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有……者”的用法

时间:2022-09-13 04:49:22

“客有吹洞箫者”一句出自苏轼的《赤壁赋》。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少参考书并不统一,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种: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赤壁赋》中提到主客二人。据考证,当时同游赤壁的确实只有苏轼与客共二人,客人就是苏轼的好友杨世昌道士。如译为“客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人”就表示客人不止一位。因而第一种译法明显是不正确的。

正因为如此,一些人采取第二种译法,如《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2期马龙强《“客有吹洞箫者”该如何翻译》一文即是如此,将原句视为定语后置的倒装句。

然而,第二种译法也是有问题的。“有一位吹洞箫的客人”,从语法角度看,并不是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而是一个动宾结构:“有”是谓语,“客人”是宾语。

那么这句话怎样翻译比较妥当呢?笔者以为应该这样:(一位)吹洞箫的客人。

这种译法,去掉“有”字,与第二种译法只有一字之差,既避免了第一种译法的事实矛盾,也避免了第二种译法的语法矛盾。问题是:去掉“有”字的译法科学吗?

理由一:去掉“有”字,不影响对原句的理解。苏轼原文为:“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可译为:“(一位)吹洞箫的客人,依循着歌曲的(节拍)应和它”。没有“有”字,读起来仍然顺畅。

理由二:“有”字本身可做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辞源》中“有”字有九个义项,其中第七项为:“助词,无义”。“客有吹洞箫者”中“客”字为单音节词,其后加一个助词,会使整个句子的语气变得舒缓。

对于这个句子,有一点是共识,“者”在本句中起提示定语后置的作用。

其实,文言文中用“者”提示定语后置,加助词舒缓语气的现象并不少见。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②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③有一言而可心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④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例句①②可归纳文言固定结构:中心词+之+定语+者(“者”提示定语后置,“之”舒缓语气)。例句③④可归纳文言固定结构:中心词+而+定语+者(“者”提示定语后置,“而”舒缓语气)。

王力先生云:“例不十,法不立。”文言文在用“者”提示定语后置的倒装句中,加助词“有”舒缓语气的现象也很多。

⑤人有亡斧者(《列子・说符》);⑥郑人有且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⑦宋人有耕者《韩非子・五蠹》;⑧齐人有冯谖者《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⑨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⑩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例句⑤~⑩可以归纳文言固定结构:中心词+有+定语+者(“者”提示定语后置,“有”舒缓语气)。而这种文言固定结构的翻译,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调整句序,将后置的定语放到被修饰语前面来;二是助词“有”不译。所以,例句⑤~⑩应译为:⑤(一个)丢失斧头的人;⑥(一个)将要买鞋的郑国人;⑦(一个)耕田的宋国人;⑧(一个)叫冯谖的齐国人;⑨(一个)过江的楚国人;⑩胆敢再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各位武将文官。

文言固定结构“中心词+有+定语+者”不为一般人注意,特别是其中的“有”作为虚词不为一般人理解,所以才出现“客有吹洞箫者”的不同翻译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使同行们注意到固定结构“……有……者”及其中“有”字的用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226661)

上一篇:浅谈诵读教学的实施 下一篇:“斗”与“石” 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