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M的ABC系统

时间:2022-09-13 05:53:40

基于BPM的ABC系统

【摘要】本文以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商业流程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信息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商业流程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结合的意义以及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商业流程管理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在逻辑与物理层面进行设计,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对所设计的信息系统进行了评价,最后总结全文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商业流程管理;作业成本法;信息系统;管理软件

引言

本文将以设计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商业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简称BPM)与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相结合的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设计科学研究方法分为创建与评价两个步骤[1,2],创建是一个设计过程,旨在建立人造的而非自然或社会的研究对象,评价是一种实证过程,旨在对人造对象在行为上满足设计目的的“设计因果”进行验证。本文的第一部分将讨论BPM与ABC的关系,其目的在于说明将两者结合的意义与原理,为将BPM与ABC进行结合的信息系统的创建与评价提供概念基础;第二部为系统的创建部分,将分别提供系统的逻辑层面与物理层面的设计;本文的第三部分将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对系统的有效性行评价。第四部分将总结全文。

1.BPM与ABC结合的概念基础

ABC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一个十字形表示(图1)[3],在垂直方向ABC强调的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而作业消耗资源”的基本逻辑。与传统的成本管理不同,ABC认为“人们不能管理成本,他们只能管理导致成本的作业”[4],作业层的增加是对成本产生的因果关系的更为准确与精细的揭示,可为成本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管理信息。在水平方向上,成本动因反应的是与成本对象相关的作业的输入,如果说ABC垂直方向上试图说明的是“是什么”产生成本的话,那么水平方向上,成本动因的概念试图说明的是“为什么”产生成本,而绩效度量的概念则更进一步地将成本与绩效相关联,认为这些输入的作业不仅是成本发生的原因,而且也是绩效产生的根本。在ABC的两个维度中,水平方向上“为什么”与垂直方向上“是什么”是密切相关的,当人们试图以“是什么”为基础对“为什么”进行管理时,ABC就深化为了ABM(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ABC作为诊断的工具帮助聚焦需要改进的地方,而ABM则利用ABC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改进或删除作业,ABM是一个选择改进的最佳机会、配置必须的资源以追求绩效改进的过程”[5]。

另一方面,“商业流程是操作经济上相关联的对象朝向特定目标的活动①序列”[6],而BPM可以认为是对商业流程的管理。商业流程的构成元素包括输入、输出、结构、目标等,而BPM的核心任务就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协调各元素,以使得流程的绩效得到改进。当商业流程的构成元素发生变化时,BPM的意义与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例如BPM在传统上与质量管理运动密切相关,此时流程输出的是产品与服务,而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的提升则是BPM的目标,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BPM被定义为“以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为目的的对流程进行分析、改进、控制与管理的一种系统化与结构化的方法”[7],BPM在传统上也与商业流程再造运动密切相关,此时流程的结构元素与目标元素得到了特别的强调:“BPM是指将流程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结合、设计与实施流程架构、创建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流程度量系统、教育与组织管理者以使他们有效的管理流程”[8]。现今BPM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成为热点,事件成为流程输入与输出的关注点,而风险称为流程管理的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流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9]。

比较ABC与BPM可以发现,ABC在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强调资源为输入元素、产品与服务为输出元素的特定BPM方法,在ABC中,成本动因的概念与BPM的结构元素相关,绩效度量概念与流程的目标元素相关联。但是成本动因的概念对流程结构的描述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流程的结构元素通常可被形式化的表示为一个二元组:,其中V是作业的集合,可以被理解为流程图中的点,E是作业间关系的集合,可以理解为流程图中的边,在ABC中,成本动因是对V的描述,而缺少对E的描述。ABC这种对作业间关系描述的缺失决定了ABC所实施的管理在本质上是作业层面的,它无法在整个流程层面根据作业间的关系进行结构化与系统化的管理,无法在更丰富的管理信息的基础上,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优化与协调。

