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 6期

时间:2022-09-13 03:11:36

摘要:伊东丰雄是日本众多建筑大师中承前启后、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建筑以轻盈流动自然而闻名。本文通过简述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选取伊东的若干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他与日本社会与文化脉相承的建筑思想,并通过他与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的对比,论述这思想在日本建筑中的传承。

关键词:伊东丰雄;流动不确定性;仙台媒体中心;妹岛和世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36-02

1 前言

“我经常所说的‘floating’(漂浮的、浮动的、流动的、不确定的)并不仅仅是描述我在建筑上想要表达的一种轻盈、无重量感,还传达着一种我们的生活正在与现实失去联系的观点,生活正在变成一种伪体验……而我想要确定到底什么样的建筑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可能产生并存在的。”

——伊东丰雄

2 伊东丰雄介绍

伊东丰雄是日本40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东京大学,于1971年成立自己的事务所,并在1979年正式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伊东早期受到日本当时“新陈代谢”派的影响,从1984年的“银色小屋”开始,伊东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思考,探索如何将日本的传统文化体现在现代建筑上。人们常用“轻盈”、“自然”、“流动”等来总结他多变的建筑风格。

3 日本的建筑文化背景

伊东丰雄在与日本另一位新生代建筑大师藤本壮介的谈话中曾经用易拉罐来比喻建筑,认为建筑应该更像易拉罐而不是酒杯。因为酒杯是一种体现着传统的工艺品,它的外形不可更改,用完后无法丢弃。而易拉罐则是现代社会生产出的一种消费品,它的外形是可变的,作为一种临时容器,它也是方便、实用的。这恰恰反映了日本的文化背景对于伊东丰雄建筑思想的影响。

从地理特征上看,日本处在一个不断遭受地震威胁的岛屿上,其建筑多以临时性的木制结构为主,而非永久性的砖石结构,大多数建筑每隔20年左右的时间便要拆除并重建。因此在日本,设计出持久耐用的建筑的理念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短暂与变化。而从文化特征上看,日本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团,在生活中极为注重礼仪与秩序。因此日本也更多地关注于“内省式”的建筑,讲究空间的秩序和意境。日本的传统住宅多以细柱支撑屋顶,以房间围合庭院。室内没有承重的墙,而是通过可移动可拆卸的屏风来分隔房间,空间显得自然而灵动。这对日本的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4 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4.1 承接——日本早期现代建筑

日本的现代建筑可以说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就已经起步,直到60年代的“新陈代谢”运动才逐渐被世界所认识。“新陈代谢”理论脱胎于日本传统哲学,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衰亡的自然过程,认为建筑应该是活的机体,并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伊东丰雄从自己的老师菊竹清训那里接受到这一思想,并成为他最重要的建筑理念之一。而另一位对伊东丰雄产生重要影响的建筑师是筱原一男,他关注建筑的抽象性以及空间的纯粹性,并一直尝试将日本的传统空间元素融合到现代建筑中。这一思想在伊东早期的作品,比如“White-U住宅”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伊东丰雄便是承接着这些日本早期现代主义大师的思想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80年代是日本社会复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开始从70年代的萧条和不安中解放出来。如何表达出当时社会充斥着的怀疑与憧憬,又如何回应同一时期西方的“后现代”思潮在日本的兴起。伊东的解读是突出建筑的临时性与轻盈感,代表作是“银色小屋”。

“银色小屋”(Silver Hut)建成于1984年,采用轻型结构。在形式上依然保留了现代主义的网格语汇,采用3.6m的柱网排布,再通过7个大小不一的银色拱顶统一起来。在这里,伊东一方面将金属构件的银色作为建筑最明显的特征,一方面通过透空的钢结构拱顶表达出一种临时性。阳光和风可以自由地从拱顶穿透进来,使室内空间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对话。从外部看过去,光线照射在银色金属上的闪耀以及半透明玻璃表皮的朦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灵动和轻。这样一种向自然开敞的态度也是对当时日本社会思潮的一种回应(见图1)。

4.2 发展——“不确定性”建筑思想

从银色小屋之后,伊东开始倡导建筑应该由封闭转向开放,并形成“风的建筑”理论,从关注临时性转而关注空间的流动性。直到2000年的“仙台媒体中心”,伊东终于发展并完善了被他称为“不确定性”的建筑思想。

仙台媒体中心无疑是伊东丰雄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作为一个市政设施,它包括一个图书馆,两个展厅,一个咖啡厅,以及市民中心,残障者中心等功能,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体建筑。地上部分七层,地下两层,每层平面均为50*50m的方形。

仙台媒体中心无论从各个方面看都具有开创性。首先是其对于传统的多米诺结构体系的颠覆。柯布西耶为现代建筑开创的多米诺体系,是以柱子,平板以及起联系作用的楼梯三个要素组成,而仙台媒体中心则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结构体系,以管(tube)、板(plate)、面(skin)三者作为主要元素。“管”是建筑内起重要承载作用的13根束状结构,随着楼层的增加呈现出一种缠绕的态势,就像伊东自己所说的“浮动的海藻般的立柱”。“板”则是7层蜂窝式钢板结合轻质混凝土组成的夹心钢板结构,营造出完全连续的、无横梁阻隔的室内空间。“面”元素的作用被定义为建筑的边界,既是区分室内外也是各种信息交换的过滤器(见图2)。

