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恩师吴乐懿先生

时间:2022-09-13 09:23:20

最后一次见到吴乐懿先生,是在2005年5月我从法国回上海办事。

病榻上的吴先生,被病魔折磨得脱形与无助,让我心痛不已。握着她昔日无数次辅导我练琴的双手,我感慨万千:吴先生曾经拥有非凡的风度和高贵的气质,她以她精湛的琴艺及高质量细致的教学,为中国培养了多少钢琴人才;又以她高尚的人格及平易近人的为人作风,赢得了多少人的尊重及赞叹!

病榻前,几乎不能言语的吴先生,依然记挂着我这个师从她6年,又在二十多年前由她送出国的老学生:临别,她居然用清晰的法语同我再见。何曾想,这居然成了我和尊敬的恩师吴先生的永别。

回顾我三十多年来走上钢琴专业的道路,并且通过钢琴,曾经得到的荣誉及现在事业的兴旺发展,无一不同当年吴先生的潜心培育及付出的心血有关!可以说,没有吴先生当年的教诲,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是吴先生所有弟子中学龄最长的一个。1975年,我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就读钢琴系本科,并有幸师从吴先生。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我没有能够接受系统的钢琴教学,也很少接触西方的经典作品。针对这些弱点,吴先生除了正常的教学,还专门为我在她家里开“小灶”,而这个“小灶”一开就是3年!在这些年里,吴先生牺牲了几乎所有的周末及寒暑假,在那样一个政治环境下,除了为我补了大量的钢琴基础知识及技能外,最可贵的、也是让我受益终生的是,吴先生将她早年在法国用过的,而在当时的中国根本得不到的教材及乐谱,如科托(Conot)版的肖邦全集,毫无保留地赠送给了我。在吴先生潜心无私的指导下,我系统完整地学习了巴赫的《平均律》,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李斯特、舒曼等著名作曲家的练习曲、诙谐曲、叙事曲、幻想曲、狂想曲、协奏曲,以及德彪西、拉威尔、福列、弗朗克及法国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为我今后钢琴专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先生不但在专业上对我关怀备至,在生活上对我也呵护有加。练琴,除了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同时又有体力的大量消耗。有时上课时间延长,错过食堂开饭时间,吴先生便会带我去汾阳路、淮海路上的“天鹅阁西餐厅”补充营养。在演出之前,吴先生还会常常到后台来,塞给我一包巧克力或西洋参切片,这在当时都是十分贵重稀少的营养品,让我至今回想起来还感动不已。

正是由于吴先生的精心教学及培育,在师从吴老师3年后,又迎来了我钢琴生涯的又一转折点。

1978年,上海音乐学院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而钢琴专业在全国只招收两名研究生。当时我只上到四年制本科的三年级,加之全国范围内有大量优秀的专业学生报名,我自觉信心不足。吴先生为了让我尽早得到更高等、更深层的钢琴教学,除了说服院方批准我提前一年毕业外,还鼓励我要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自己的实力。在吴先生的努力及鼓励下,加之自己的拼搏,最终,没有辜负吴先生对我的期待,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第一届钢琴系硕士研究生!就此,又有幸在吴先生指导下,顺利地读完了3年的研究生课程。

在师从吴先生的6年学习过程中,我曾经十分有幸获得过许多演出机会。而无论每次在哪里演出,吴先生几乎场场必到。听完我的演奏,无论时间多晚,她都会非常认真具体地替我总结,细到每一个章节和音符;甚至连出场时走的台步、演奏时的表情、鞠躬谢幕时的姿势和眼神,她都注意到了,都会提醒我做到精益求精。

后来我在法国也从师几位法国一流的钢琴教授,学业上也受益匪浅。但与吴先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教学、呕心沥血地培养学生的忘我的精神,真是无法比拟的。这让我更加怀念在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吴先生学习的那段时间。

吴先生不仅悉心于自己本职的钢琴教学,还十分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我读研究生的那几年,由于国内形势的开放,钢琴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当时有许多外地音乐学院的教师来上海音乐学院听课,吴先生上课的教室里,常常坐满本院及来自全国各地听课的钢琴老师。有时教室坐满没有位置了,吴先生还亲自去找椅子,尽量安排远道而来听课的老师,从不将人拒之门外。吴先生以此带动了全国各地一大批中青年钢琴教师对钢琴教学的热情和对钢琴艺术的深入学习与研究。

总结吴先生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我体会最深的是: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所有的演奏都是为表达某种情绪和感受;而各种各样的演奏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是为表现音乐的内涵而运用和发挥;钢琴演奏艺术最重要的就是音乐感情的表达。要想演奏好一部作品,必须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打动观众,得到观众的共鸣。

作为中国一代著名钢琴教育家的吴乐懿先生,是满载着她遍布世界各地的桃李芬芳、无数同行和学子的尊敬和爱戴安然仙去的。她对钢琴的钟爱,她那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始终是我们这些钢琴人的动力和楷模!

仅我个人而言,今生能遇到并受惠于吴先生这样一位杰出的好老师,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上一篇: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弹钢琴” 下一篇: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