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励措施分析

时间:2022-09-13 02:59:44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励措施分析

摘要:动机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是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除了教师因素外还有学生等多因素。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激励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95-02

一、研究背景

动机是人类学习的动力机制,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是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美国心理学家Gardener和Lambert是最有影响的动机研究专家,他们把学习动机概括为归附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大类。归附型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本身和目的语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期望参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甚至成为其中一员。工具型动机是指为了某一特殊目的而进行目的语学习。转型期的大部分大学生只是停留在工具型动机水平上,80%以上的学生学习英语纯粹是一种“证书动机”。从学习动机类型看,转型期英语学习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上大学前后动机落差太大;二是学习方法不当;三是外界诱惑因素增加,致使学习动机下降;四是自我心理适应能力差。这些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敬业精神、对教学的热爱及本身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等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师爱是师德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积极性的源泉。其次,教师应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所有知识都毫无保留地、无私地传授给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与雅各布森于1968年进行的“期望者效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轰动。此后,他们又做了一个实验,把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成功的个人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是相辅相成的。

(二)学生因素

1.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来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家庭对其的要求和态度有很大关系。同时,学校的知识教育、教师的榜样力量、学校及班集体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育技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等,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需要是必不可少的。

2.学生的自我归因。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原因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控制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归因,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

3.学生的成就动机。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约为50%。如果学生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肯定不及格时,学习动力处于极低的水平,因此,需要教师适当掌握评分标准,要让学生感到,取得好成绩是可能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使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始终处于最佳水平。

三、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艺术。大学英语教师要想得心应手地授业、解惑,不仅应当具有扎实、广博的本位性知识,即传统概念上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所要求的拓展性知识,即专业知识以外的诸多学科的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语言课枯燥乏味,因此,除了备好教材外,教师要用大量的课外知识来补充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目标既是学生的努力方向,又是评价的标准和学习进步的标志。学习目标既有长期的和较高层次的,又有短期的和简便易行的。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帮助他们逐个实现,能激励其为之奋斗,坚持不懈。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确定行动措施,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课内外学习有机地组织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和积极参与者的意识。“以活动为中心”,是指围绕一定的主题和有关的语言知识,设计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兴趣、成就感、自信心和积极主动学习的动机。

4.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尽量多地给他们提供自主、主动和自我表达的机会,才能创造更有效的学习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宽容的和有利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减少学生的焦虑。

5.设立英语情景,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英语语言情景是运用英语交流的必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地创设有效的语言情景来丰富学生的英语信息量。在课堂上,要精心组织好教学材料,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创造多种情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使其主动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语言实践。

6.适当地开展竞赛。竞赛是激发学习动机、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证明,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加强烈。竞赛可采取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竞赛相结合的形式。例如,学生在每次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超过上一次时,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每次考试后,要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一个略高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并将对手的名字秘密交给老师,以便到时进行鼓励和指导积极归因;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小组之间或个人之间进行限时的竞赛,当场公布名次并奖励,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7.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鼓励。采取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避免传统的“期末一卷定成绩”的测试方法,可以起强化动机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的参与、课后作业、英语作文,甚至测验的试卷都不可只打一个分数,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个性特点及性别差异加上适当的评语。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奖赏会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小结

较高的英语学习动机不仅是学好英语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全球联系密切发展趋势的需要,是社会对农林高校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基本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大学生中开展动机研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如果能将听与说有效地相结合,以听带说、以说促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这一有利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农业复合人才的听说互动教学模式,在听中说、在说中听,听说互动、相得益彰。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为高校非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作为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关键因素的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育部教学大纲(“口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英语口头表达和交往能力”《基础大纲》,1989)的规定,将教学的重点从原来的以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法转移到以听说能力为主的英语语言综合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上来,以培养21世纪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冬玉.外语学习动机[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5]华惠.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研究[J].外语界,1998,(3):23-26.

[6]张晓娟.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5):46-49.

Analysis of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Bestirring Methods

GAO Huai-yong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China)

Abstract:Motivation,a critical factor of English learning,is one of the basic mental factors.Besides teacher’s factors,there are students factor and other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English learning,respective teaching methods can be adopted to enhance and maintain students’ motiv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motivation;bestirring methods [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下一篇:英语性别表达方式及其与汉语差异原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