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及曹氏家族墓出土的玉器

时间:2022-09-12 10:00:55

曹氏是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市)的一大家族,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生于这个家族。东汉谯郡曹氏家族中始见于史书者是曹节,但仅是“素以仁厚称”(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并无显赫地位。

曹氏家族的发迹,是从曹腾开始的。曹腾是曹节的四子,字季兴,以宦者入宫。“安帝时,除黄门从官。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以腾年少谨厚,使侍皇太子书,特见亲爱。及帝即位,腾为小黄门,迁中常侍。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见《后汉书·宦者列传》)曹腾在朝为官长达30佘年,历事顺、冲、质、桓四帝,深受重用,地位显赫。

东汉宦官养子成风,曹腾养子曹嵩,即曹操的父亲,“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见《后汉书·宦者列传》)东汉宦官常常一人得势,兄弟子侄以至亲友做官者甚多。从曹腾起,曹操宗族中做大官的就多起来了。

现安徽省亳州市南郊有曹操宗族墓地,南北长约五公里、东西三、四公里,为其祖、父辈诸人的墓葬。曹氏家族墓地的形成,大概是从曹腾在世时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一地区发掘了一批东汉晚期墓葬,出土了丰富的玉器,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用玉制度提供了珍贵翔实的资料。

目前公布已发掘的曹操宗族墓地墓葬有六座,其中出土玉器的有四座:

1.凤凰台一号墓:位于毫州旧城西南郊外约一公里。墓为砖室结构,全长8.74、宽6.2米,由前室、中室、后室、南双耳室、北双耳室组成。出土有“丁崇”二字的铜印。据考证,该墓为曹操长夫人丁氏家族丁崇之墓。

出土玉器:玉刚卯2件,白玉质,高约2.2厘米,面1厘米见方。长方形,中有穿孔,可以佩戴。每件分四面,每面有字二行,每行四字,唯第一件第一行是六字,故第一件34字,第二件32字。玉饰(司南佩)1件,白玉质,扁长方体,呈工字形,一端雕出勺形,有一穿,高2.4厘米。玉猪2件,白玉质,卧式,长9.9、高3.1厘米。

2.元宝坑一号墓:元宝坑村紧靠毫州城南的护城河,一号墓位于村内。墓为砖室结构,墓内长13.12、高8.72米,由甬道、前室、北耳室、中室、东耳室、西耳室、后室组成。墓砖铭文中有年号建宁三年(公元170年),为该墓建成年代。

出土玉器:玉猪1件,白玉,立式,侵蚀严重,长10、高3.5厘米。

3.董园村一号墓:董园村在元宝坑村东南约1公里。墓为砖室结构,墓内长13、宽10.4、高3.9米,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和南北两个偏室组成。墓砖铭文中有年号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为该墓建成年代。墓主推测为曹腾董园村一号墓。

出土玉器:银缕玉衣1件,玉片大都分散在石棺台周围,出土时面部、脚底尚完整,用银丝十字花编缀。复原后全长1.88米。铜缕玉衣1件,玉片大都分散在后室一带,不少混入盗洞填土中。玉猪4件:碧玉的1件,卧式,长11.2、高3厘米。白玉的3件,其中1件跪式,2件卧式,均长10、高3.3厘米。

4.董园村二号墓:距一号墓近百米。墓系石结构,墓内长15.3、宽10.2、高3米,由甬道、石门、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该墓至少两次被破坏,有火烧现象,玉片也有烧过的痕迹。墓主推测为曹嵩。

出土玉器:玉枕1件,枕面圆形,长35、高14厘米。铜缕玉衣残片数百片。

从时代上看,曹氏宗族墓地出土的玉器属于东汉桓、灵、协和献帝之朝,即公元二世纪中期至三世纪初。与其大约时代相同、又出土玉器的墓葬还有:河北定县43号汉墓,墓主为中山穆王刘畅夫妇,死于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出土玉器有璧、璜、觽、环、玉坠、玉人、剑饰和银缕玉衣片;河北望都二号汉墓,墓主为太原太守刘公,出土玉器有玉猪、玉蝉、窍塞、玉枕和铜缕玉衣片;河南密县后士郭汉墓,墓主为高级官僚,出土玉器有玉猪、玉扣、玉蝉和玉盘;河南洛阳老城环卫站82号汉墓,墓主为贵族,出土有铜缕玉衣;山东东平王陵山汉墓,墓主为东平宪王家族成员,出土玉器有玉猪、玉眼盖和铜缕玉衣片;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墓主为下邳国王族成员,出土玉器有玉猪和铜缕玉衣片。

各墓墓主地位与曹氏宗族墓地墓主地位相当或略低,出土玉器也大致相同,主要是葬玉,由玉蝉、玉窍塞、玉眼盖、玉猪、玉枕和铜缕土衣等组成,装饰玉极少。这种组合也符合汉代玉器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汉代玉器的演变来看,自汉武帝之后,用玉制度逐渐完备,而装饰玉趋于简化。所谓用玉制度的完备,是指葬玉制度而言,因为汉代盛行厚葬风气,从皇室贵族到官僚豪强,无不重视丧事。葬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玉衣又称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所使用的殓服。《后汉书·礼仪志下》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考古实际发掘情况与这一记载是基本相符合的,如董园村一号墓主为始封列侯(费亭侯)曹腾,因此身着银缕玉衣下葬符合其身份,而董园村二号墓主为曹腾之子、未封侯的大贵人曹嵩,因此只能使用铜缕玉衣。东汉时期,铜缕玉衣的使用是较普遍的,除王侯家族成员外,高级官僚、贵族也在使用。汉代皇帝还常常将玉衣作为赏赐给朝廷重臣。

玉猪是汉代常见的一种葬玉,置于死者双手中,即文献中所说的“握”。汉代的玉猪一般作卧式,西汉玉猪比较写实,头和尾部没有穿孔,而东汉玉猪仅作形似,头和尾部有穿孔。曹氏宗族墓地出土玉猪,除卧式外,还有立式和跑式,这反映出东汉晚期玉猪形象的多样化。玉猪的使用延续时间较长,直到南北朝时期还在使用。

玉枕也是汉代较常见的葬玉,样式较多,像董园村二号墓出土那种以长条形玉板组成的玉枕,也见于河北望都二号汉墓中,另外还有用整块玉料雕成的玉枕,以及用玉饰镶嵌在铜质或木质的枕上。凤凰台一号墓出土的玉饰,有学者认为是仿当时司南之器(即指南仪器)制作的,取避邪之意,应称司南玉佩。

凤凰台一号墓出土的两件刚卯,刻文内容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玉刚卯的传世品和著录较多,而考古出土者甚少,还见于江苏和河北的汉墓中。刚卯是印玺一种形式。《后汉书·舆服志下》在记述刚卯时一开始就提到“佩双印”,这说明了刚卯与佩印的关系。由于所刻文字较多,印面无法容纳,于是就将印体加长,将字刻在印的四面体上,即成为目前所见的刚卯形状。

上一篇:汉代玉器的艺术风格 下一篇:陕西出土汉代玉器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