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3 10:48:58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就如何预防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措施作了详细的阐述,希望对现在企业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 abstract 】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our current construction industry safety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nd how to prevent project construction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detail, the hope now for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beneficial.

【 keywords 】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近年来频发的建筑安全事故真实的暴露了建筑工程中存在的工程质量低、市场缺乏规范、施工质量监督不力、生产方式粗放、技术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有数据显示,建筑行业一直处于人员伤亡事故多发状态,事故发生率和人员伤亡人数长期位居我国生产性行业第二位。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我国建筑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建筑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①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领导长期对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充分重视,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加上大部分工人由于自身素质较低,相应的也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安全事故。

②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我国虽然颁布了许多有关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比较完备的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暴露出了不少的缺陷和问题。现行的建筑安全管理规定对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种安全行为与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管理的问题。

③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首先,部分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对安全生产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主动管好安全工作的责任,缺乏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奖罚机制,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被动应付。

其次,目前建筑市场的建筑施工队伍鱼龙混杂,大量拼凑而成的包工队、没有资质的队伍充斥市场,采取挂靠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或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工程建设项目。一旦承接工程任务,为了弥补前期的不正当投入,追求最大利润,而盲目降低工程成本,偷工减料;或租用的施工设备、机具和周转材料陈旧,安全生产投入能省即省,违背客观规律,轻视安全生产,在侥幸中求安全。

④安全教育与个人安全防护方面

目前建筑行业施工一线工人的安全意识普遍缺乏,安全技术素质普遍偏低。企业对所使用的劳务分包队伍教育培训不到位,甚至放任不管,招来即用,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差。项目管理中的三级安全教育执行情况大多只体现在备用检查的资料上,大多数是由管理人员统一填写教育内容,没有真正集中传授,起不到安全教育的作用。

⑤安全责任不明确,发生安全事故后处罚不严

我国在1998年开始实施的《建筑法》中就规定了建设、设计、施工三个安全生产责任主体。2003年国务院通过并于2004年开始实施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各级部门和建筑工程有关单位的安全责任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提出了13项基本安全法律制度。针对施工企业的安全责任就有18条款,占该《条例》条款总数的25%。《条例》明确规定了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成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领导者,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而事实上,目前施工企业中真正能够落实安全管理机构及其制度的非常有限。不少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不少项目关键岗位管理人员不到位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一包了之或层层分包、转包,安全生产总包不管,分包不懂管,存在管理上的脱节,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落不到实处。对安全事故责任人处罚不力,也是导致安全事故一再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2建筑安全生产发生事故的原因分析

①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其中一条是企业负责。企业负责的关键在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企业法人在整个经营管理中,要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就必须做到安全生产。要做到安全生产首先就要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是企业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落实者,对安全生产负有重要责任。个体私营企业中许多都没有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专职安全员一般也是挂名的,平时根本不到现场,最多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工地的现场主管既是施工员,又是技术员,还是安全员,一兼多职。安全生产制度无法落实,施工管理混乱,安全生产没有切实的保障。国有企业安全组织机构虽然比较健全,也有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公司安全部门的管理权限不够,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现场安全员发现安全隐患不能直接安排人员整改,要先报告,能否落实还得看施工队或者项目经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遇到施工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总是难以摆正关系。

②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

首先,是现场操作工人的管理严重脱节。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大量农民工进城从事建筑施工。国有企业施工现场一般管理人员和少数工种是正式工,操作工人都是临时招聘的农民,主要管理方式是和民工队的“飞机头”签定单项工程承包合同,以包工不包料的形式明确双方责、权、利,安全全部由自己负责,企业只是片面追求产值利润。在施工中抢速度、拼体力、拼设备,只注重一时的利益。

其次,是安全教育严重滞后。按照规定,新工人进厂必须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技能和安全知识两个方面,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但大多数企业招收的农民工都没有进行教育,致使这些人严重缺乏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安全操作水平低下,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极差。

第三,是安全工作思想认识不足,措施不力。在施工进度、质量、效益、安全几方面发生冲突时,往往忽视安全生产,注重进度和效益。安全技术措施专用资金不足,有些连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保证措施都不愿花钱,他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些在个体、私营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③施工环境对施工安全的不利影响

由于单位承揽的工程的特点,施工任务和环境的经常变化,容易导致施工人员心理素质不适应。

一是经常变化的施工任务和环境对施工安全有不利影响;二是在外施工生活比较艰苦,业余生活单调,有的孩子尚小,常常放心不下,加之施工经常抢时间、抢进度,劳动强度大,尤其是夜间施工人们更易发困、疲劳和精神恍惚;三是施工中经常发生的工作矛盾,利益纠纷和环境干扰,容易造成施工人员思想波动,情绪不稳定,心理急躁。

3.预防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的措施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尽职尽责,千方百计消除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其中“长”和“常”字就道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经常性,不间断性。也就是说安全工作贯穿于整个项目生产全过程,安全事故发生也就是几秒钟、几分钟的事情,而安全生产工作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员参与,缺一不可。全员牢固树立安全观念,提高安全生产意识,这是预防安

全生产事故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在企业管理中,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层挂钩和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且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头头抓,抓头头”的责任制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思想到

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通过企业法人安全资格管理,明确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法定职责。企业法人重视了安全生产,就势必在企业中建立与健全一整套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以经济杠杆的手段将相关措施、制度落到实处。

3.2正确理解和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似乎都是偶然的,但是经过分析就知道,事故的发生存在很多必然因素。因此,安全管理的职责就是要逐步消除导致事故发生的必然因素,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偶然性。

3.3加大项目管理中的安全生产宣传、监管、检查力度

通过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营造企业安全生产的氛围,让人人懂得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将要付出的代价,使得遵守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成为企业和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开展企业各项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问题,举一反三并及时督促检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应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3.4实行违章行为责任追究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凡是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不论大小,企业都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进行分析,追查和处理。其次,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奖罚机制。安全管理到位、现场创优的给予奖励;不重视安全管理而发生事故的现场,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给予处罚;对于事故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有损企业形象的坚决追究法律责任。

4.结语

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它会随着建筑技术、建筑行业的发展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自我完善才能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

上一篇:探讨现代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市场化改革 下一篇:城市给水管网漏水的主要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