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依赖研究述评与展望

时间:2022-09-13 06:34:07

下属依赖研究述评与展望

摘要: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下属依赖的研究源起与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结构与测量,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下属依赖;领导―成员交换;领导认同;认知依赖;动机依赖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12.17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12-0076-04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Followers Dependency

GU Yinhua1, 2, LI Haidong3, LI Pu2, YU Ro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2.College of Management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3.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on lots of literatures of followers dependenc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tudi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followers dependency, including research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of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etc.. In the end, it put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follower dependency; leadermember exchange; identification with leader; cognitive dependency; motivational dependency

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从领导的角度来看,领导者在推动管理决策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为下属提供各种资源支持,这不但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忠诚,进而维持下属对领导者的依赖关系。从下属的角度来看,领导者作为组织的权力拥有者和各种资源的掌控者,下属要保证工作任务的有效开展和目标达成,必须形成对领导者的一定依赖,通过与领导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才能获得个体的利益、领导支持和绩效反馈,以及领导者的认可、表扬和信赖等。可见,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存在着双向依赖关系。显然两者间的依赖关系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下属对领导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下属依赖逐步成为组织行为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下属依赖是主管―下属关系(Supervisor―Subordinate Guanxi)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核心内容,它从下属与主管的关系和互动机制出发来探讨领导者对下属的作用机制,主张领导者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和领导认同的管理原则来提高下属对领导的依赖性,进而促进双方结成紧密的联系。鉴于国内外对下属依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研究源起和内涵、理论基础、结构与测量、形成机制与影响等方面对下属依赖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指出这一主题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以期引起学术界对下属依赖研究的关注。

1下属依赖的研究源起及内涵

11依赖及相关概念

依赖(Dependency)一词在牛津词典中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依靠”,尤其是不正常或不必要的依靠;二是指“附属国、附属地”;三是指“瘾”,比如毒瘾、酒瘾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依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二是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很多学科都对“依赖”进行了研究,但各学科研究的侧重点显著不同。比如,哲学研究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权力依赖等;社会学研究网络依赖、福利依赖等;心理学研究依赖型人格、互联网依赖、手机依赖等;医学研究药物依赖、酒精依赖、海洛因依赖等;管理学研究资源依赖、路径依赖等。然而,组织管理研究关注的是组织中存在的依赖现象,特别是描述个体间依赖关系的下属依赖。哲学中人的依赖强调个人依附于特定的共同体[1],而下属依赖则强调个体对组织中某一特定对象(比如对领导者)的依赖。心理学中的依赖型人格(Dependent Personality)是一种心理障碍[2],而下属依赖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一种正常的心理行为。

12下属依赖

下属依赖(Follower Dependency)也称之为对领导的依赖(Dependency on the Leader)[3]。当前很少有学者对下属依赖的内涵给予明确界定,多数研究只是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最早在组织情境中关注下属依赖的是Manfred Kets de Vries和Danny Miller。他们于1984年在《焦虑的组织:诊断并改变反生产性的管理方式(The Neurotic Organization:Diagnosing and Changing Counterproductive Styles of Management)》一书中指出,如果领导者比下属更强大、更能干,下属就会像支持和拥护其父母或者其他重要人物一样地支持和拥护领导[4]。这种具有吸引力的领导行为提升了员工对领导的依赖感[5]。Birtchnell[6]认为“一个依赖的人”需要从他人那里得到外来的认同、引领和指导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接受、赞成和主张他人的观点。Solomon[7]也指出,对他人的依赖有利于个体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Conger[8]将下属依赖描述为“领导的阴暗面”。 Eisenbeiβ和Boerner[9] 认为下属依赖包含认知和动机两大成分。

综合以上观点,下属依赖是员工因崇拜或信任领导而产生的,在认知或动机方面离不开领导的认同、引领和指导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认知依赖和动机依赖。其中,认知依赖(Cognitive Dependency)是员工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信息加工活动中对领导的依赖;动机依赖(Motivational Dependency)是员工在维持努力工作状态过程中对领导的依赖[10]。

2下属依赖的理论基础

21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LMX)认为下属和领导者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过程:领导者试图从某个特定的下属身上获得满意的绩效,而下属则努力寻求一个可以使自己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导者。在这一互动过程中,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11]。领导由于下属的依赖而具有权力和影响力,他们决定了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实质和程度。然而,在发展LMX的过程中,领导对下属的依赖小于下属对领导的依赖[11]。可见,下属依赖是领导与成员进行交换的产物。

22领导认同理论

对于下属依赖的形成与发展,还可以从领导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Leader)理论中寻找到一些有价值的论点。领导认同理论认为领导者认同可以使下属产生领导依赖感、高度的领导忠诚和顺从,甚至盲从[14]。Conger和Kanungo[15 ]也指出,下属对领导者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领导者的高度认同。特别地,变革型领导、魅力型领导、包容型领导等领导风格很容易得到下属的认同,从而使下属产生对领导者的依赖。比如,Kark等[3]的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与下属依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种正向影响是通过员工对领导者的认同来实现。此外,变革型领导通常会设法提升下属对他们的信任和认同,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影响下属的价值观和行为[16],从而增强下属的依赖性。

