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探讨

时间:2022-09-12 05:42:58

高校工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探讨

【摘要】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和主体。本文针对教学计划制(修)订中应注意的问题,从基本程序、原则规定、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结构和内容组织及计划实施检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做到宽口径、兼容性、弹性化、开放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工科 教学计划 制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指出:“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各大院校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进之后,教学计划无论是编制形式还是其具体内容都做到了规范化、标准化,让教师、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教学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安排有章可循。下面就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和社会的一些反馈情况对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探讨。

1 严格遵循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

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程序: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及要求;由院(系)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方案,经院(系)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以确保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深刻理解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

借鉴国内外高校之经验,掌握本学科门类科技前沿研究动态,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管理原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教育部颁布的学科门类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基本要求,充分结合本校学科优势与教学特点而提出的一份如何编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文件,显然这是各专业人才培养蓝图设计的指导书,应当既有理论蕴涵又有实际指导价值的顶层设计,实现教学计划与时俱进。

3 确立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来制订的,因而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必须遵循国家教育方针,依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各层次、科类培养目标,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要求,体现不同层次、不同学校的特色。

4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强调指出:“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制订整体优化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首先要处理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其次,整合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防止“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发生。对于同类专业间的共同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和协调。”

目前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是一个指导性计划,学生以教学计划为指导,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等自主地、灵活地安排学习进程,选择课程。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组合便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程体系。为使学生既系统地学到专业知识,拥有宽厚的知识功底,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凸现课程发展的宽口径、兼容性、弹性化、开放性和实践性。

4.1 宽口径

我国的本科专业设置,一度分得特别细,基本上按照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来分。由于本科教育教育不象研究生教育,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比较细而专,本科教育是打基础,专业分得过细势必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十分有限,就业面很窄,可迁移性差,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基础课程教育不仅是构成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重要环节,还是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温床。既要加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又要重视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还要突出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以及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2 兼容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导致众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这就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科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淡化专业界限,考虑知识结构的纵横网络关系,增加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组,避免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删减和堆砌,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连贯性与各学科知识、技能、过程的相通性,加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设置综合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其中,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从学科的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构建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按照相关专业的课程。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

4.3 弹性化

社会发展千变万化,人的需求多种多样,各校校情千差万别,只有建立弹性课程体系才能以变应变。弹性化是指课程体系有可选择的弹性空间,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个人潜能、兴趣和爱好的余地。减少必修课的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自由度,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如大型综合课、小型独立课、专题研究课等;压缩课内时数,给学生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设置辅修课程、双学位课程和重修课程以及分层次设置和分模块设置课程等都可以增加课程体系的弹性。

4.4 开放性

课程体系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和课程体系本身的开放状态。课程体系对外界信息的接纳是指体系能根据外界信息的变化随时对课程进行调整、充实、更新和变革。课程体系本身的开放状态,一是同一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要素之间相互开放、相互融合,打破传统的各课程要素的知识内容自成体系的封闭性,避免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出现重复现象;二是校内各专业课程体系相互开放,打破专业限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三是打破各高校甚至职教、普教、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和国外教育彼此隔绝的状况,构建相互开放的立交桥,实行学分互认。全方位的开放,将从根本上打破封闭,形成良性吸纳和互动机制,扩大学生视野,培养适应面广、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5 实践性

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学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确实保证必要的实验时数和实习周数,使之达到基本要求,不能因学时减少而削弱和降低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

近几年工科专业相应的实践环节有所加强,这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成效现在工科学生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军训、金工实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多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或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内容十分丰富,作用也十分明显。

高度重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监督教学计划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教学设想及课程体系,那么执行并实施教学计划也应是严谨、有效、一丝不苟的。既要鼓励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反映出的科学思想去创造性执行与实施,又要谨防和克服各种随意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计划的科学设想和目标。因此,教学计划执行与实施过程管理的根本任务是调动教、学、管的积极主动性,重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监督,保证教学稳定、有序、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教学计划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特征的教学管理工作。它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因而需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其相应理论作指导,特别需要哲学高度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需要有长时间的、大量的比较教育研究和资料、经验积累作基础;当然也更需要有一支教育思想水平和现代化教育管理水平比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尤其重要的是要以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去组织教师完成编制、执行与实践教学计划,这样才能搞好教学计划管理。

参考文献

[1]冯志敏,叶宏.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2(3):44 ~46.

[2]段东红,张忠林,刘世斌等.化工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04(3):104~106.

[3]王金瑶.关于大学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7):59~81.

作者简介:黄军左(1967-),女,浙江余姚人,硕士,副教授。

上一篇:与时俱进优化电子测量实验教学 下一篇:梁财法:一路沧海尽显军人本色