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生败家子

时间:2022-09-12 07:43:43

新闻一再报道:孩子刚进小学就伸手要钱买iPad、海外游学数日就刷爆额度上万的信用卡、或干脆扬言读书没劲不如整容嫁有钱人做大明星住豪宅……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过度追逐金钱,认为拥有奢侈品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就该拼命为其创造物质条件的父母们头疼了。

孩子乱花钱,是缺乏必要的财商教育所致。而一心忙赚钱的父母,也该适时停下脚步,从每个相关的生活细节着手,让孩子学会花钱。

养出一个败家子

美国财商教育专家柯克帕特里克•埃德温说过,对每一个家庭而言,再没有比金钱和孩子更棘手的问题了。事实也是如此,每位父母都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却吃惊地发现很多孩子都把大手大脚视作理所当然。

“去年年底我做家庭财务收支结算,发现在儿子的开支上,仅零花钱一项就去掉了近2万元。”这是42岁的蒋若虹在南京一个主妇论坛里晒出的“年花销清单”的一部分,在指出养孩子成本高的同时,也对孩子如流水般乱花钱的行为大倒苦水。

“我儿子今年17岁,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所以从小到大,我从不拒绝他要零花钱的要求。念高中后,隔三差五就会嚷嚷‘妈,我又没钱了’,有次一周不到就花掉了1000元。因为他一直‘权责分明’地认为学习用具该我们提供,而手机和PSP及平板电脑等则是我们应该设置的考试奖项,他的零花钱就基本上花在买动漫模型和请同学吃饭。不过,两三百元一套的模型常拼到一半就随手送人,请同学吃饭则是不能输给班里成绩比他差的那个‘富二代’。我跟先生尝试告诉他这么花钱不对,他却说我们小家子气还嫌烦。这下倒好,为了给儿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让他专心学习,却养出一个败家子。”

根据这次对《家人》读者的抽样调查显示,父母对孩子的消费不满是一个十分普遍现象,仅有不到10%的父母认为孩子目前的花销情况正常。但这部分花销正常孩子,也不时会向父母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

而在胡乱花钱这件事上,不论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具备这样一个共同特征――总是考虑不到父母赚钱的辛苦,也不懂节制为何物,从父母那里拿钱,就好比轻松地拧开家中的自来水龙头,似乎总也取之不尽。

但当父母尝试和这些不懂节制的“败家子”沟通,并着手进行教育时,却发现他们走样的金钱观令自己震惊不已,无所适从。

爱花钱,很自恋

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满不在乎的花钱态度及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迷恋,父母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其实,孩子爱花钱往往是出于自恋。特别是一些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质充裕的世界中,父母们也不像爷爷奶奶那辈一样经济拮据,在父母“好吃好玩”的无限宠溺下,孩子们很容易把获得物质多少当成被爱的程度,大把花钱自然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种自恋却是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

除了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们的物质给予往往也毫无节制,让孩子产生无论提什么要求都会被父母满足的心理外,很多父母在经济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由于攀比心作祟,别人的孩子有什么,自己的孩子也得有。这种心态还很容易在孩子面前不经意地表露出来,《家人》读者刘怡就提到:“邻居的女儿跟我女儿同龄,都3岁,两个丫头很喜欢互相串门。但邻居女儿却经常在我女儿面前炫耀,说她妈妈又给她买了什么新衣服、新玩具、新零食等。看见女儿一脸羡慕我就来气,第二天就会给女儿买回相同的东西,还告诉女儿,没什么了不起,咱们也有。”

刘怡说,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也养成与同龄人攀比的习惯,向她要的东西不论是否喜欢、也不管父母是否有购买能力,理由就是只要别人有、自己没有,就等于失宠。

还有一些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跟他们谈金钱的价值和使用他们也听不懂,觉得等孩子大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甚至还有觉得谈钱很俗气的父母,认为限制孩子花钱就是克扣和小气的表现,一旦孩子花钱失控,自己又会对孩子心生不满。

另外就是父母自身财商不高,家庭财务混乱、花钱无计划,看见什么就买,也会让孩子跟着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而以上种种,都属于父母在应该引导孩子了解金钱的价值、学会理财时的教育缺席。

如果家里有一个爱花钱的孩子,那么势必有一对行为不当的父母。当孩子们花钱无度的行为日积月累,父母则将承担孩子可能直至成年都不懂理财、成为月光族继续啃老、或者想要纠正时却遭遇孩子的强烈逆反等糟糕结果。

