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说”数学

时间:2022-09-12 07:10:14

爱上“说”数学

[摘要] 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手段,学好了数学语言才是真正学好了数学。作为农村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一直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而头痛。究其原因,不光有学生方面,更有老师方面。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数学语言环境,给学生一个“说”数学的空间,即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想说”;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说”;做好说的示范,指导说的技巧,让学生“会说”。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一、我的困惑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合理运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并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因此数学语言的表达对数学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在农村,由于受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认知还没有普及,甚至很少被关注。在多年的农村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感到困惑:课堂中有的学生怕说、不敢说,即使回答了,也是声音极轻,似蚊子哼哼;有的学生则想说而不会说,他们发言很积极,思维也是正确的,但往往表达不完整、条理性较差、准确度不够。据本人统计分析,发现约20%左右的学生能完整、流利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约25%的学生能完整地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不够流利,约30%的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还有约25%的学生不愿回答问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普遍偏弱,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二、我的思考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而数学语言就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掌握好数学语言是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一。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的特点,是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质就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数学语言环境,给学生一个“说”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

1、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想说”。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上下”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是树爷爷的生日,小动物们来给树爷爷过生日。你们看谁来了?

(出示树爷爷、小鸟和小兔的情境图。)

师:谁来说说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

生1: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

生2:小鸟在树上,小兔在树下。

师:这时,又来了一只小松鼠(出示松鼠)你能说说小松鼠在哪里吗?

生1:松鼠在中间。

生2:松鼠在小兔的上面。

生3: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师:我想说松鼠在上面,行吗?

(问题一提出,有学生笑着摇头,有学生大叫不行)

师追问:为什么不行?

生1:我认为不够准确,因为松鼠在中间。

生2:不够准确,松鼠和小兔比,松鼠在小兔的上面。松鼠和小鸟比,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

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一个个高举小手跃跃欲试,不仅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而且让他们“言之有物”。

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乘车”、“小朋友往储蓄罐里投硬币”等生活情境,这些信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思维随之被激活,学生也就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2、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这些人文因素注入课堂,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愉悦感。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容易得到激活。

因而,在课堂中,我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着,并容忍学生所发表的错误的言论。当学生说不出时,我就和蔼地说:“不要紧,慢慢想,等会儿老师再请你。”当学生说得不太完整时,我就帮助他(她)说:“不错,如果你能结合某个地方,那就更完美了。”当学生说错时,我就说:“没关系,你可能在某个方面混淆或弄错了,再想想看。”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我及时鼓励他:“你真爱动脑,真有创意。”对于不敢说的学生,更要善于抓住他们的点滴进步,多鼓励、多表扬,大力提高他们“说”的信心,使他们从不敢说到敢说,并能大胆地说,促使他们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能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时,学生人手一张正方形小纸片,老师要求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认真地折着纸片。不一会儿一学生举起小手响亮地回答:“老师,我折出了一个三角形!”

紧接着,另一个学生也嗓门老高地回答:“老师,我把大正方形折成了小正方形!”

面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轻下结论,更没有因为学生的“离经叛道”而勃然大怒。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们“好不容易”的发现:“你们真棒,竟会把大正方形纸变魔术似的变成了小三角形,变成了小正方形!”

“那么”,老师又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大家:“大正方形的边躲到哪里去了?”

“是呀,大正方形的边到底躲到哪里去了?”在这种信任的目光下,学生带着急迫的心情寻找不见了的边。很快,他们找到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重合了,这也正是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

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老师的充分信任与真挚的交流,学生“敢言”那是很正常的事!“敢言”就已经跨出成功一步!

3、做好说的示范,指导说的技巧,让学生“会说”。

要让学生“会说”,首先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模仿数学语言。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表达。教师要做好说的示范,努力使课堂用语精炼、严密,具有启发性。特别是有关数学概念的表述,数学问题的阐述,更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仿有“范例”。

1、模仿式。农村孩子学前教育相对较弱,一年级学生入学前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语言,但是随意性大,显得零碎、残缺,不够完整、规范。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加强示范,结合看图、识数、操作、演示、计算等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地讲,一句话一句话地说,从讲一句完整话逐步发展到说一段完整话,示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现象,揭示数学问题。

2、填空式。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差,即使会做题,也不一定能用规范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在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设计成填空式,以减缓数学语言训练的坡度,有利于学生顺利叙述前因后果,上下连贯,把数学现象、思维过程描述得完整、严密、合乎逻辑。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法”一课时,我先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原来……又……现在……”这三句话的先后顺序,在画面的播放过程中教会学生说“原来树上有()只鸟,又飞来了()只,现在树上有()只鸟”。这三句话的叙述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起到了积极作用。然后,把这动态的添加过程变成只出现最后结果的一幅画面,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添加”的过程,再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一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锻炼。

3、造句式。教师给出表述数学问题的模式,提供一些启示性的关联词语、纽带词语,让学生根据此进行语言训练。如,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时,可用“先摆……再摆……然后……”的句式来说;解决问题说算理时,引导学生用“要求……必须先求……再求……”的格式来说明。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的语言更加规范、有条理。

4、变换式。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后,可引导学生变换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数学现象,进行一题多“说”,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算理、公式的理解,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如在教学“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时,出示主题图,独立观察。你能用三句话说一说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吗?比一比,看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完整。学生思考后说出: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5个,一共有几个苹果?谁能再来说一说图意?生:左边摆3个苹果,右边摆5个,一共摆几个苹果?谁还想说?妈妈第一次给我买了3个苹果,第二次给我买了5个,两次一共买了几个苹果?小明第一次送给小平3个苹果,第二次送给小平5个,两次一共送了几个苹果?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用数学语言多角度表达题意,实践证明,凡是学生能用语言表达解释的题目,表明学生理解得越深刻、越透彻。

再如:“17里面有1个十和7个一”这句话可让学生变换为:“17里面有7个一和1个十”,“17里面有17个一和0个十”等形式。

要培养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并非在40分钟的课堂上就能见效的事。它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并将它持之以恒。作为农村低段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创设“说”数学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们爱上“说”数学,在说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见证成长的足迹。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关于数学语言的一些思考》.2004.

[2]邵光华.《数学语言及其教学研究》.2005

[3]《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2

[4]《小学数学教育》2008年第10期.

[5]《小学数学教师》2011年1、2月合刊

上一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 下一篇:《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