从ABC应用的角度看,虽然ABC方法在学界已广为人知,但是在产业领域其应用状况并不如人意,相对于对ABC方法本身的原因的分析[10][11][12],本人认为ABC在应用中缺少与其它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应当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ABC是一种相对微观层面的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它的应用应以企业中相对宏观层面的管理基础为前提,应尽可能取得与其他管理方法的协同而避免“孤军深入”。其中ABC与BPM的结合将会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首先,经过质量管理、商业流程再造、企业风险管理等运动,企业已经建立了一批以这些理论方法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这些体系影响着企业从战略到运作的各个方面,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设施;其次,质量管理、商业流程再造、企业风险管理都是以BPM为基础的,有人把BPM的发展以三次浪潮来比喻,其中质量管理与商业流程再造分别称作BPM的第一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而现今的第三次浪潮则是以BPM在技术上的突破为标志的[13],目前BPM所拥有的建模能力可以表达质量管理、商业流程再造、企业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语义,这意味着把上述的以流程为基础的管理体系置于BPM信息系统的管理之下成为可能;第三,BPM与ABC所注重的管理层面不同,BPM注重的是流程层面的管理,而ABC注重的是作业层面的管理。ABC的角度看,BPM是其宏观基础,当ABC把商业流程作为基础的、先验性的前提时,人们关于ABC方法中成本动因选择上具有艺术化特点的批判将迎刃而解[14],特别是通过BPM,ABC可以与企业中以BPM为基础的广泛的管理基础设施相结合,ABC不再是空中楼阁。从BPM的角度看,ABC可以使BPM在作业层面的管理更加精细:同样的商业流程将会有不同的视角与不同层面的管理。

2.基于BPM的ABC信息系统的创建

无论是BPM还是ABC均基于复杂的信息结构,因此信息系统的支持对于BPM与ABC的实施均极为重要,现今分别支持BPM与ABC的管理软件已经存在,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将两者相结合的软件系统。在概念层面BPM与ABC相结合在原理上的可行性并不能保证在信息系统层面实现的有效性,如前所述在信息系统层面,设计科学关注创建与评价两个步骤,本部分将分别从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角度对BPM与ABC相结合的信息系统的创建进行探讨。

2.1 基于BPM的ABC系统的逻辑设计

本设计将采用实体联系方法(Entity Relationship Diagram,简称ERD)[15],该方法把问题的概念模型转换为以信息实体及其联系表示的逻辑模型,特别适宜于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物理层面的实现。

2.1.1 BPM的逻辑设计

基于BPM的ABC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适合ABC的BPM的逻辑设计问题,而最为关键的是应为BPM提供元模型以及对商业流程的执行提供支持。

所谓元模型就是用以描述BPM模型的模型,在本质上是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一种语言,最终用户可据此语言创建BPM模型。BPM目的不尽相同导致BPM元模型也不尽相同,有些元模型语义能力很强但过于复杂,系统实现时难度很大,最终用户也不易掌握,另外一些语言过于简单,不能够实现BPM的需求,从ABC与BPM相结合的需求出发,综合考虑语义能力与用户的接受程度。我们参照[16]设计了包含以下构成元素的BPM元模型:

(1)作业:任意细分的任务,是商业流程的基本节点。

(2)次序运算符:作业间存在着次序关系,可以用以下的次序运算符号描述。1)串联:“作业1串联作业2”表示执行作业1触发作业2;2)与分:“作业1与分(作业2,作业3,……作业n)”表示执行作业1触发作业2,作业3,……作业n;3)或分:“作业1或分(作业2,作业3,……作业n)”表示执行作业1触发(作业2,作业3,……作业n)的一个子集4)与并:“(作业1,作业2,……作业n-1)与并作业n”表示执行作业1,作业2,……作业n-1触发作业n;5)或并:“(作业1,作业2,……作业n-1)或并作业n”表示(作业1,作业2,……作业n-1)的一个子集执行触发作业n。

(3)时序约束:作业的执行需要时间,作业间也可能存在着延迟,次序关系并不能说明触发与被触发的作业间的时序关系,例如两个串联的作业,被触发的作业既可以在前一作业的开始也可以在其结束开始执行,下述三个时序约束用以对作业时序进行控制:1)相接:“作业1相接作业2”表示作业2在作业1结束时开始执行;2)相叠:“作业1相叠作业2”表示作业2在作业1执行过程中开始执行;3)相始:“作业1相始作业2”表示作业2在作业1开始执行时开始执行。

