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9-13 08:21:07

复习课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疏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其目的是将学生平时学习中的错误,遗漏的地方加以澄清,平时学习中点状的,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说复习的好坏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复习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只温故而不知新

在复习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带着学生将书上的例题、练习题再做一遍,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没有提高,知识与方法没有新的感悟。

2.重拔高而轻基础

有的教师觉得学生已上过新授课,复习在内容都是学生学习过的,为避免炒剩饭之嫌,就盲目地提高,只做综合训练题,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中下层的学生。

3.重再现而轻梳理

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点”连成“片”,内化为学生的东西。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出来的知识表面上看是体系,但却缺少内在的知识联系。

4.只练习而不复习

复习课少不了练习册,但是复习课不是练习课,很多教师只是把练习册中的题目再拿出来做,没有处理好复习与练习的关系。

面对复习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对数学复习课教学谈几点感受。

一、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知识查缺补漏

1.用错例来分析

平时注意搜集学生解题时常犯的错误,复习课以改错形式重现,通过辨别达到巩固基础、查漏补缺的目的,再类比改编题目,加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如在复习《乘法分配律》时,让学生观察题目“17×20-17×2”,先是发现该题确实具备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可一计算就发现用运算定律来解不如直接算来得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审题是很重要的,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用运算定律来解都简便。再展示易错题“102×56=100×56+2”,让学生观察错在哪?犯过同样的错吗?要怎样避免同样的错?

课前还可以布置学生收集:你觉得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特级教师奔友林上课时就让学生把平时易错的题进行收集并在课堂上一一展示,让学生说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同时用上这样的一句话来警示学生:聪明人不犯平时犯过的错误。

2.以小题带概念

复习不是简单重复,有些复习课的概念、公式、法则较多,如果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回忆、识记,并简单重复和再现,既花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和深入理解。可以精心设置一些题组,以带动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加深对知识应用的理解。

在《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学习时,常常在数学早读课的时候听到教师和学生一起拿着数学书把书上的概念逐条摘录一一背诵。其实可以出示一组数据:1、2、30、9、21、37、11、15、45、26、3、18。提问:“就这一组数据,你能提出与本单元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自主提问,互问互答,教师择机组织全体学生练习。用类似的小题复习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基础知识,避免学生感到大量文字概念、性质的乏味。

二、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条理化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对所学的零碎知识进行梳理、 归纳、 整合,作不同角度的分类,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梳理可以在课中进行。吴正宪老师的《数的整除整理与复习》一课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示例。上课初始她就把本单元的概念一一出示在黑板上,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看看哪些词可以联系在一起?接着她就和学生一起参与整理的过程,经过学生自主归纳、课堂交流、教师指导可得出结论,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改善了平铺式的教师展示模式,让知识结构的归纳更加有意义。学生也在整理的过程中学会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提升思维。

在学生进行课前梳理的时候可以提供些课前学习单,如《平面图形的整理与复习》时可以布置学习单:

课前学习单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建议

姓名:

画一画:用箭头或线条把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连起来,形成一个网络图。

在这部分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让学生课前采用结构框图、表格、树状图、大括号图等形式梳理知识,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发展其归纳能力。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梳理情况,并补充完善知识体系。

三、及时沟通梳理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对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或提炼,使方法系统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案例1】分类、极限、集合思想的渗透。

数据:1、2、30、9、21、37、11、15、45、26、3、18。如果给你两个集合圈,你会把这12个数怎么放?

(引导学生得出可以按奇数和偶数分类。)

提问:如果把“偶数”改成“合数”,这圈里的数会发生变化吗?这与“合数” 相对的集合还是“奇数”吗?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要单独成一个集合。)

提问:如果再给你这两个集合圈,你会吗?

思考:怎么办呢?(韦恩图。)

提问:请仔细观察上面两组集合图,你会有什么发现?

【案例2】

师:观察这张网络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根据前一个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后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而后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是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来的。

生2:三角形和梯形都可以转化成……而平行四边形又可以转化成……

生3:有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就可以推导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可以推导出……

师:看着图,谁能再说一说这些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间的联系。

师小结:平面图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还能加强记忆,提高计算正确率。其实世界上的事物也是这样相互联系不断变化的。

四、设计精当的练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复习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迁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师要设计精当的练习题,要针对重点内容和易错易混的内容。可以安排例题变式,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

在人教版五年级《平面图形的整理与复习》课中,教师打开课件出示一个点。

师:从这一点引出一条线,再引出一条线,注意观察。(变为平行四边形) 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

师:对,它是一个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底8cm)如果它的底是8厘米,你能求出高吗?

生:不行,不知道面积。

师:我不告诉你们面积是多少。但我可以告诉你们另一组对应的底和高分别是6.4cm和5cm。现在你能算出8厘米所对应的这条高了吗?把你的想法快速地写在练习本上。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2平方厘米,面积不变(声音大而慢),想象一下(轻声),底慢慢延长再延长到16厘米,这时高会是多少?如果底继续延长呢? 如果底不断地缩短,高也会吗?高延长到8厘米,那底又是多少呢?

师:还是这一组对应的底和高,继续想象,你又能想到哪些平面图形?

这里的一题多用,让学生感受到了从点到线再连线到面,再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目的,可谓是一题多用。

虽然教无定法,但仍有定则。在我看来,所谓复者,又也;习者,得也。复习课到底怎么上?也许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也许永远没有一个标准完美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通过我们的复习,学生的知识能够系统化,并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由一节心理健康课想到的 下一篇:以探促练 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