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破产法的价值与功能

时间:2022-09-13 12:34:23

摘要:破产法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是市场经济的"调节器",是市场主体"依法退出之门",对稳定社会秩序、均衡社会利益,保证债权债务关系正常实现发挥着特殊作用。从传统的破产法到现代的破产法,破产法的价值与功能经历了从清算到拯救的演变。现代破产法的价值与功能也是越来越趋于合理与完善。

关键词:破产法;价值与功能;均衡利益

一 破产法的价值与功能从清算到拯救的演变

"破产" (Bankruptcy)一词源于拉丁语"Falletux",意思为失败。[1]"破产"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客观状态,二是指法律程序。作为第一种含义的"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客观事实状态。平时我们所说的"债台高筑"、"倾家荡产"等,即含有此意。而第二种含义上的破产,是指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对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债务人所进行的一种特别程序以及该程序终结后债务人身份、地位受限制的法律状态。而破产法是规定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负债超过资产时,由法院宣告其破产,并主持对其全部财产强制进行清算分配,公平清偿全体债权人,或由债务人与债权人会议达成和解协议、进行企业重整,避免破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破产法有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之分,前者仅指单行的破产法典;后者除包括破产法典外,还包括民法、商法、刑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部门中有关破产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2]

历史上早期的破产法都是清算主义,破产法的任务就是让不能清偿债务的债务人"破"掉,把它财产分掉。传统的破产就意味着企业的"倒闭",进入清算程序,破产的目的是将债务人的财产强制地加以处理,并在债权人当中进行公平的分配。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往往也认为"破产"就是"倒闭",是一种失败的经营结果。虽然晚近破产法的发展开始在破产分配中虑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但债权人的优位理念并无发生根本动摇,破产分配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债权人利益绝对优先于任何其他利益的前提之上的。

然而,当代社会随着企业破产案件的增多,破产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和利益冲突变得日益复杂和尖锐。经过历史长期的实践与检验,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破产制度的不足之处,它费时且耗资巨大,而债权人实际分配所得无几,债务人企业解体消灭,不仅造成职工失业等问题,对社会财富与生产力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有时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3]所以,从20世纪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后,国际上破产制度的趋势就是要拯救企业。当代破产法改革的国际基本趋势就是要实现企业的拯救,除了司法重整以外,还有法庭外的企业债务重组。由于我国目前没有正式的司法重整的程序,所以出现了很多法庭外的债务重组,包括上市公司像"郑百文"重组的这样一些案例。另外还有一些非上市企业的重组,比如说"长春经验",即长春的国有企业通过法庭外债务重组进行拯救的做法。所以赋予债务人"再生"的机会及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已经受到了破产法的关注。因而如何预防破产的发生以及如何在破产程序进程中对破产人进行免于破产命运的拯救就成为新破产法的又一制度命题。企业破产已不仅仅具有简单的清算功能,其更大的功能在于拯救企业,保护社会财富,维护社会稳定。可见,企业的破产功能早已由清算开始演变为预防与拯救了。

二 破产法的价值

1.公平与平等价值。

公平是破产法的第一理念,是一个具有极高道德意义的法律用语,也是法律的至高精神,任何法律制度所追求的价值无不以公平之实现为终极关怀[4]。公平是现代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当然也是破产法的价值目标。在现实主义法哲学的推动下,破产法的公平观念发生了转变,从而使现代破产制度不再是单纯保护债权人平等受偿的利益,而是转化为兼顾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的法律制度,通过破产制度的调整,使债务人摆脱债务负担。虽然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适用破产程序的前提条件,但清偿债务并不是破产制度存在的目的,这一功能已被民法规定和实现着。破产制度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重新配置要求做到有序和公平。破产法提供了保障债权债务关系公平、最终实现的途径。

平等是一种社会观念,是社会正义的化身,是法律价值体系中首要的构成内容。在法学范畴内,主体的机会平等是平等最重要的含义,亦即是"每个人都享有作为人被平等对待的权利"。对于市场中的主体,无论是企业法人还是非法人组织,无论是个人还是其他经济主体,只要它使用信用机制参与市场进行民事或经济活动,它就应当受到破产法制约和保护,都应该接受统一的法律调整。这要求破产法在保障债权人之间公平受偿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债务人合法权益和再生能力的维护。体现在立法原则上,就是既要保护那些靠诚实劳动而聚集大量财富的人,也应关心那些深陷债务之中不能自拔的人,社会无权将其所有的私有财产用于偿债,使他们不能凭借自己的私有财产健康体面生活于世,甚至失去重新起步的机会。

2.最大诚信价值。

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现代模式中最核心的一项制度。[5]诚实信用是市场秩序之本,破产法律制度要求各主体遵守诚实信用与公平清偿原则,防止破产欺诈和个别清偿。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如果滥用破产申请权,就可能造成以下两种不良后果。一是若在债务人实际没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下,债权人就申请债务人破产,一旦法院受理立案,债务人的全部资产将被接管,经营活动随即中止,其商业信誉将濒于崩溃;二是若债务人隐匿、转移大部分或全部资产,再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若被受理,债权人的债权将部分或全部落空。因此,破产程序中应建立健全最大限度地防止债权人、债务人滥用破产申请权的诚信机制,所有当事人都应具备最大的诚信意识,使破产法的诚信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3.效益价值。

