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9-13 08:01:26

镇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针对小麦赤霉病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对近几年镇平县小麦赤霉病田间发生情况及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镇平县生产实际,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防治对策;河南镇平

中图分类号S435.12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182-01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镇平县呈逐年加重趋势。2010年,全县发病面积达到15 613.3 hm2,病穗率10.2%,产量损失达3.513万t。笔者对镇平县1980年以来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了该病发生规律和近年来回升的主要原因,现总结如下。

1镇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概况

小麦赤霉病2010年以前在镇平县曾有3年严重发生,即1985年、1990年和2006年,这3年平均病穗率分别为4.68%、4.90%和5.00%,最高分别为80%、75%和90%,有的田块甚至绝收,发生面积分别为0.33万、0.27万、1.50万hm2,病田率均为100%。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较轻,平均病穗率在0.04%~1.50%。2010年该病在镇平县偏重发生,平均病穗率10.2%,最高80%,病田率90%,发生严重的田块严重度达4级,发生面积达1.56万hm2。

2发生原因

2.1菌源量多

镇平县绝大部分农田为小麦―玉米连作。近年来,大力推广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技术,使田间玉米残体增多。据统计资料,20世纪80年代玉米残茬平均531~3 750个/hm2;2000年以来田间玉米残茬平均为1.275万个/hm2左右,且玉米残茬带菌率高,如2006年镇平县玉米残茬带菌率为39.4%,大量玉米残茬提供了丰富的病残体,为小麦感病提供了条件。

2.2品种抗病性差,播期推迟

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多不抗、耐赤霉病。比如2006年,镇平县发生较重的品种为漯麦4号,全县种植面积2万hm2,发生面积达100%,平均病穗率6.5%,最高80%;其次为郑麦9023,平均病穗率1.6%,最高25%。播期晚的麦田,小麦生育期推迟;加上晚熟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抽穗扬花期与孢子释放期相吻合,再遇上适宜的气候条件发生就重[1]。如2010年,石佛寺镇贺营村的一块麦田,品种为郑麦9023,播期是10月30日,比临近相同品种的地块迟播15 d,发生就重,平均病穗率为35%;柳泉铺乡新集村一农户种植的1.13 hm2漯麦4号,因晚熟病穗率高达73%,减产50%左右。

2.3栽培管理不当

因近年土壤板结,整地质量差,为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播种量加大,加上不科学的施肥,偏施氮肥,水浇条件好的田块,因小麦群体大,密度高,通风透光条件差,田间湿度高,多露,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极为有利,发生就较重,反之则轻[2]。如普遍发生的2006年,在张林乡温家营村一农户承包的5.33 hm2麦田中,施碳铵1 05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小麦专用肥750 kg/hm2,该田发生就普遍,平均病穗率4.5%,约有4 666.67 m2达80%,严重度4级。

2.4气候条件适宜

一般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的降水量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原因之一[3]。在这个阶段雨日多,雨量大,特别是连续3 d阴雨日的次数多,发生就重,反之则轻。1985年和2006年这2年就因该因素影响发生较重。如1985年4月中旬至5月有23次降水过程,总降水量177.1 mm,均为连续阴雨3~6 d,雾露日25 d,平均相对湿度81%;2006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有6次降雨过程,连续阴雨超过3 d的有2次,总降水量132 mm。

2.5子囊壳成熟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高,防治不力

子囊壳成熟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高发生就重,反之则轻。如大发生的1990年,虽然田间玉米残茬仅为531个/hm2,但4月21日子囊壳成熟指数达17.05,4月29日为26.8,有部分孢子成熟释放;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是小麦扬花盛期,所以该年发生重。目前,大部分农民在小麦病虫害管理上表现为只防治虫害,对病害基本不防治。赤霉病只要条件适宜,发生流行快,防治不力,就会使该病严重发生。因此,该病应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3防治对策

3.1加强预警功能和防治力度

对小麦赤霉病预测往往依赖于气象部门对未来十余天乃至数十天的天气预报,一旦病害发生后,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加强植保站和气象站的合作。只有将病虫测报和农业气象结合起来,才能准确预测预报,才可以在心理和药物上提前做好准备。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小麦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因此,大流行年份,各级政府都要将赤霉病的预防作为要事来抓。农业部门要宣传和推广科学的防治技术,提高防治质量。

3.2农业防治

一是适时播种。根据品种特性,适期适量播种,并且在小麦扬花期前后,要尽量避免浇水,必要时可浇小水,切忌大水漫灌。二是合理施肥。提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三是选用抗病品种。应选用早熟、穗型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4]。

3.3药剂防治

一是防治适期。药剂防治赤霉病的效果与喷药时期关系很大,一般情况下在始花期(扬花率10%~20%)用药最好,间隔5~7 d第2次用药。一般年份施1次药即可。二是用药种类。可选用8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防治。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喷药后遇雨,则需雨后补喷。

4参考文献

[1] 盛红军,徐友,李聪.2010年楚州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51,153.

[2] 王东海,贾文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06(11):28.

[3] 韩景红.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果菜,2010(7):34.

[4] 宋玉立,何文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14.

上一篇: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果蔬中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