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时间:2022-09-13 10:02:24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曾读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台湾政界人士携夫人访美,负责接待工作的美方官员很客气地说:“Your wife is beautiful.”本来,按美国人的习惯,听话人应该说“谢谢”,表示礼貌。然而,这位中国人仍按自己的习俗,非常谦虚地回答“不、不”,结果美国官员感到很是尴尬。

除此之外,笔者也常常会看到网上的一些中国人学外语发生的笑话,常常令人捧腹,不禁想到自己初学英语时可能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一笑之余,也给我带来了思考:缺乏西方文化意识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

如今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小学进行文化意识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殊不知,这些内容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西方国家文化底蕴,也是我们教学的一大任务。

一、文化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曾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因此,英语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知识教学,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则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了有关的文化知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表情达意。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提高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了解文化特色,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世界观。

而小学生正处在初学英语的阶段,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没有任何概念,这就给他们学习英语带来了一些困难。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中渗透文化意识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中西对比,渗透文化意识

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多,譬如问候、称呼、称赞等,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常常是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2.介绍背景,渗透文化意识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可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于教学中,现在我们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中,西方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地图、图片、画册等介绍异国风情、地理位置、历史资料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课堂效果。比如学习5A Unit4 Halloween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节日由来、庆祝方式等,首先用别具特色的pumpkin lanterns 引出Halloween这个节日,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西方庆祝万圣节的图片,了解了节日的具体时间,在讲到Trick or treat!时,还特地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由此,学生对这个节日有了清晰的了解。课后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万圣节的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

当然,文化意识的渗透也不应拘泥于教材之上,我们常常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地介绍。比如Merry Christmas,Santa,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等。总之,利用这些异国文化,一方面我们能让学生轻松学习,更加向往学好英语,更能让他们养成很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词汇教学,渗透文化差异

英语中的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介绍文化的部分,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多留心,抓住机会,善于将单词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应掌握的词汇,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因此,英语中有as crazy as a bat, as blind as a bat 等。然而,汉语中“蝙蝠”的形象与英语中完全不同:“蝠”与“福”同音,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红蝙蝠的“红蝠”与“洪福”同音。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走狗”“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而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常用词语。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4.创设情境,渗透文化意识

“Tell me,I will forget. Show me,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的确如此,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是课堂的源头。由于没有母语一样的语言环境,生活化的活动缩短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与人交往,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也感受了英美文化的气息。

如著名的特级教师沈锋老师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一课时就创设了真实的打电话环节。其中,中国人打电话一般会问对方“你是谁?”而英语中则会说“Who’s that speaking?”如果没有真实的演示,可能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会运用,但是沈锋老师巧妙的设计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再如在教学shopping时,我们就要让学生明白中西方的习惯差异。中国人通常会询问顾客:“您要买什么?”如果我们对一个英语国家的人问“What do you want to buy?”对方会认为“难道非得买点什么吗?”因此显得很不礼貌,在英语中,我们一般会说“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在教此课时,笔者把教室装饰成了一个服装店,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身临其境地体会买东西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5.多种渠道

渗透文化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巧妙地利用歌曲进行文化教育;邀请外教参加校园的英语角,出英语手抄报等。每年的英语节我们都安排英语书法比赛、演讲比赛、单词竞赛、英语歌曲合唱比赛、英语情景剧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吸收和体验着异国文化。

学习和掌握英语仅仅靠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还要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使他们产生了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教育,使他们既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技能,又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而有效地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上一篇:点关于圆的切点弦方程的探求 下一篇:小议“小字”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