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2 08:44:06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78-01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首先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教学程序的合理性,知识间的关联性。其次,突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把课堂重点引领学生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评价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上。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实践,让地理与生活相联系。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是地理基本知识的重要章节。位于《大洲与大洋》之后。在自然地理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了七大洲四大洋之后,更须要知道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和山脉的形成原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有三框内容:一沧海桑田,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三板块的运动。内容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学生在学习了《大洲与大洋》之后,会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认为海陆变迁这种事只有在神话故事中才会出现。本节将用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等知识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洋和陆地是可以相互变迁的,理解板块运动,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山脉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讨论,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地理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海陆是可以相互变迁的,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的事例来教育学生,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海陆是可以相互变迁的,和相互变迁的证据。

教学难点:

掌握六大板块,板块运动及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如下:

(1)教学环节;(2)教学内容;(3)教师教学活动;(4)学生学习活动;(5)设计意图。

a.导入新课课件导入:神话故事《神仙传·麻姑》;(看课件讨论;用神话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

b.讲授新课一.沧海桑田;课件展示:课本图2.10-2.12;活动一:"我来抢答";教师提出问题:找出海陆变迁的证据。学生抢答后,教师判断正误,并用小礼物作奖品。(教师小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学生读三个图抢答海变陆的证据,陆变海的证据,人类活动;用学生的好胜心来激发学生兴趣。)

c.讲授新课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课件展示:课本图2.13;教师提出问题: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课件展示:课本图2.15;教师提出问题: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学生读图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举证";这种活动有点像法院的"举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二:"我来举证"课件展示:课本图2.16;课件展示:课本图2.17;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大陆漂移说是空想还是有科学依据的?教师小结:海陆变迁的证据。地层的相同和衔接,独立的洲动物相同。活动三:"我来讲故事"学生讲阅读材料中的小故事及启示;教师听后及时点评。(学生有声有色地讲故事。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d.讲授新课三.板块的运动 教师过渡:魏格纳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0世纪60年代,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的运动引起的。课件展示:课本图2.19;教师提出问题:1有哪六大板块?2世界主要的火山与地震带分布在哪儿?

教师听后及时点评。教师小结: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拼成,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主要的火山与地震带分布在这儿。(学生读图。学生回答。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e.课堂拓展活动四:"我来解释" ;课件展示:课本图2.20-24;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吗?教师听后及时点评。(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五:"我来演示"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书"来演示板块相互挤压,相互拉伸各形成的地形吗?教师看后及时点评。(学生用书演示,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f.课后拓展课后收集有关喜马拉雅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举办一次班级图片展写一篇小论文。(学生收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在新课标的要求"问题引领,自主合作"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以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为主。侧重激发学生思维。其目的不仅让学生更科学地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观念行为与学习活动同步发展。

上一篇:用稚嫩的小手描绘灵动的画作——中班水粉画《...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