依据ERD方法,上述的元模型可进一步地转化为以下的信息实体:(1)商业流程=:(商业流程编号+商业流程名称+商业流程类型+启动条件+结束条件+生命周期状态[创建//废弃]+创建日期+日期+废弃日期);(2)作业=:(商业流程编号+作业编号+作业类型[开始/中间/结束]+与并控制[最大努力/严格]+或并控制[激活一次/激活多次]);(3)次序元素=:(商业流程编号+次序元素标识号+次序类型[串联/与分/或分/与并/或并])(4)控制关系:(商业流程编号+次序元素标识号+叉柄作业编号+叉尖作业编号+时序关系[相接/相叠/相始])。

在以上的四个实体中,商业流程实体用以定义商业流程的整体性质,作业实体用以定义作业的类型与控制策略,而次序元素实体与控制关系实体相结合,共同定义商业流程的次序与时序关系,其中次序关系由控制关系实体中“叉柄-叉尖”关系并结合次序元素实体中的次序元素类型确定,时序关系是附加在次序关系之上的一种控制,由实体中的时序关系字段确定。

对商业流程执行的支持应能够对商业流程执行生命周期内发生的事件进行处理,对于各运行流程的实例与作业状态进行监控,下列是与之对应的主要信息实体。

(1)实例状态=:(商业流程编号+实例编号+实例生命周期状态[创建/启动/运行/结束]+创建日期+启动日期+结束日期+锁定原因[启动条件失败/结束条件失败/悬挂处理]+锁定时间)

(2)作业状态=:(商业流程编号+实例编号+作业编号+作业生命周期状态[静止/激活/处理/结束]+激活时间+处理时间+结束时间+悬挂状态产生点[激活前/激活后/运行中]+悬挂状态产生时间+悬挂处理结果[恢复/锁定实例])

此外为保持与ABC原理中“绩效度量”的需求相一致,BPM增加了在作业层面的作业绩效信息实体的设计。

(3)作业绩效=:(商业流程编号+作业编号+作业指标编号+指标计划值+指标完成值+完成率+提醒阈值参数+警戒阈值参数+学习与改进+标杆值)

2.1.2 与BPM相编织的ABC逻辑设计

如果说一般的BPM是一种重在强调“怎样做事”的管理方法的话,那么ABC原理中垂直方向的“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逻辑则是一种重在强调“用什么做事”的管理方法,BPM与ABC的结合则可以实现“怎样做事”与“用什么做事”的协调。为此统一的逻辑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在此领域,面向方面的编程方法(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AOP)可以提供理论基础[17],AOP把“怎样做事”、“用什么做事”看作不同的方面(Aspect),不同的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AOP的关键是提供了把这些方面进行相互编织在一起的方法,目前把AOP引入BPM的研究已出现[18][19],其基本思想是把描述怎样做事的商业流程作为主要的方面,而与其它不同的方面进行编织,从而实现多维视角中的BPM。以下是对“怎样做事”与“用什么做事”这两个方面进行编制的信息实体设计:(1)资源=:(资源编号+资源名称+资源类型+单位成本+单位FTE+默认成本性质[直接/辅助]+默认成本类型[固定/可变]+默认成本中心+默认会计科目);(2)资源动因=:(商业流程编号+作业编号+资源编号+资源消耗数量+成本+成本性质[直接/辅助]+成本类型[固定/可变]+成本中心+会计科目+工作日期+FTE);(3)成本对象=:(成本对象编号+成本对象名称+成本对象类型+成本对象层次+上级成本对象+预算成本+发生成本+利润+SKU数量+SKU单位成本);(4)作业动因=:(成本对象编号+商业流程编号+作业编号+成本)。

在上述信息实体中,“怎样做事”与“用什么做事”是通过资源动因与作业动因两个信息实体中的关键字的编制实现的,例如在资源动因信息实体中,(商业流程编号+作业编号)反映“怎样做事”、(资源编号)反映“用什么做事”,而信息实体中的每一个其它字段反映的都是这两个方面编织下的语义,例如“成本”是商业流程下的某一作业、对某一特定资源的成本,因此看似简单的信息实体结构却可以包含丰富的管理信息。

