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计划”的时代意义

时间:2022-09-13 04:57:54

“百村计划”的时代意义

但文红简介: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长期从事文化地理学、农村地理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贵州省自然基金等研究项目20余项。曾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社区伙伴、世界山区联盟等国际组织的项目专家或咨询顾问。(作者供图)

贵州省文物局启动的“百村计划”,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与“美丽中国·多彩贵州”建设紧密结合,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推动传统乡村生态文明迈向现代乡村生态文明,实现传统村落的“跨越”发展。它的意义在于:

学习乡村传统生态智慧,建设“美丽贵州”。技术至上带来了工业时代的物质繁荣,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消失、气候变化等等不可避免的人类生存危机,贵州乡村蕴含的“生态智慧”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鲜活的经验。从江“稻—鱼—鸭”世界农业遗产,金沙“石头上植树”奇迹,黔东南林农混作,就地取材的木房子、石头房子和土夯房子等等,都是“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的完美体现,贵州乡村向世界展示了山区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生态技术经验。“美丽贵州”建设的核心是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因此,“道法自然”的村落生态智慧为实现“美丽贵州”建设目标提供了最好的生态技术方案。

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智慧,构建“和谐贵州”。贵州传统村落文化是整全的传统农耕文化,既有规范村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文化制度,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行为规范中,表现出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尊从自然的文化精神。黔东南苗族每年在插秧之际举行“开秧门”:清早到育秧田烧香化纸、祈祷、献供品、酹酒祭拜土地,再采三兜或五兜秧苗,用单数的茅草将秧苗捆扎好,秧根轻轻地沾上从家里带来的油和盐,插在稻田的中央,之后围绕这几蔸秧苗开始插秧。这种仪式是将土地“亲人”化,表达人对土地(自然)的深厚情感,形成珍爱土地、山林、溪水等自然环境的行为方式,破坏自然将受到全体村民的谴责和惩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村落社会的行为规范之中。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消费主义、物质至上、掠夺自然等等相比,怀有感恩(敬畏)自然的村落文化精神,在村落自主寻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可能关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发展方式,形成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共生的“和谐贵州”模式。

提升乡村传统经济价值,实现小康“贵州梦”。自明代建省600年来,“人无三分银”就成为贵州的代名词,累积性的“贫困”成为贵州挥之不去的“梦魇”。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贵州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获得的物质积累较少,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叠加过快的人口增长,使得农村贫困普遍发生。“百村计划”的实施,赋予乡村新的功能,农业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村、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等等保护模式的实施,使农产品、村落建筑、梯田景观、传统歌舞、传统手工艺等等都可能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品质认证、价格制定、城乡互动、政府扶持,村落传统自给型经济将转变为现代生态(绿色)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贵州梦”。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落幕之际,“百村计划”警醒我们,村落传统生态智慧必须与新的生态技术结合,在传统生态智慧基础上发展新的绿色生态技术体系,实现绿色生态发展。乡村的文化智慧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应尽量避免外来者主导的村落文化资源“开发”,转由村落集体共同决定文化变迁,赋予村落文化新的功能,寻找新的生计模式,让文化、经济和生态共同铸造未来“美丽中国·多彩贵州”生态文明新时代。(责任编辑/喻 丹)

上一篇:日本如何保护村落文化景观 下一篇:贵州“营改增”试点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