鉴的,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态度和目的,对其作品中的古典性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获得对其作品更加深刻而本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文正.浪漫音乐的反叛者――勃拉姆斯[J].艺术百家,2005,(05).

[2]李金菁.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J].沧桑,2010,(04).

[3]程超.初探李斯特与勃拉姆斯钢琴狂想曲的民族性和交响性[J].北方音乐,2011,(03).

[4]于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交响曲的比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9).

[5]杨小丽.浅谈勃拉姆斯钢琴变奏曲的创作风格[J].艺术教育,2011,(08).

上一篇:论萨克斯超高音域的演奏技巧 下一篇:论舒伯特的音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