图2是基于BPM的ABC系统的各信息实体间联系的一个简图,可以认为是对整个系统逻辑设计部分的总结,应当说明的是完整的实体联系图还需要一些辅助的实体与联系,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2.2 基于BPM的ABC系统的物理设计

依据上述的逻辑设计,我们实现了一个系统原形。

本系统原形设计以PC服务器为开发与部署平台,结合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C#.Net、Microsoft Visio为进行开发,可部署在基于Web的环境中。表1是系统的主要功能及描述。

整个系统除商业流程建模以外的其它功能均以C#.Net为主要开发工具,图3是系统主控界面的一个截图。界面的左侧是由商业流程、实例、活动、资源所形成的四个层次的树形结构,分别用以对应商业流程建模、实例管理、作业管理、成本管理四项主要功能,而界面的右侧是相应的管理功能细节的内容。

但是考虑到商业流程的图形特征,商业流程建模功能模块的开发借助了Visio图形工具,图4是商业流程建模功能模块的一个系统界面。两者的结合通过C#.Net对Visio图形的调用实现,在此C#.Net作为总控程序,当在主界面中左侧树中双击某一流程或通过使用菜单中的创建商业流程功能时,商业流程建模功能启动。

虽然采用了两种开发工具,但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可通过统一设计的数据库实现。

3.基于BPM的ABC信息系统的评价

3.1 评价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技术接受模型[20]作为系统评价的理论框架。

技术接受模型(图5)认为系统使用是由行为意图决定的,而行为意向由使用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使用态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有用性由感知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感知易用性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在外部变量中,除系统设计特征外,其他特征如政策影响、环境约束也会对用户的感知产生影响,但是从研究的目的出发本研究只考虑系统设计特征。

“设计科学的任务就是开发关于制品的设计与实现的知识”[21],这种知识也就是西蒙所说的关于“怎样做”而非“是什么”的知识[22],在我们的研究设计中,技术接受模型被看作是先验的理论,而其中的外部变量被实例化为我们所创建的“基于BPM的ABC信息系统”的设计特征时,就等于提出了一个实例化的理论,我们接下来将以实证的方式对此实例化的理论进行验证,而被验证的理论就是关于“基于BPM的ABC信息系统”这一制品的“设计与实现的知识”,也是本研究的任务与目的。

但是怎样理解“基于BPM的ABC信息系统”的设计特征将会直接影响到实证设计,早期对于信息系统的设计特征的感知一般采用对于系统原形的直接使用与体验。后来的研究[23]表明就技术接受模型而言,对系统的前原形(主要指系统功能的描述)进行体验对感知的易用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感知的易用性的评价需要在实际使用过系统之后才能做出比较稳定的预测,但不会对感知的有用性产生影响,就整体而言模型仍然是可用的。

基于BPM的ABC信息系统的原形已经完成,但是在实证设计时我们则采用了前原形与系统原形的功能界面截图相结合的方式,其目的在于可以以问卷附件的形式到达受访用户,使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评价。

3.2 问卷调查与分析

问卷根据技术接受模型的关键因素设计了11个问题(表2),答案选项是根据里克特五点量表设计,以很赞成、赞成、一般、不赞成、很不赞成表示,统计时的相对地赋值为5、4、3、2、1。本次问卷调查选取了对经济管理比较熟悉的专业人员群体,被调查者都在18周岁以上。共回收问卷89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下表是对问卷的统计结果。

对于表2,以用户所持的态度作为自变量,从“很赞成”到“很不赞成”分别赋值5、4、3、2、1;以各个关键因素的因素子项人数的平均值作为因变量,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处理可得到下面的折线图(图6)。

从图6可以看出,曲线以分值4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分值4表示用户对系统的态度为“赞成”,所以总体来说用户是比较认同和接受本系统的。大部分调查用户认为系统具有有用性和易用性,大部分表示会使用本系统来辅助工作,并表示会使用本系统。证明本系统具有可接受的有效性。

4.总结

本文首先对以ABC方法与BPM结合的意义以及可能的方式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于BPM的ABC系统进行了逻辑与物理层面的设计,并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系统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信息系统具有可接受的有效性。

