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邪犯肺 逆传心包"的理解

时间:2022-09-13 09:26:27

摘要:对《温热论》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理解众说纷纭,其中王士雄从卫、气、营、血的传变角度,认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温邪从肺卫越过气分直传心营为"逆传"。此种观点被包括章楠在内的大多数医家推崇。而笔者认为此种观点不仅理论上不和常理,临床上也没有实际意义。在此笔者将主要从三焦传变及临床运用的角度对"逆传心包"加以理解。

关键词:逆传心包;三焦传变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是温病证的总纲,对其理解和掌握应结合临床运用。三焦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家吴瑭所倡导的,与叶桂提出的卫气营血辩证共同构成温病的辨证体系,而三焦证的核心是三焦传变,因此应将笔者将"逆传"与"三焦传变"联系起来结合临床理解"逆传心包"。

1卫气营血传变

卫气营血传变是各证在"病"这个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四证有深浅之别,可以出现在同一脏腑也可涉及不同脏腑。疾病以邪出向愈为顺,邪不解恶化为逆,既然是在卫分不解传入营分,病情深入就都应该为逆传,何来王士雄所谓的"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之说?再者,依照王世雄的观点气分证直接转变为血分证也应当谓之"逆",但文献也没有这样的记载。

"心主血属营"指的是心,而热邪逆传心包,病在心包。心为君主之官,不能受邪,在外邪侵犯人体初期由心包代心受邪。而在疾病恶化后期其他脏腑均受邪气困扰的情况下心才受邪。热陷心包证以神智病变为主,心火亢盛主要以咽痛,小便短赤为主要见证,因此"心主血属营"并不代表"心包主血属营"。同时营分证以舌绛,心烦,身灼热夜甚为特征,两者并无直密切的联系,将热陷心包证归属于营分证实为牵强。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都不能用来证明王士雄的观点。

如此费解的"逆"叶桂本人也没有对其做解释,可见"逆"确实是另有深意,并且按照卫气营血的理论是讲不通的,但又与临床密切相关。由此看王士雄的观点是受到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局限。

2三焦传变

三焦传变以上焦肺、心包,中焦脾、胃,下焦肝、肾为主的纵向传变,主要涉及不同的脏腑。吴瑭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而笔者认为在各焦内也存在横向的传变。比如上焦肺热不解或下传至脾胃沿三焦纵向传变,或传入心包,而心包之邪则无处再传,邪无出路则为重症,因此为"逆"。在《温病条辨》中,凡是出现热邪入心包见证者,不管有无其他兼证皆以清心包热为主。如中焦篇中“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1]”再如下焦篇中“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1]”

以此类推邪在中焦脾胃不解或下传至肝肾,或传入大小肠,大小肠之邪热无处传变,因此也可谓之逆传。同样在《温病条辨》中出现大小肠实热见证时,除出现热陷心包证外皆以清大小肠实热证为主。如中焦篇中“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据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1]”

3总结

叶桂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基于临床上所遇的热陷心包急症而言的,"逆"是为了突出病情紧急,需引起重视而言。后来者吴瑭总结前人的理论而创立的三焦辨证恰恰解释了"逆传心包"的内涵,并且笔者相信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医理论具备其严密性的表现。这也提示各家在创建自己学说的时候不能盲目的推崇新意,而是要在总结前人精辟的理论基础上,经过缜密的完善的思考再创新,这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同时作为医学工作者应当以解除患者痛苦、增强临床技能为首要任务,而不是过分的咬文嚼字,大可不必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研究的如此复杂。中医医学条文、名词太多,且有不少都是文字游戏,大可不必在上面浪费太多的时间精力,而是更应该与临床结合[2]。比如此文"逆传心包"为热邪入心包则无处传变为重症,当首要处理。推而广之中焦邪热入大小肠也因当首要处理。这就是它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苏云放.温病条辨白话解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141,79.

[2]郭梅钦.叶天士温热论逆传本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1.

上一篇:Ⅰ型糖尿病免疫病理机制的探讨 下一篇: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在皮肤性病学中的实践与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