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隐形新式缝合术与传统式缝合术的分析比较

时间:2022-09-13 12:30:39

会阴隐形新式缝合术与传统式缝合术的分析比较

摘 要 目的:通过对会阴隐形新式缝合术与传统式缝合术的术中各环节及预后比较,体现隐形新式缝合术的临床优势。方法:选择年来多例会阴传统式缝合及改进的会阴全层缝合和隐形新式缝合手术病例进行研究,利用统计学的有关方法,对会阴传统式缝合术、会阴全层缝合术和隐形新式缝合术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无缝合并发症。结论:会阴隐形新式缝合术是一种适用于产后会阴裂伤、会阴侧切、会阴正中切、陈旧性会阴裂伤修补、阴道前后壁膨出修补、阴式子宫全切手术会阴缝合、会阴良性肿瘤切除等会手术的最佳缝合方式。

关键词 会阴隐形新式缝合术 传统式缝合术

当今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逐步加强,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对于各行业的要求也逐步增多,尤其对医务工作者的期望值更是与日俱增,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直接导致人们对于疾病医治的要求也在向省时、省力、省钱发展。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任何一种先进医疗设备的操作都离不开医务工作者本身的技术水平。不可否认,手术依然是根治妇产科顽疾最常见的手段。2009年7月~2012年6月对主持缝合的760例会阴传统式缝合、全层缝合和隐形新式缝合病例予以对比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7月~2012年6月共主持、参与各类会阴缝合病例760例,其中传统式缝合230例,全层缝合300例,隐形新式缝合240例。

手术方法:采用局麻、阻滞麻、腰麻、硬膜外麻、全麻等麻醉方法。按照不同的缝合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①传统式缝合:术前备皮,准备4-7号丝线;阴道切口采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会阴深部组织采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深部组织残留缝线);外阴皮肤应用4-7号丝线间断缝合;伤面术后处理采用碘伏或新洁尔灭擦洗,2次/日;拆线时间为阴道及外阴术后5~7天;不良反应为术后远期外阴有深部线结退出,疼痛不适;皮下常有硬结形成,皮肤时有瘢痕形成,术后住院天数5~7天。②全层缝合:术前备皮,准备0/3号肠线、4号丝线;阴道切口采有0/3号肠线连续锁边缝合;会阴深部组织、皮肤采用7号丝线一并纵式褥式全层间断缝合,如倒A字型(深部组织不残留缝线);伤面术后处理采用碘伏或新洁尔灭擦洗,2次/日;拆线时间,阴道不需拆线,外阴术后5天拆线;不良反应为外阴需拆线;皮下无硬结形成,皮肤偶有瘢痕形成,术后住院天数5天。③隐形新式缝合:术前备皮,准备0/4号可吸收线或0/3号肠线;阴道切口采用0/4号可吸收线或0/3号肠线连续锁边缝合;会阴深部组织采用0/4号可吸收线或0/3号肠线间断缝合;外阴皮肤采用0/4号可吸收线或0/3号肠线连续横式褥式内翻缝合(隐形埋缝,进针在皮肤与皮下交界处,前一针与后一针紧贴),与阴道缝线头在皮肤黏膜交界处相对打结;伤面术后处理采用碘伏或新洁尔灭擦洗,2次/日;拆线时间,阴道外阴不需拆线;不良反应为术后远期外阴无深部线结退出,无疼痛不适(缝线完全吸收);皮下无硬结形成,皮肤无瘢痕形成,术后住院天数3天。

观察指标:对各组病例的缝合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病床周转率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观察指标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 果

所有患者均无缝合并发症,三组患者缝合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且三种缝合方式下的出血量、病床周转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讨 论

尽管治疗妇产科顽疾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但手术治疗仍然是最有效、最彻底、后遗症和并发症最少的一种方法。患者无论是产后会阴裂伤、会阴侧切、会阴正中切、陈旧性会阴裂伤修补、阴道前后壁膨出修补、阴式子宫全切手术会阴缝合、会阴良性肿瘤切除等,均适宜隐形新式缝合术。

隐形新式缝合术的优点:①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可有效缓解床位紧缺,提高病床周转率,使等待住院的新患者早日得到医治,同时,减轻在院患者的经济负担,使住院患者早日出院;②缩短缝合时间,减少创面暴露时间,可有效防止表层细胞活性降低,组织生长性良好[1];③减少出血量,创面暴露时间短,毛细血管渗出少;④不需拆线,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节约工作时间的同时,有效避免拆线为患者带来的二次痛苦;⑤远期效果良好,缝合处无硬结、瘢痕形成,无深部线结退出,无疼痛不适,缝线吸收完全[2],生活质量不受影响;⑥降低住院总费用,患者经济负担明显减轻,达到少花钱、快治病的效果,同时,有效降低了国家医疗保险投入;⑦术后下床活动早、进食早,减少了输液量及用药时间,患者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综上所述,会阴隐形新式缝合术是一种适用于产后会阴裂伤、会阴侧切、会阴正中切、陈旧性会阴裂伤修补、阴道前后壁膨出修补、阴式子宫全切手术会阴缝合、会阴良性肿瘤切除等会手术的最佳缝合方式。同时,笔者研究认为该缝合方式同样适宜于张力较小的其他部位缝合。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傅才英.手术学全集·妇产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9-42.

2 王淑贞.妇产科理论与实践[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845-849.

上一篇:影响新生儿窒息抢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脑出血患者201例死亡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