目前,虽然BPM与ABC在学界已广为人知,但是在我国产业领域使用还不是很广泛,将二者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具有探索性质,目前我们正在探讨与企业合作进行案例性的研究,这一方面这将有利于系统的改进,另一方面从研究本身的角度看,这将使评价具有更高的信度与外部有效性。

注释:

①在BPM的术语中,Activity一般被习惯地翻译为活动,而在ABC术语中Activity则被习惯地翻译为作业,本文将视情形交替使用作业与活动的翻译方法,另外,在物理设计阶段,我们有时会用“工作流”术语代替“商业流程”术语。

参考文献

[1]S.T.March,J.Park & S.Ram,Design sci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MIS Quarterly,2004,28(1):75-105.

[2]Argyris Ch.,Actionable knowledge:Design Causality in the Service of Consequential Theory[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96,32(4):390-406.

[3]Raffish,N.,and P.Turney,The CAM-I Glossary of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Arlington:CAM-I[M].1991.

[4]H.T.Johnson,Organisational Design Versus Strategic Information Procedures for Managing Corporate Overhead Cost:Weyerhauser Company 1972-1986 in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Field Study Perspectives,Bruns W.J.and Kaplan R.S.(Eds)[M].Boston:HBS Press,1987:17-48.

[5]Paul S.Foote,George W.Wright,Refining Activity Based Accounting,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Case Development Program,[J].1994:Case Number 94-1.

[6]Michael zur Muehlen,Danny Ting-Yi Ho.Risk Management in the BPM Lifecycle[M].In Proceedings of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Workshops,2005:454-466.

[7]Elzinga,D.J.,Horak,T.,Lee,C.-Y.,Bruner,C.,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Survey and Methodolog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95,42:119-128.

[8]Harmon,P.,Evaluationg an Organization‘s Business Process Maturity[J].Business Process Trends,2004(2).

[9]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R].New York,2004.

[10]Byrne,Suzanne and Stower,Erle and Torry,Paula,Activity based costing implimentation success in Australia[J].Managing Our Intellectural and Social Capital,2007,12:4-7.

[11]Kennedy,T.,and R.Bull,The great debate[J].Management Accounting,2000,75(5):32-33.

[12]K Sartorius and C Eitzen,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a South African survey[J].Meditari Accountancy Research,2007,15(2):1-21.

[13]Howard Smith,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the third wave:business process modelling language (bpml) and its pi-calculus foundations[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2003,45:10651069.

[14]K.Donald Tham,Mark S.Fox.Determining Requirements and Specifications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Profitability ,ICEIS,2004,3:309-316.

[15]Peter Pin-Shan,C.,The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 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data.ACM Trans.Database Syst.1976,1(1):9-36.

[16]Khalid Belhajjame ,Christine Collet ,Genoveva Vargas-Solar,A Flexible Workflow Model for Process-Oriented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WISE’01),2001,12(1):72.

[17]G.Kiczales,J.Lamping,A.Mendhekar,C.Maeda,C.Lopes,J.-M.Loingtier,and J.Irwin.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In M.Aks¸it and S.Matsuoka,editors,11th Europeen Conf[J].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1997,1241:220242.

[18]A.Charfi and M.Mezini,Aspect-oriented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with AO4BPEL[J].Proceedings of the 2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WebServices,2004,9,:168182.

[19]M.Braem,K.Verlaenen,N.Joncheere,W.Vanderperren,R.Van Der Straeten,E.Truyen,W.Joosen,and V.Jonckers.Isolating process-level concerns using Padus[J].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2006.

[20]Davis F.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1.

[21]Van Aken,J.E.,Manage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Paradigm of the Design Sciences:The quest for the field-tested and grounded[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42(2):219-246.

[22]Simon,H.,The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M].MIT Press,Cambridge,MA2003.

[23]Davis F.and Venkatesh V.Toward Preprototype User Acceptance Testing of New Information Systems:Implications for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4,51:31-46.

作者简介:

乔利利(1986―),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

刘群玲(1983―),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

王芬婷(1987―),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

宋振晖(1962―),男,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

上一篇:新时期组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