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资“拉美化”之忧

时间:2022-09-13 01:02:09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一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政府的治国策略。自1994年起,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7月底,外商在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49万家,实际投入的金额近5400亿美元。外商投资已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190个,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其中30多家设立了地区总部。

无庸置疑,不断增长的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只是大量资金的引进,跨国公司还带来了先进适用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理念,除此之外,就人才的 培养、就业机会的创造与提供、国家税收和外汇收入的增加而言,外商投资也功不可没。目前,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占中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3%,税收的18%和出口额的48%,外资流入存量占GDP的比重也从1995年的19.6%上升至2000年的32.3%。

和各级政府为招商引资的巨大成果欢欣鼓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界、业界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们却笼罩在“拉美化忧虑”的愁云惨雾之中。他们的担忧主要来自两大现实:一是相对于外企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本土尤其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非国民待遇”、垄断壁垒以及政策性。二是从家电、汽车等支柱产业到自动化数据处理、移动通讯等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或关键零部件甚至专利,都基本上受制于他人,人家随时可以勒紧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绳索。最坏的结局,就是民族经济的全面边缘化和殖民化。以汽车工业为例,近20年的合资之路不但没有迎来人们当初预期的民族汽车的腾飞,反而将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汽车企业变成了国际汽车巨头的中国车间,“技术换市场”的初衷既没学来技术,也没占有市场,反倒把自己的品牌都弄丢了,换来的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贴牌工厂”。

人们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拉美化之虑”也非空穴来风。在发展模式上,拉丁美洲国家如巴西、阿根廷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外资主导型”道路。依靠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国内市场等比较优势吸引大量外国、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资本进入,并借此获得了一段比较快的经济发展时期。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以及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资主导型”之路的负面效应日益突显,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切肤之痛。

首先,直接投资虽然促进了拉美的经济繁荣,但掌握着拉美经济命脉的跨国公司每年都要把大量的利润汇回母国,造成了经济剩余的大量转移,出现了“增长而不发展”的奇怪现象。

其次,对外资的依赖造成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的债务危机。

第三,最重要的问题:外资主导型的开放经济不利于受资国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的技术升级。跨国公司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而在投资和建厂时都非常注意对自己技术的保护。这种由外资进入引发的国际经济的交换中,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只是其劳动力参与了国际资本循环,而没有或很少有先进技术的沉淀。在技术方面,发展中国家至多搞一些配套与维护。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自主开发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2003年以来,巴西爆发了一场有关外资的争论。导火线是2002年底巴西总统卡多佐签署了一项法令,允许外国银行全额收购圣保罗州银行。这是迄今为止拉美最大的私营化项目。一批巴西银行家、企业家和政治家,强烈反对外资对圣保罗州银行的控股。他们提出警告,巴西的经济可能很快被“非民族化”,完全被外资所控制,巴西的经济将丧失。

巴西商界的担忧不无道理。经过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大规模的对外资开放,巴西现在的汽车工业、信息、机械制造、橡胶塑料、电信、食品、医药、家电等行业已被外资控制。巴西前100家大公司中,外资已占近半。通过独资、合资和其他形式,美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拉美70%以上资源开发和原材料生产。巴西100%的汽车工业,57%的化学工业,76%的家电业,60%以上的电力工业都是在跨国公司控制之下,15大银行中外资已占40%。

巴西、阿根廷这些主要靠引进外资拉动GDP增长的新兴工业大国,一度是发达国家眼中的开放模范生,是发展中国家心目中的“赶超榜样”。但是,当中国等低成本大国实行对外开放后,跨国公司纷纷把投资从拉美转向中国。这一次全球性产业大转移,直接导致拉美国家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痛定思痛,这时人们才意识到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的危险,才认识到本国企业的珍贵。然而,环视国内,仅剩的本国企业几乎全成了苦苦支撑的“中小企业”,从头扶持这些中小企业,让它们重新成为本国经济的主角,谈何容易!

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界忧虑之所在。经过了20年主要靠外资拉动的GDP高速成长期,中国国力大为增强,开放程度大为加深,中国经济即将进入下一个20年黄金战略机遇期。此时,国内企业突然意识到,如果它们仍然被捆着手脚在自己的国家得不到国民待遇,而跨国公司却在全世界最开放最优惠的政策下大举进入垄断领域,这样的“不公平”竞争再持续20年,岂不就重蹈了拉美的覆辙,在自己国家也变成了边缘化的配角的“中小企业”?

不可否认,从地方政府到中央一些管理部门,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既不相信国有企业能搞好,也不信任民企能做大,于是为了GDP增长,争相引进外资,过度引进超前开放,甚至是“外资崇拜”。如果这样下去,20年后,中国本土企业还有可能是中国经济的主角吗?

中国是一个正处在关键转型期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外资涌入。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不可逆转的决心和发展方针,中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外血”;另一方面,贪婪的跨国资本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诱人的市场。

首先,随着中国在2004年底全面履行它的入世承诺,外商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银行,旅游,物流,医院和教育等领域的投资。

其次,国企改革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生活的重头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将更多地吸引外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将要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投资来源,是吸收外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未来国有企业改革,将允许外商以更多的方式参与,包括兼并收购和其他方式的重组。

再次,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重组方兴未艾,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是跨国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将给外资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除此之外,中国发展战略的地区性调整,如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以及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经济区、开发区建设浪潮,都将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在“输血”的同时也增强自身肌体的“造血”能力,在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的同时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构筑起防范金融风险的“经济风火墙”,是当前及今后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命题。

上一篇:一鸣惊人的“老字号”面条 下一篇:中国物价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