有效的财商训练

不论金钱和孩子有多么棘手,问题严重到那个地步,父母都得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进行必须的财商训练,毕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上海财经专修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指出:“孩子的财商教育,就是让孩子了解财富运作规律、经济运行规律。”也就是说,让孩子了解钱的来源和使用价值的同时,还得让孩子有一个正确对待金钱的态度。

“可能是因为从事教育工作的缘故,我很注重孩子的财商训练。在美国,孩子们的财商教育是从3岁开始。”广州某大型教育机构首席咨询师池重佐提到:“在美国,孩子从3岁开始接受财商训练。我训练儿子时,他刚好6岁,我们之前没给过他零花钱,而压岁钱从来都作为他的教育基金使用,也没过他的手,所以他并不懂钱的使用价值,总是无休止地缠着大人买东西。感觉问题严重时,我和太太商量好,除了生日和大的节日,不再给他买零食和礼物,让他学会自己理财。”

“我每天给他2元零花钱让他自由支配,起初他很兴奋,很快就花光了。但也发现,有些零食2元钱买不到,于是他存够钱再买。一个月后,我从每天变为每周给他20元。刚拿到钱时他又买了很多零食和小玩意儿,不过第三天他就没钱了,希望我能再给他一些。我告诉他,爸爸妈妈的钱是通过上班付出劳动所得,所以他不妨考虑做家务来打工赚钱。儿子马上就同意了。我交给了他些擦桌子、扫地、帮妈妈叠衣服的简单家务,并制定了有奖有罚的劳动报酬。儿子一天之内赚了5元,被扣了2元,但他还是很高兴,而且花光则无的教训,让他把钱都存进了储蓄罐。”

“儿子现在10岁,拥有自己的存折。只要不是有害物品,我并不限制他如何花钱,但会告诉他必需品和消费品的区别,他也总会‘谨慎’选购。因为他已经懂得,任何钱财都不会凭空而来。”

有效的财商训练能够帮助孩子更聪明地攒钱和花钱,也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更明智、更高效地与钱打交道,降低金钱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负担。

价值观没有标准模式

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事实上就是一种价值观教育,而理财则是重要辅助手段,教会孩子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幸福感。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在他们没有能力创造财富前,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辛勤工作所得。让孩子参与家庭财务,父母的收入和家庭收支应该让他们了解,这样他们才会明白任何一种浪费的花销都有可能给全家带来影响,同时形成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观念,轮到自己花钱时,才会懂得更好地计划。

在训练孩子理财期间,与其担心孩子钱不够花,不如提供做家务挣钱的机会。适当的劳累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辛苦,也会格外珍惜自己赚来的钱。挣钱和花钱是一体两面的事情,自己切身体会到挣钱的不易,花钱时才不会任意妄为。

父母要交出孩子自由支配所得的权柄,同时引导他们的消费观。特别是拿到大额的压岁钱时,他们可能会兴奋地买下一些不值的奢侈品,所以一开始就要和孩子达成协定,小钱由他们自己看着办,而大钱在使用前则要和父母商量。一旦产生分歧,父母则要循循善诱地说出拒绝的理由。

将来孩子要面对的,是包括保险、债券、税务、慈善等在内的复杂社会,所以父母也得对投资有理性的态度。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比如给孩子设立的教育基金款项,定期存入时带孩子一起去银行,让他们知道存取钱是怎么回事,利息又是什么。家里买了哪些投资型的保险,也应该给孩子明确概念。

还得帮孩子克服外界环境的干扰,帮助孩子辨识名不符实的虚假广告诱惑。还有,用父母的劳动所得大方地“帮助别人”也并不可取,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有意义,而且帮助别人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一定就非得是金钱和物质。

任何财商教育都没有标准模式,希望每位父母都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结合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地给他们独立、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美国:号召孩子从小储蓄

美国孩子的财商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孩子踏进幼儿园起,就会接受认识钱币的训练。他们会知道钱是什么、在生活中何等重要。孩子进入小学后,家长会鼓励他们打工来学习自己处理财务。

而且,美国人常常将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或捐赠,而小孩也会将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剩余物品则捐给慈善机构。此外,学校也会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学生研究证券市场、投资理财、信贷业务等。

英国:1/3儿童有银行账户

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各国孩子的财商教育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孩子们从5岁开始学习硬币和纸币的区别和不同来源;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我们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专门开设的理财课程,却严守原则: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侵占要付出代价。

犹太人认为节俭是责任。让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也就更进一步地知道了如何节俭,在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同时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

日本:家长从不“赏钱”

许多日本孩子在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外参加劳动赚钱。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学校在金钱教育中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家务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完活后要报酬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入名牌学校等,同家长给孩子零花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上一篇:善于发现,无处不快乐 下一篇:你的儿子什么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