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衡水湖

时间:2022-09-13 12:17:25

衡水湖是京津冀地区最美丽的湿地公园,坐落在河北省衡水、冀州、枣强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俗称“千顷洼”,又叫“千顷洼水库”,面积与蓄水规模仅次于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2000年7月,衡水湖被国家林业局和河北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处于太行山麓平原向滨海平原过渡区,为鸟类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水质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以湖区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在衡水湖栖息的水禽多达299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黑鹳、东方白鹳、大鸨、金雕、白肩雕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白枕鹤、蓑羽鹤、角、斑嘴鹈鹕、黄嘴白鹭、、隼、鹰等珍贵鸟类40多种。春、夏、秋季在湖区栖息的须浮鸥、雁、鸭、大苇莺、灰椋鸟等每种都有数万只。湖内人鸟共生,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在冀州市冀州镇北关村和桃城区河沿镇后韩村的南北堤附近的苇塘中以及滏阳新河一带能经常看到灰鹤翱翔的壮丽景观,在冀州市的后赵村东和顺民庄村东更能观察到大批水禽。

衡水湖在历史上曾为黄河、漳河、滹沱河故道,水灾频繁。据《冀州开渠记》记载:“冀中衡南之地无阡垄疃畛,而为耒所不加者盖十余万亩也。”故治理开发衡水湖就成了历代州官利民成业的一件大事。隋朝的州官赵曾在此处修赵渠。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冀州刺史李兴利用赵渠引湖水灌溉农田。清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敏恪曾将衡水湖水“导使入滏,立闸以为闭纵”,“建石闸三孔,宣泄得利”,使这片荒地变成沃田。知州吴汝纶鉴于“嘉庆以后,闸废河淤”,于光绪十年(1884年)开渠通滏,挖成一条长六十余里、宽七丈、深丈余的泄水河,“泄积水于滏,变沮洳斥囟之田为膏腴者且十万亩”。人们为了纪念他,称此渠为“吴公渠”。

尽管历代州县曾多次治理衡水湖,以趋利避害、造福民众,但真正科学规划、整体治理衡水湖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冀县对衡水湖重新治理,在洼内筑西围堤,搞东洼蓄水灌溉;但因工程不配套、提水能力差,长期高水位蓄水致使周围土质盐渍化,故于1962年放水还耕。1972年,冀县修建东洼水库。1974年,衡水地区又组织冀县、枣强、武邑、衡水四县重修东洼。1977年,扩建西洼,到1978年为止,将衡水湖建成了一个能引、能蓄、能排的成套蓄水工程,习惯上称为“千顷洼水库”。

如今的衡水湖水源充足、水量丰沛,丰水季节碧波粼粼、一望无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景色之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上一篇:破解 “最后一公里”之困 下一篇:中国极地科考功臣――雪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