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诗”中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09-13 07:43:34

“新月诗”中的语言艺术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诗歌,既有新体诗,也有旧体诗,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诗歌作品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世界灿烂辉煌的文化,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时,使学生从诗歌简洁、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象和意境中汲取营养,提高对诗歌文化的鉴赏和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

新月诗派成立于1928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代表人闻一多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在这里,我就以“新月诗”的讲授为例,谈谈在诗歌课堂上怎样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诗歌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堂,语言是关键,语言是否规范准确,不仅是衡量教师口语技能的标志,而且还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的效果。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每个字、每个词发音准确,不说错字、别字,这是起码的要求。诗歌中有不少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字词,在进行诗歌教学以前,作为教师更应该清晰、明确一首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在示范朗读的时候才能给予学生最正确的示范。不仅如此,对诗歌知识点的介绍、诗歌背景的阐述,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等各方面的相关链接都是不能有误的,要做到没有知识性错误。

二、诗歌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语言本身就带有很大的趣味性,生动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幽默含蓄的语言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而诗歌的语言比较的简洁、精辟、凝练,所以在语言上诗歌很少会显得幽默含蓄。但是,诗歌的趣味性在于诗歌的背景故事,通过背景故事的引人入胜,激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插入一些小故事、小典故等,使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往往会先介绍“新月诗派”这一诗歌流派的特点,接下来就是要介绍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诗歌写给谁这样的问题。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去欧洲游玩归国的途中。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日的晚上,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没有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待着他,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浮现,作者对昔日康桥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通过背景故事的述说,能让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就产生了悬念,康桥是怎样的美而会吸引作者对她的眷恋呢?这就引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愿意去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另外,“新月诗”作品的“三美”特点赋予了这类诗歌的音乐性,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歌曲的形式把诗歌以唱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气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诗歌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解知识,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活动把握抽象的理性知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尽可能逼真地将教材中的场景、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形成新的想象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要根据教学材料,密切联系实际,运用更多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描述。“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三美”即音乐美(音乐性)、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下面我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1)音乐美。通过朗读后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首先,《再别康桥》每首诗的每一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其次,诗歌的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里的“娘”和“漾”押韵。全诗还有很多这样的押韵,如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让人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最后,音乐美的体现还在于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轻轻的、悄悄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2)绘画美。我们可以发现诗歌中出现了不少带有色彩的词藻,如“金柳”、“艳影”、“青荇”、“彩虹”、“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给人一幅视觉上的画面美感,引起我们无限的想象。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拟人化的词句,如“在我的心头荡漾”、“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揉碎在浮藻间”、“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态的美感,给人造成了画面的美感具有立体的感觉。

(3)建筑美。在观察诗歌结构时我们发现,诗歌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有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或7字,参差变化中又不失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使诗歌形成了结构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没有过于呆板、单调,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对教学艺术的追求,离不开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语言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榜样和示范,促进师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语文“多层个性化生成阅读”策略的实践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