破产法律制度中的效益价值,通常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整个社会的效益,衡量标准是经济运行的规范有序;二是破产程序中处理各项事务本身的效益,衡量标准是在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得到及时了结。效益是一种定量机制,可以用收益与成本之差的经济价值进行明示。这里所讲的成本,既包括法律制度给当事人从事经济行为所带来的交易成本,也包括在发生纠纷时,适用该法律制度所花费的诉讼成本。破产法要求有一种比较好的破产程序,一种比较好的在法律制度下的利益安排,这样才能让债权人、债务人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得以平衡,这种平衡又体现了效益的观念,所有的破产法从头到尾,从破产的申请、受理,破产财产的接管到破产财产的管理、经营、估价、变价、出售、分配,从破产程序的发动到它的管辖、终结都体现着如何节约交易费用,节约社会成本,体现着效益价值。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规范经济学分析方法即卡多勒黑克斯效益。如果某个行为尽管使得其中的一个人变得比原来更好,但另一个人则比原来变得更坏,而第一个人的好处大于第二个人的损害,那么,该行为至少应具有卡多勒黑克斯效益。按照"破产损失分担学说", 自然人破产是将破产损失由债务人和债权人适当分担,以便债务人的复兴。债务人免除了剩余的债务,得以重新开始,是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债权人对于剩余债务是多数人分担,且是应受到的利益没有收回,一般只是减少了财富的积累,虽然在个案中有可能出现债权人因债权利益不能收回而遭受巨大损失甚至连锁破产的可能,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仍是利大于弊。因此,法律赋予自然人破产能力符合经济学原理,符合卡多勒黑克斯效益,具有效益价值,赋予自然人破产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三 破产法的功能

1.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

稳定性是法理学上用以形容社会关系状态的术语。社会秩序主要是指人类社会通过规范手段自觉调节而使人际关系所处的一种有序状态。诚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社会安全、稳定性的因素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中,影响稳定的诸要素与其说是战争或自然灾害,毋宁说是经济。基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关系中,绝大多数是与经济要素有关,因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安全是现代社会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前提。

秩序与和谐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这是法律的基本价值所在。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都离不开法律的调整。而破产法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结束不能还债的债务人的债权债务关系,实现所有债权人的公平受偿。所以其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很多,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又很复杂,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非常尖锐。如果破产法将自然人破产排除在其调整范围之外,就等于将他们的矛盾推向社会任其自生自灭,这就给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埋下了隐患。所以,赋予自然人破产能力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必要。

2.均衡利益的功能。

均衡利益意味着在合理的利益格局下尽可能地关注各行为主体的利益主张,同时尽可能地让各利益主体有表达其利益主张的按合理标准看是一视同仁的机会。毫无疑问,破产法的利益关联是极为敏感极为典型的,因为破产案件的处理意味着有关各利益主体是在他们的原有利益已经受到损害的情况下,来谈判如何分配破产财产的。在此过程中,每一方都将渴望在有限的破产财产中分割到较大一块以最大限度地补偿已方的利益损失。这都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利益主张。破产法如何公平而又公正地对破产财产进行补偿性分配以实现一种补偿性的均衡利益,将直接影响到破产法旨在构筑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的市场秩序及其效率。破产制度的合理运行对社会公共利益有重大意义,破产制度也承担着协调社会公共利益的功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加入WTO,我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加上资源的稀缺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为此,新破产法作为现代法律制度的一种,应像整个现代法律制度以实现均衡利益为价值目标一样,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破产案件有关的各主体的利益,将实现均衡利益作为其价值目标。破产法律制度的正当性或合法性及其所欲构筑的社会经济秩序的效率,取决于它们的价值定位是否获得被强制接受它们的各行为主体的自愿认可。而它们要想获得这种认可,便必须使其价值取向定位于超越于个别的具体利益之上的共同利益或普遍利益。法律制度不能在没有真正的意见一致或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这就是破产法的均衡利益的功能。我们可以把实现各行为主体的均衡利益看作是破产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

3.对市场主体的淘汰与保障功能。

竞争乃是普遍的永恒,劣汰则是其必然的结果。[6]然而对劣汰者是采取彻底否定还是有条件的挽救,至少在人类社会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问题。传统的破产法仅仅着眼于对债务人财产的清理与分配,没有考虑到促成债务人更生的巨大意义,经过历史的实践与检验,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破产制度的种种不足之处。所以如何预防破产的发生以及如何在破产程序进程中对破产人进行免于破产命运的拯救就成为新破产法的又一制度命题。因此,现代破产法引入了淘汰与保障功能,这是其区别于传统破产法的一个表征。第一,淘汰与保障功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第二,淘汰与保障功能符合债权人团体的根本利益。第三,淘汰与保障功能符合债务人的根本利益。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陷于破产,实出于无奈,一朝破产使其历年苦心经营付之东流,给该债务人一线更生之生机,若免于破产命运,实乃万幸。[7]正是由于淘汰与保障相结合符合各方的利益,故该功能成为破产法的重要功能之一,也就不难理解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破产,破产法的淘汰机制和保障功能都同样适用。

4.建立一国在国际上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功能。

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破产法是不可或缺的制度。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缺乏一套可操作的与市场退出机制相配套的企业破产法,已成为我国发展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明显障碍。欧盟理事会1998年4月27日制定的《第905/98号理事会条例》第2条规定,给予一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之一,就是企业应受破产法的约束与保护。2004年,欧盟根据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评估报告仍不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其依据之一就是中国破产法等市场经济法律体制不健全。因此,中国要想在世界贸易中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就必须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统一的破产法。这就要求我国在破产法立法模式上采用一般破产主义,赋予所有的民商事主体破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56页。

[2] 范健.商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4页。

[3] 齐树洁.破产法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4] 屠新全,马元.商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4(1)。

[5] 汪丁丁.回顾"金融革命"[J].经济研究,1997(12),第69页。

[6] 俞飞颖.确立商自然人破产制度的立法初论[J].中国律师,2003(9),第57页。

[7] 齐树洁.破产法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作者简介: 邓菊云(1978-),女,汉族,江西新干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浅谈乡镇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建设 下一篇:解析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现状与提高产量的技术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