媒体中心继承了伊东作品以往的流动和轻盈,却又用过这一套管、板、柱的多米诺系统将其发挥到极致。连续的金属钢板仅仅作为承载功能活动的水平面,每一层都根据功能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划分,创造出绝对“自由”的空间。而13根束状结构管道大小不一,功能各异,集成了设备管道、垂直交通以及结构支撑等功能,总的来说,它们是建筑内一切阳光、空气和人流流动的管道,是物质和信息传递的途径。这种新的模式抛弃了传统上将结构划分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的固定形式,而是将结构分为“活动的载体”与“活动的联系”,将现代主义的机械美学转向对人的关注。

从视觉上看,其“不确定性”思想体现在透明性和层次性。白天在阳光下,建筑是一个纯粹的剔透玻璃盒子,少量的打孔铝板起到限定边界的作用,临街面则完全映射出街景和绿化,使整个建筑融合到周边的环境中。到了夜晚,建筑的视觉感受彻底颠覆,从由外而内变成由内而外,在室内温和的灯光下,建筑的边界仿佛完全消失,人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建筑内部的活动。而13根网状结构的管道则给人一种朦胧的不确定感,仿佛随着楼层的变化在不断流动。这种透明和半透明的对比赋予了整个建筑层次感,将不可视变为可视。就像伊东所说的,“建筑不是用来强调永恒的,而应该是轻巧甚至是非物质的。”(见图3)

在仙台媒体中心之后,面临21世纪高速发展的世界,伊东尝试用一种更加纯粹的方式表达他对自然与社会的解读,不再追求刻意的表达。TOD’S表参道大楼便是备受好评的一个作品。

TOD’S表参道大楼位于东京的涩谷区,2004年建成,是意大利品牌TOD’S位于这条繁华商业街上的旗舰店。建筑共7层,平面根据用地范围呈L型。底部两层为商业空间,上部则为办公与活动空间。建筑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表参道上林立的桦树,伊东以一种看似简单的手法将街道树的形态或者说是象征性直接运用到设计中,围绕立面一周的九棵重叠生长的桦树剪影不仅作为表皮的图案,同时也是建筑的结构体。整个表皮由300mm厚的混凝土与镶嵌在其中的无框玻璃以及少量铝板构成。从力学结构上看,树形结构本身在传力上也具备相当的合理性,因而实现了完全纯净的无柱室内空间。0-15M跨度的楼板完全由树形表皮结构体承重。整个建筑逻辑清晰,浑然一体,无论从城市空间还是室内空间来看,都有着丰富而细腻的表现(见图4)。

4.3 影响——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

伊东无疑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建筑师,除了自己的作品外,他的许多理论思想对日本的新生代建筑师产生了很大影响,最著名的要数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妹岛与西泽都曾经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多年,后一起成立SANAA建筑事务所,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并于2010年获得普利兹克奖。

妹岛的设计理念十分独特,她从业主个人的日常行为和需求出发,将建筑中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归类和筛选,由此确定空间的属性,从而创造出个性化的,不确定的空间。妹岛的设计是以人和事件为关注点的,这可以明显看出她对伊东丰雄关注社会以及“不确定性”建筑思想的继承。而与伊东不同的是,妹岛的建筑形式更加简洁与抽象,在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方形和圆形这些朴素的基本形分隔空间。在材料上采用大量的透明与半透明的玻璃,以及密集的细柱,通过这些元素营造出柔和,纯净的空间感受。建筑的实体感消融了,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摇曳的光的海洋”。

妹岛与西泽还将伊东“不确定性”思想融汇进设计方法中。她说:“我所经历的设计过程本身就是在寻找过程中的无数可能性,对于我来说,设计就是不断接受的过程。”他们在设计的前期并不确定最后的结果,而是将各类可能性与变动纳入考虑范围中,他们的方法就是由一系列的可能性与事件组成,与结构工程师的协商,材料的选用,甚至施工的细节,将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最优解组合起来,最后的结果就会“自动生成”。

5 结语

伊东丰雄作为日本40代的建筑师,经历了日本现代建筑半个世纪以来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常常有人将他与同时期的另一位大师安藤忠雄对比,二人都是以自然为出发点的建筑师。安腾擅长采用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回应,而伊东的建筑更多地体现出与日本文化的一脉相承,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日本社会的不断思考,对现代多元性、不确定性信息社会的回应,并不断提出新的解读。他的建筑思想是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从菊竹清训到伊东丰雄,再到妹岛和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建筑流派的传承性,这也是日本建筑的一大特点。而中国有着比日本更为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在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下,却始终没有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或许我们可以从伊东丰雄——这位日本建筑界承前启后的大师身上得到更多的启示。

上一篇:新疆行(七) 下一篇:人文、自然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