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对话课堂”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2-09-13 11:21:09

小学数学“对话课堂”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现代教育正处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阶段,人们对教学法的要求已经从原来的“能教”转化为“善教”与“乐教”的和谐境界。这既是对施教于乐的体现、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这个要求下,“生态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多元化评价教学法”等新颖进步的教学方法被部分优秀教育工作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者受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课堂;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45-01

数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基础性学科,具有科学研究与生活运用双重价值。数学可以说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学者指出“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一定要有数学的存在”。因为数学的重要性,数学课堂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学习能力强,学习记忆深刻,正是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采用一种正确的教学法加以有效的数学教育,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数学教学形态落后

部分传统教学法受到人们质疑,绝大部分原因就在于形态的落后。形态落后的普遍表现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课,极少或是根本不参与课堂。比如,在我进行教学交流的时候,就见过有些老师这样上课,在教学《1至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时,一味地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对某些问题一笔带过。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与台下的小朋友进行交流,我对该教师进行询问的时候,他表示这样的课程“太简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归根结底在于教学形式的落后,一味以教师为主导,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在成年人眼里,五加四等于九,十分简单,对小朋友却并不是这样的。由于无对话交流,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状况,使得教学成为一种低效率的讲授行为。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主体模糊

这个问题与教学形态的落后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事实上截然不同。形态落后是缺少与学生的交流,而主体的模糊则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两者存在根本区别。

比如,我们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往往是给出一些角展示,再对角进行简单介绍。整节课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忽视了学生对于该主题的一些主观设想,比如“大角和小角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这些以学生为主体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这就是没有明白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者,也就是学生,而不是教育者。

二、“对话课堂”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与具体操作方式

(一)“对话课堂”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1.准确性。对话课堂在于“对话”,对话不是随意的,不能数学课上大谈特谈语文知识,因此要求教师紧抓对话话题的准确性。

2.主动性。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相反,很多学生比较腼腆,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中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

3.启发性。教育者与学生进行的对话不能是简单的提问。简单的对话对于教学而言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对话交流中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4.趣味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玩,沉闷的数学课堂并不能使感兴趣,因此,在我们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话语的趣味性。

(二)“对话课堂”具体操作方式

1.针对重点和难点开展与学生的交流

教育者能够较为准确地估量学生学习中比较困难的地方,与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往往是十分有效的对话课堂。比如,我们在教学《1至5的认识与加减运算》这一课时,数字的认识往往是容易学的知识点,那么我们就应该紧抓加减运算与学生们交流,为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排忧解难。

2.针对一些规律性的内容展开对话

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能够理解学习的知识却无法自己独立地去概括这些知识,这时,我们教师就应该与学生进行比较深刻的交流,为学生们做出总结,并将总结的规律在对话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条理化。

3.针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

新问题的提出往往在于旧问题的解答,而问题的解答又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的方法。因此,我们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要重点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进行讨论,开放学生的思维。除去以上方法,在“对话课堂上”构建数学学习情境,创设平等的交流平台,对易混淆的知识点深入讲解,在对话过程中重视的学习体验一样重要。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予以改进。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主旨往往不是在于“答案”的探索,而在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话课堂”正是以交流的方式为数学思维搭建一个平台,使小学生在这个模式下逐渐学会学习,进而进行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罗蒙平.小学数学与“对话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张辛梅.数学课堂如何在交流对话中取得推进[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魔幻之手”驾驭者 下一篇:走到那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