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口径”人才模式下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13 09:22:37

“宽口径”人才模式下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类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论述了在“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电类基础课;“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91-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淡化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过窄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局限了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和学术素养,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训练受到影响。在此形势下,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校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电子教研室在承担专业电类基础课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了多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这些教学改革研究涵盖电类基础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项内容。以下是我们对电类基础课程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相关成果。

营造“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是

类专业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方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具体课程,局部优化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它对这门课程教学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对人才培养的全局高度来看,若缺乏整体、综合化的课程改革,前述的局部化、微观的课程改革难免会出现无序、低效益的局面。为此,电工电子教研室以电类人才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导,把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作为改革重点,积极进行理论、实验、设计、实训“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定期与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和专业教研室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研讨活动,综合考虑电类基础课程改革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把理论、实验、实训、设计等环节综合施教,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把基础知识和学生的潜能结合,内化为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质。

改革课堂教学突出“实用、会用、会做、会学”八字方针

改变以教师主导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取重点讲授、习题讲解、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能力,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授课按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保证做到开头有回顾,结尾有总结,既突出重点内容,又保持了课程知识的连贯性和内容的条理化。例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们让学生根据所学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如何确定这些数据,实际用电表与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之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当学生在近一周的准备、实施、讨论、查阅资料、教师指导等工作之后再进行总结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的许多概念和原理相对比较抽象,对一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计算需要一系列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是枯燥乏味的。针对电类理论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电路图和物理过程图示多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即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例如,在时域电路分析中,二阶电路重点讨论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这部分主要是关于二阶微分方程的推导,显得较为枯燥,如果结合仿真演示效果就大不一样。多种教学手段适当地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教学的表达方式,同时,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探索

坚持理论教师带实验 坚持理论教师带实验是探索“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成功实践。从2006年开始,电类基础课理论教师坚持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并在实验室讲解理论。教师边讲边指导,学生边看边做。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对照理论开展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提出疑问,对不同观念和见解充分发表意见。这样,既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了印象,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学习到应用再到设计的原则。电路电子课程设计属于实践类课程结构上的更高一层,课题综合性大、难度高、应用性强,由学生自行设计、协作完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促使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质的提升,我们组织编写了《电路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等教材。这些教材涵盖了基本实践技能,包括基本常识、电路分析技能、基本应用电路分析、简单电路设计(模拟和数字)以及综合电路设计。此外,大力支持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如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学院科技社团,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

改革课程考核机制,增强评价的合理性

课程考核是贯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考核的重点从传统的单纯考查记忆基本定理、定律,转到以提高应用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求解电路问题的实际能力上来。精心设计课程考核的各环节以及综合评分的组成、比例等,建立成绩评价标准,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的每项成绩。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考核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理论知识考核改革 对理论课程考核除了综合评定的分数成绩外,把考核融入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精力、学习效果、研究能力及学科潜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语,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技能考核改革 对实验环节的考核,重点转向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看、算、选、干”的综合实践能力。会看,就是看懂本专业中典型电子设备的原理图,了解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会算,就是对各个环节的工作性能会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估算;会选和会干就是遇到本专业的一般性任务,能大致选定方案,选用有关的元器件,通过安装调试把它基本上设计出来。考核内容增加了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还要考查结果,不仅要写出相应报告、做出“实物”,还要通过教师组织的答辩。这不仅考核了学生是否真正懂得实践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学生学习电类基础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对电类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从电类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多项内容优化电路课程设置。遵循拓宽口径、注重基础、注重应用性、具有先进性及加快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后,人才培养还会紧紧围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形成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培养出更多基础扎实、视野宽广、适应新时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崔世钢,王宣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9-41.

[2]汪建.将EDA技术引入电子类课程教学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1(2):91-93.

[3]束锋,邱文教,孙锦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1):23-25.

[4]潘岚,卢飒.基于网络的电路课程自主学习教改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5):14-16.

作者简介:

林林(1974―),辽宁抚顺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电子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职业能力。

上一篇:高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课堂精细化教... 下一篇:《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与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