23权力依赖理论

Emerson在提出权力依赖理论(Power―Dependence Theory)时指出,行动者A(比如个体、群体或者组织)对另一行动者B的依赖,与A可通过B获取目标利益的动机成正相关。特别地,当A因缺少这些资源而无法开展工作,并且也不能在其他地方获取时,其对B的依赖程度则处于非常高的水平[12]。张闯、夏春玉等学者 [13]进一步研究了A和B相互依赖的情况,指出A和B各有高和低两种状态,根据不同的组合将A和B的相互依赖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对对方依赖程度均高的为“高度权力均衡”,对对方依赖程度均低的为“低度权力均衡”,对对方依赖程度一高一低的为“权力倾斜”。下属对领导的依赖则属于“权力倾斜”类别。因此,权力依赖理论也是下属依赖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3下属依赖的结构与测量

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下属依赖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少。首次对下属依赖构念进行界定和测量的学者是来自巴伊兰大学的Kark,他在其博士论文中用10个题项对下属依赖进行了测量,并验证了其信度和效度[17]。后来Kark与其合作者将该量表精简为8个题项,并对下属依赖与变革型领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下属依赖量表的Cronbach α值为084 [3]。在Kark等研究的基础上,Eisenbeiβ和Boerner对下属依赖这一构念的测量进行了拓展,并结合现有的领导理论研究,从认知和动机两个视角开发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测量量表[9]。该量表包括13个条目,其中的6个条目来自于Kark等的研究,另外7个条目来自于以往的领导理论研究。该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下属依赖构念由5个因子构成,分别是“对领导经验和技能的依赖”“不加批判地采纳领导的观点”“工作动力有关的依赖”“工作投入有关的依赖”以及“争取领导的认可”等。其中,前2个因子属于认知范畴,后3个因子属于动机范畴。整体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5,5个因子能解释方差的68583%,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测量题项见表1所示)。古银华[10]对Eisenbeiβ和Boerner的量表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发现第二个维度“不加批判地采纳领导的观点”和第五个维度“争取领导的认可”的所有题项均未通过信度检验(CITC值均小于03),对剩下的8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萃取了两个共同因子,题项分布与Eisenbeiβ和Boerner提出的认知范畴和动机范畴一致。因此,古银华提出了下属依赖的两维度观点,即下属依赖包括认知依赖(Cognitive Dependency)和动机依赖(Motivational Dependency)[10]。

4下属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

当前关于下属依赖的形成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魅力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对下属依赖的影响研究。魅力型领导能够增强下属对领导的依赖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Yukl[18] 指出,魅力型领导的领导行为让下属感受到领导是超常和非凡的,因而导致下属倾向于依赖领导的指导和启发。这正是魅力型领导消极的一面[19]。魅力型领导创造了一种成就导向的文化[20],甚至倾向于要求员工无条件地接受和执行上级制定的决策,期望员工成为顺从和依赖性高、自主性低的人[19]。Conger 和 Kanungo的研究也表明,相对于其他领导风格,魅力型领导对下属具有独特的影响,体现在下属的自尊依赖于领导对他们的认可和赞赏[15],如果领导者离开,下属会产生失落感和不安,甚至变得不知所措[21]。与魅力型领导相类似,变革型领导的超凡魅力也将导致下属产生对领导的依赖性[22],Kark等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3]。Popper 和 Mayseless提出,变革型领导和魅力型领导通过提供指导、提出有吸引力的愿景和榜样示范等,有助于唤醒下属的依赖感[23]。古银华提出增强下属依赖感也是包容型领导风格的阴暗面[24],并证实了包容型领导对下属的认知依赖和动机依赖的作用方向不一致,包容型领导与下属认知依赖正相关,而与下属动机依赖负相关[10]。

在下属依赖的结果变量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其对创造力等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而且基本上都是关注下属依赖在领导风格与组织效能之间的传导效应。比如Eisenbeiβ和Boerner探讨了下属依赖在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发现变革型领导在促进下属创造力的同时,也会通过提高下属依赖而降低下属的创造力[9]。古银华[10]检验了下属依赖在包容型领导与下属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发现了认知依赖和动机依赖均会阻碍下属的创造力。

5未来研究展望

51下属依赖的概念界定及测量工具

首先,对中国情景下的下属依赖构念进行研究。当前学术界对下属依赖的研究来自于西方情境,而不同文化情境下的研究人员对下属依赖概念的理解会存在差异。因此,从不同文化情境下探索下属依赖的前因后果将有助于丰富现有研究。其次,进一步开发下属依赖的测量工具。现有的下属依赖量表信度效度不高,古银华的实证研究中发现Eisenbeiβ和Boerner的13个题项量表中仅有8个题项通过了信度检验[10]。未来研究应在对下属依赖构念进行本土化界定的基础上开发信度效度更高的测量工具。

