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元号”的“铁弓缘”

时间:2022-09-13 10:31:54

2006年,北京地铁文化公司曾发行过一套“京城文化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铁纪念车票。出于对收藏的爱好,我千方百计买到了这四张一套的地铁票。

票面图案分别是京剧(文(06)05-1)、聚元号弓箭(文(06)05-2)、景泰蓝(文(06)05-3)和五音大鼓(文(06)05-4)。

这套地铁纪念票,让我第一次了解了“聚元号”弓箭。随后,我有机会参观了国家大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再次见到了古朴但威力四射的“聚元号”弓箭的实物。这一切引起了我对“聚元号”的好奇。

中国弓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8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比有文献记载历史的要早得多。中国古人对于弓箭威力的崇拜和赞赏,在《山海经》的“后羿射日”中可见一斑。传统的弓箭不仅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也是古人举行射礼的工具。是中国儒家倡导的“六艺”之一。射术是中国封建社会武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北京“聚元号”弓箭铺创建于1720年,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场。它所在的位置即今天的北京东四十字路口西北角,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弓箭大院。明朝时,这里已有40多家作坊专制弓箭,生意兴隆。到了清朝。这里是皇家禁地,禁止任何闲杂人员入内。当时尚有17家弓箭铺,隶属朝廷造币处管理,做出的弓箭上缴兵部、礼部、户部,明确规定不得外卖。从业人员由宫中定时发放钱粮,地位虽不很高,但待遇却极丰厚。衣食无忧。

北京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聚元号”并入了一个几十人的“体育用品合作联社”,“聚元号”的掌门人杨文通将“聚元号”弓箭的技术、材料、销路。一同带入合作联社。1998年,杨文通在朝阳区的团结湖居民区内设铺,重兴旧业。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已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聚元号”是得了“铁弓缘”。它的声名依靠着它的制作技艺作为载体,得以留存于世间。

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杨喜福是“聚元号”第十代传人。他至今还收藏着“道光三年毅甫制”的一张弓,这是当时的“聚元号”掌柜为纪念“聚元号”弓箭铺成立百年特制的。以此推断“聚元号”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聚元号”的弓箭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典型代表。“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生产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彰显着神奇的功力,深受世人的喜爱。“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早在20世纪初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时就获得过银奖。

如今整个中国,能够遵循传统技艺制作弓箭的作坊,只有北京“聚元号”这硕果仅存的一家老字号了。像其它老字号一样,“聚元号”历经了风雨变迁,和它的传人们一起神奇地保住了招牌,传承了手艺,延续了历史。它几起几落的命运本身就像弓箭制作这门手艺一样,复杂而又神秘。

上一篇:京城老字号:港台归来话“营生” 下一篇:被收购的品牌还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