52拓展下属依赖的前因变量研究

其一,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看,除了当前学术界广为探讨的领导风格变量之外,员工的人格特征(Personality)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员工对领导者的依赖程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个体人格与下属依赖性之间的关系,并明晰人格与领导风格以及其他因素如何交互地影响下属依赖。其二,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MX)对下属依赖的影响效应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从权力依赖理论视角来看,高质量的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反映了领导者与员工之间高水平的凝聚力,同时也揭示了领导者与下属间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25]。领导―成员交换理论指出,领导者并不是与组织所有成员都结成了同等重要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质量存在着高低之分,因此就出现了圈内人(In―group Members)和圈外人(Out―group Member)[26]。通常圈内人为了获取更多的领导支持和决策权力等资源,则对领导者表现出较高的依赖性。下属对领导者的依赖程度越高,下属与领导者间的由下至上的沟通活动越多。领导者在组织层级中居于较高位置,因其能控制员工开展工作所需的资源,因此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下属对领导的依赖感[27],这些推理在未来研究中均可进行实证检验。

53探讨领导风格与下属依赖之间的复杂影响机理

除了变革型领导[9]和包容型领导[10]之外,未来研究可关注其他领导风格(比如道德型领导、授权型领导、真诚领导等)是否会对下属依赖产生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不同领导风格将会对下属依赖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此外,在同一情境下,一种领导风格可能增强下属的依赖性,而另一种领导风格则可能减少下属的依赖性。因此,探究领导风格对下属依赖影响的复杂机制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54对下属依赖的结果变量进行深入研究

从辩证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下属依赖也不例外。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下属依赖对组织效能的负面影响[9],还未发现有研究关注下属依赖的积极影响。从实践经验来看,虽然下属依赖会抑制下属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对于低创造性的任务来说,高下属依赖也许会提高工作效率,这需要未来研究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韩庆祥. 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能力依赖――从权力本位走向能力本位[J]. 社会科学战线,1999(3):45-46.

[2]李曼. 依赖型人格的研究综述[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0.

[3]Kark R, Shamir B, Chen G. The Two Face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mpowerment and Dependency[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2): 246-255.

[4]Kets De Vries, Manfred F R, Miller D. The Neurotic Organization: Diagnosing and Changing Counterproductive Styles of Management[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84.

[5]Kets De Vries, Manfred F R. Origins of Charisma: Ties that Bind the Leader and the Led[A]. Conger J a, Kanungo R N. Charismatic Leadership[C]. San-Francisco: Jossey-Bass,1988. 237-252.

[6]Birtchnell J. Defining Dependence[J].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1988, 61(1): 111-123.

[7]Solomon M F. Lean on Me: The Power of Positive Dependency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4.

[8]Conger J A. The Dark Side of Leadership[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0, 19(2): 44-55.

[9]Eisenbeiβ S A, Boerner S. A Double-edged Swor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Individual Creativity[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24(1): 54-68.

[10]古银华. 包容型领导对下属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15.

[11]马力,曲庆. 可能的阴暗面:领导―成员交换和关系对组织公平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7,(11):87-95.

[12]Emerson R M.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62, 27(1): 31-41.

[13]张闯,夏春玉.渠道权力:依赖、结构与策略[J]. 经济管理,2005,27(2): 64-70.

[14]Howell J M. Two Faces of Charisma: Socialized and Personalize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A]. In Conger J A, Kanungo R N. Charismatic Leadership[C]. San-Francisco: Jossey-Bass,1988. 213-236.

[15]Conger J A, Kanungo R N.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8.

[16]Gardner W L, Avolio B J. The Charismatic Relationship: A Dramaturgic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1): 32-58.

[17]Kark R. Gender Differences i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Followers Identifications, and Effects on Followers Perceptions[D].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Jerusalem, 2000.

[18]Yukl G.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8.

[19]Howell J M, Avolio B J. The Ethics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Submission or Libera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2, 6(1): 43-54.

[20]Basu R, Green S G.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novative Behaviors in Leader-member Dyad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27(6): 477-499.

[21]Shamir B. The Charismatic Relationship: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Predictions[J]. Leadership Quarterly, 1991, 2(2): 81-104.

[22]黄秋风,唐宁玉.变革型领导与交易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元分析研究[J].软科学,2016,30(3):60-64.

[23]Popper M, Mayseless O. Back to Basics: Applying A Parenting Perspective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J].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3, 14(1): 41-65.

[24]古银华.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J].经济管理,2016,38(4):93-103.

[25]Molm L D. Structure, Action, and Outcomes: The Dynamics of Power in Social Exchang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0, 55(3): 427-447.

[26]Dansereau F, Graen G, Haga W J. A Vertical Dyad Linkag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within Formal Organization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making Proces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5, 13(1): 46-78.

[27]Spaarrowe R T, Liden R. Two Routes to Influence: Integrating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4): 505-535.

上一篇:祖国的宝岛――台湾 下一篇: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